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快公共图书馆网建设构建武汉市“读书之城”

加快公共图书馆网建设构建武汉市“读书之城”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建设“文化五城”,提升武汉市文化品位,使武汉市早日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是武汉市每个市民特别是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说,全市四级公共图书馆网基本形成,这也为武汉市建设读书之城打下了良好基础。
加快公共图书馆网建设构建武汉市“读书之城”_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探索与实践

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高瞻远瞩地指出:“建设文化五城(读书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设计创意之城、大学之城),发掘武汉市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建设载体,让文化融入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品位。”

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建设“文化五城”,提升武汉市文化品位,使武汉市早日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是武汉市每个市民特别是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特针对武汉市“文化五城”中的“读书之城”建设,结合武汉市现状,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

1.明确构建“读书之城”依靠的主体

构建读书之城需要三个主要因素:可供读者阅读的书刊;可供读者利用的场所;组织指导读者阅读服务的机构,而公共图书馆同时具备这三个因素。另外,从公共图书馆具有的性质与功能来分析:一是公共图书馆属于各级政府兴办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二是公共图书馆实施的是无障碍、零门槛服务,只要市民愿意都可以成为它的读者;三是公共图书馆的书刊可以全免费对读者借阅开放;四是公共图书馆具备组织读者、指导阅读的功能。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的《图书馆服务宣言》指出:图书馆以公益性服务为基本原则,以实现和保障公民的基本阅读权利为天职,以读者需求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因此,不可质疑,建设读书之城依靠的主体必须是各级公共图书馆,即市、区、乡镇街、行政村(社区)图书馆,其他相关机构则是建设读书之城的有机补充。

2.加快武汉市四级公共图书馆网建设

2.1武汉市四级公共图书馆网建设现状

武汉市现有市级公共图书馆2所,一所是市图书馆,一所是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有区级图书馆14所。通过近三年来国家实施的乡镇街文化站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市基本实现了乡镇街文化站和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全覆盖。可以说,全市四级公共图书馆网基本形成,这也为武汉市建设读书之城打下了良好基础。

2.2武汉市四级公共图书馆网建设存在的问题

2.2.1关于市级图书馆。市图书馆新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目前,场所不够、设备老化、服务功能有限。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沿用原市图书馆的老馆,存在的缺陷与市图书馆大致相同。

2.2.2关于区级图书馆。可以说,武汉市虽然区区都建有图书馆,但是在区级几乎没有一家像样的图书馆。在城区,区级图书馆存在的问题是馆舍面积小、藏书少、工作人员少、技术服务方式落后、服务水平不高。在远城区,区级图书馆存在的问题是馆舍旧、设备落后、藏书少而旧、工作人员待遇相对差、服务功能不足。

2.2.3关于乡镇街图书馆。全市虽然解决了乡镇街文化站建设问题,但是这些文化站存在的共性问题一是各站的图书室书刊少而旧,有的甚至有室无书刊;二是基本无人管理开放,因为一个文化站大部分仅有一人,众多的文化事宜使得他们应接不暇,力不从心;三是实行“以钱养事”后,他们成为社会人,性质的改变也使他们工作责任心、事业心受到了损害,服务效益也就难免打折扣,有的乡镇街文化站图书馆其实是名存实亡。

2.2.4关于行政村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从2008年—2011年,通过4年的创建,全市实现了“两个文化”工程的全覆盖,但是这些快速发展起来的惠民工程,在国家花费了大量财力建成后,存在的问题是管理跟不上来。一是缺人管理;二是虽有人管理只是代理;三是没有管理的技术方法与知识;四是缺乏用于管理的资金;五是缺乏书刊更新,因而大部分的“两个文化工程”形同虚设,收效甚微。

