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胃肠内营养在某些疾病围手术期的应用

胃肠内营养在某些疾病围手术期的应用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围手术期的胃肠内营养支持,在较多疾病中,特别是有适应证者,可考虑采用。现举例简要介绍几种疾病,于其围手术期的应用。此期应在保证摄入足够营养素的前提下,逐步从静脉营养过渡到胃肠内营养,因而也称为混合营养期。因此,只要病人情况和条件允许,应设法采用胃肠内营养支持。其营养支持的原则是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应在复苏后及早进行营养支持,一般不宜超过4d以上开始。

围手术期的胃肠内营养支持,在较多疾病中,特别是有适应证者,可考虑采用。而且也可与胃肠外营养,尤其是周围静脉营养支持相互配合选用。现举例简要介绍几种疾病,于其围手术期的应用。

一、重症急性胰腺炎

其病情极为险恶,呈明显高分解代谢状态,其能量消耗高于正常人20%~50%,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营养支持是其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养的补给可分为三期①早期(一般指术后一周左右)采用胃肠外营养和禁食;②中期(指术后8~14d)采用胃肠外营养向肠内营养逐步过渡,开始启用空肠造口内滴入营养素;③后期(2周以后)采用空肠造口投予营养素向口服过渡直至病情稳定,以满足营养需要为度。

重症急性胰腺炎分期营养支持的优点是①较为合理。这是因为重症胰腺炎的病程发展过程,呈现不同的病理阶段、代谢紊乱特点和胃肠道功能状况,根据这些不同情况而有区别的采用了各种营养支持方法;②有利于减少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这是因为分期营养支持,不仅要求尽量采用周围静脉输注营养素,缩短中心静脉营养支持时间,而且也要求及早不失时机的过渡为胃肠内营养;③在适时的过渡至胃肠内营养后,可将胃、胆引流液与营养素同时再输入肠内,不但制止消化液的丧失,也使营养素的消化吸收更符合生理要求。

二、短肠综合征

这是一种严重的临床征象,病死率较高。由于丢失极限量的小肠或小肠功能,可引起严重或致命的吸收和营养障碍。因此,它是营养治疗中最好的适应证。一般说来,可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三期治疗①手术后早期,指术后最初2个月。此期营养处理应尽早给胃肠外营养支持。一般在术后第2或第3天,当循环和呼吸功能趋于稳定,应尽早开始胃肠外营养治疗,故也称为胃肠外营养期。②肠代偿适应期,指术后2个月至2年。此期应在保证摄入足够营养素的前提下,逐步从静脉营养(胃肠外营养)过渡到胃肠内营养,因而也称为混合营养期。此期胃肠内营养支持宜从低浓度、低速度开始,保持溶液温度在40°C左右,在不加重腹泻的情况下逐渐增加浓度和容量。③口服营养期,指术后2年以上。此期腹泻基本控制,代谢和营养状况趋于稳定,可过渡到经口喂养。但具体营养支持方案需因人而异。为满足营养要求可能有各种摄取营养方式,诸如口服饮食或要素膳;或以口服为主,静脉营养辅助;或以静脉营养为主,口服为辅助等。

三、胃肠道瘘

营养支持已成为肠外瘘的一项重要措施。其营养支持的原则,应达到既能提供适当的热量与蛋白质,又不增加瘘液的排出量与肠道的蠕动。因此,胃肠外营养支持较肠内营养为佳。营养支持,可使吻合口漏、脓肿或创伤引起的瘘,不需手术而闭合。但是,胃肠外营养,尤其是中心静脉营养,可发生代谢紊乱和感染性并发症等。更值得重视的是,在长期胃肠外营养时,可引起胃肠道结构和功能变化,发生肠内细菌移位等。因此,只要病人情况和条件允许,应设法采用胃肠内营养支持。对上胃肠道瘘应在瘘的远端经管或空肠造口喂养;对回肠或结肠瘘,如小肠有适当的吸收面积,则可在近端经鼻胃管或经口喂养。

四、烧伤及创伤

其营养支持的原则是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应在复苏后及早进行营养支持,一般不宜超过4d以上开始。近来,更有人提倡早期(24h后)开始,宜尽量采用胃肠内营养以补充经口摄食的不足,使其达到正热量与正氮平衡。一般说来,成人维持热量平衡及氮平衡额度热量和蛋白质需要分别为104.6kJ/kg(25kcal/kg)及1g/kg,并根据烧伤的严重程度额外增加之(表17-1)

表17-1 烧伤病人热量与氮的需要量

(曹金铎 张思源)

参考文献

[1]邵继智.肠内营养的原理与应用技术//蒋朱明.人工胃肠支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94

[2]黎介寿.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普外临床,1990,5(1):1

[3]Klein S,Fleming,CR.Enteral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Sleisenger,MH,Fordtran JS.Gastrointestinal Disease.5th Ed.Philadelphia;WB Saunders Company,1993:20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