利用药物和(或)麻醉技术使动脉血压下降并控制在一定水平,以利于手术操作,减少手术失血或改善血流动力学的方法,称为控制性降压。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1)降低血管张力,提高手术安全性,如在主动脉瘤、动脉导管未闭及颅内血管瘤的手术时。
(2)减少手术渗血,方便手术操作。如对血运丰富的组织和器官施行手术,包括髋关节和脊柱的手术;部位较深且精细的手术,包括颅后窝、垂体、内耳及显微外科手术等。
(3)手术创面较大,减少失血量。
(4)麻醉期间控制血压过度升高,防止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如在心肌缺血、急性肺水肿、高血压危象和心力衰竭等手术时。
2.禁忌证
(1)有严重器官疾病者。如心脏病,高血压病,脑供血不足,肺、肝、肾功能障碍等。
(2)酸碱平衡失调、低血容量、休克、严重贫血者。
二、施行控制性降压的基本原则
1.保证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量,以满足机体基本代谢功能的需要。
(1)降压时主要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避免或减轻对心排血量(CO)的影响。
(2)维持正常的血管内容量。
(3)手术野的渗血量有明显减少,但仍有微量渗血,表现为红润潮湿;如手术野苍白干燥时,应及时调整血压水平。
2.血压控制水平。
(1)一般认为,术前血压正常者,控制收缩血压不低于80mmHg,或平均动脉压(MAP)在50~65mmHg。
(2)以降低基础血压的30%为标准,并根据术野渗血情况进行适当调节。
3.控制性降压的时间。
(1)主要在手术渗血最多或手术最主要步骤时施行降压,尽量缩短降压时间。
(2)MAP降至50mmHg时,每次降压时间不宜超过30min。
(3)以降低基础收缩血压的30%为标准时,每次降压时间不宜超过1.5h。
4.注意体位对局部血压的影响。
(1)尽量让术野位于最高位置,这样可以保证全身血压降低较少,而局部渗血显著减少。
(2)充分利用下肢位置对血压的影响,如下肢降低15°可使血压降低10~20mmHg,有利于血压的控制。
(3)俯卧或侧卧位时可显著减少回心血量,使心排血量(CO)锐减,因而是控制性降压的风险体位,应妥善处理。
三、监 测
1.ECG、SpO2、尿量。
2.直接动脉内测压。
3.手术时间长者,应监测CVP、血细胞比容(HCT)、体温及动脉血气分析。
四、并 发 症
1.苏醒延迟、反应性出血和术后视觉模糊。
2.急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或无尿。
3.血栓形成,包括脑血管、冠状动脉及其他血管。
4.循环虚脱,甚至心搏停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