2.2.5目前,城市的社区还大部分没有建立图书馆。

2.3关于改进四级公共图书馆网建设的措施

2.3.1对两所市级公共图书馆进行提档升级改造,条件成熟应该重建新馆。以改善读者借阅环境,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特别要注重提高技术服务含量,以满足广大市民参与读书之城建设的需求,使“两馆”在武汉市读书之城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

2.3.2对14所区级公共图书馆,其中城区公共图书馆有条件的重新建新馆,条件不成熟的在原馆基础上提档升级;对于远城区图书馆实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建设新馆,增加技术服务含量,以实现文化建设特别是读书之城建设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承上启下的需要。

2.3.3对乡镇街文化站图书馆,则重在“三个保障”:一是实行工作人员保障;二是借阅活动经费保障;三是书刊更新费用保障。

2.3.4对行政村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完成建设的基础上,重在加强管理与利用,采取的手段同样也必须在人员、经费上给予特别的支持。

2.3.5创造条件,加快在城市社区设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

以上四级公共图书馆网建设,首先,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应该避免刻意追求“大”而“全”。其次,整合文化资源,推行总分馆制,形成通借通还,资源共享的格局。第三,其目标是实现以市级为引领,以区级为主导,以街镇乡为依托,以行政村(社区)为重点,以城乡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群策群力,打造一定范围内的借阅服务圈,基本建成符合读书之城需要,符合当地实际、比较完善、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四级公共图书馆网络。

3.切实增加四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总量和比重

3.1保障用于新馆建设的费用。现在有部分区准备修新馆,如江夏区准备在2012年启动“五馆一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规划馆、艺术中心)建设,无论是修新馆还是旧馆提档升级改造,经费的保障作用尤其重要。

3.2保障服务设备配置到位。如帮助解决配备和更新用于读者服务的计算机系统,用于送书到基层的流动图书服务车,用于解决图书馆分布不均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

3.3保障基层图书管理员经费。主要是乡镇街、行政村(社区)新增图书管理员经费要列入财政支出。

3.4保障业务费、购书费。设定投入的保障底线,并根据当年财政的增长情况同步提高投入比重。彻底改变以往公共图书馆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偏低,增长速度偏低,事业费总量偏低的状况。

4.建立完善的全民阅读活动的运行机制,把建设“读书之城”工作落实到实处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要求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建设学习型湖北的意见》,深入持久广泛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4.1建立完善的全民阅读的运行机制。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有步骤有目的地推进,不能盲目指挥;二是持之以恒地推进,不能搞一阵子,停一阵子;三是求真务实地推进,不能走过场。建立和完善各级党委和政府倡导、专家学者指导、社会各界参与、企业媒体支持的运行机制,形成各方面力量推进全民阅读,共建读书之城的合力。

4.2按照需要进行分类指导。开展读书活动,建设读书之城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提高全体市民的创业、创新能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要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之城就得围绕不同的人群,进行分类指导,按照不同的对象,每年确定不同的读书活动主题,组织开展不同的读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3全民阅读必须发动全民参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村组、进社区、进家庭、进工地、进军营、进特殊人群,进网络及相关网络,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要组织读书活动,让全民阅读家喻户晓,努力实现全覆盖。

4.4利用各种形式创新全民阅读。如办培训班、书评会、讲座、演讲、知识竞赛、图书漂流、科普推广、理论论坛、学术交流、赛诗会、文学沙龙、网站、电视专题等形式深入引导全民阅读,把建设读书之城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

4.5创建全民阅读先进区、示范区。推广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努力培养市民良好的阅读行为。树立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全民阅读新经验和先进事迹,形成示范效益。倡导学以致用,学习成材,促进阅读成果转化。探索全民阅读活动的规律,创建全民阅读、建设读书之示范单位、示范村(社区)、示范乡镇街、示范区,把全市全民阅读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推向高潮,行之有效地提高全市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创业、创新能力,为武汉早日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提供良好文化条件和强大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胡林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习参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1.

*本文收入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武汉海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2012年5月编辑出版的《海内外专家论复兴—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言献策集》一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