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其功能

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其功能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母儿间物质交换在胎儿小叶的绒毛处进行。固定绒毛的滋养层细胞与底蜕膜共同形成绒毛间隙的底,称为蜕膜板。胎盘功能极复杂,具有代谢、防御及内分泌等功能,是维持胎儿在子宫内营养及发育的重要器官。尽管血PO2升高不多,但胎儿血红蛋白对O2的亲合力强,能从母血中获得充分的O2。若孕妇血PO2降低或血流量减少,胎儿获O2明显不足而易发生胎儿窘迫。胎儿体内的葡萄糖均来自母体。

胎儿附属物是指胎盘、胎膜、脐带和羊水。

【胎盘】

(一)胎盘的形成

胎盘(placenta)由羊膜、叶状绒毛膜和底蜕膜构成。

1.羊膜(amnion) 是胎盘最内层,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羊膜是半透明薄膜,光滑,无血管、神经及淋巴,有一定弹性。正常羊膜厚0.02~0.05mm。自内向外由单层无纤毛立方上皮细胞层、基膜、致密层、成纤维细胞层和海绵层5层组成。

2.叶状绒毛膜(chorion frondosum) 是胎盘中层,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占胎盘主要部分。晚期胚泡着床后,滋养层细胞迅速分裂增殖,内层为细胞滋养细胞,是分裂生长的细胞;外层为合体滋养细胞,由细胞滋养细胞分化而来,是执行功能的细胞。滋养层内面有一层细胞称胚外中胚层,与滋养层共同组成绒毛膜。胚胎发育至13~21日时,为绒毛膜发育分化最旺盛的时期。此时胎盘的主要结构——绒毛已逐渐形成。绒毛形成历经3个阶段。①一级绒毛:是指合体滋养细胞增殖,呈不规则突起的小梁,放射状排列,绒毛膜深部的细胞滋养细胞也伸入进去,形成合体滋养细胞小梁的细胞中心索,初具绒毛形态,也称初级绒毛。②二级绒毛:是指初级绒毛继续增长,胚外中胚层长入细胞中心索,形成间质中心索,也称次级绒毛。③三级绒毛:约在受精后第3周末,绒毛内的中胚层分化出毛细血管,当绒毛内血管形成时,胎盘循环建立,胎儿-胎盘循环在胚胎血管与绒毛血管连接之后完成。

与底蜕膜相接触的绒毛,因营养丰富而发育良好,称叶状绒毛膜。细胞滋养细胞不断增殖、扩展与合体滋养细胞共同形成绒毛干(stem of villus),绒毛干逐渐分支而形成初级绒毛干、次级绒毛干和三级绒毛干。绒毛末端悬浮于充满母血的绒毛间隙中的称游离绒毛(free villus),长入底蜕膜中的称固定绒毛(anchoring villus)。一个初级绒毛干及其分支形成一个胎儿叶(fetal lobe),一个次绒毛干及其分支形成一个胎儿小叶(fetal lobule)。一个胎儿叶包括几个胎儿小叶,每个胎盘有60~80个胎儿叶,200个胎儿小叶。妊娠足月时,胎盘的绒毛表面积达12~14m2,相当于成人肠道的总面积。随着妊娠进展,绒毛直径逐渐变小,绒毛内毛细血管占据的空间逐渐增加,绒毛滋养层内层为基膜,有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作用。

每个绒毛干中均有脐动脉和脐静脉,随着绒毛干的分支,脐血管越来越细,最终成为毛细血管进入绒毛末端,胎儿血液以每分钟约500ml流量流经胎盘,恰与母体供应胎盘的血流量相等。母体子宫螺旋动脉(也称子宫胎盘动脉)开口于绒毛间隙,母血和胎儿血不直接相通,隔有绒毛毛细血管壁、绒毛间质及绒毛表面细胞层。母儿间物质交换在胎儿小叶的绒毛处进行。胎儿血液经脐动脉至绒毛毛细血管,经与绒毛间隙中的母血依靠渗透、扩散、转运等方式进行物质交换,再经脐静脉返回胎儿体内。母血再经开口于绒毛间隙内的螺旋静脉返回孕妇体内。

3.底蜕膜 是胎盘最外层,构成胎盘的母体部分,占胎盘很小部分。固定绒毛的滋养层细胞与底蜕膜共同形成绒毛间隙的底,称为蜕膜板。从蜕膜板向绒毛膜伸出蜕膜间隔,通常不超过胎盘厚度的2/3,将胎盘母体面分成肉眼可见的20个左右母体叶。

(二)妊娠足月胎盘的大体结构

妊娠足月胎盘多呈圆形或椭圆形,重450~650g,直径16~20cm,厚1~3cm,中央厚,边缘薄。胎盘分胎儿面和母体面。胎儿面表面呈灰蓝色,被覆羊膜,脐带动、静脉从附着处分支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直达胎盘边缘,其分支穿过绒毛膜板,进入绒毛干及其分支。母体面表面呈暗红色,蜕膜间隔形成若干浅沟,肉眼可见20个左右母体叶。

(三)胎盘功能

胎盘功能极复杂,具有代谢、防御及内分泌等功能,是维持胎儿在子宫内营养及发育的重要器官。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主要在血管合体膜(vasculo-syncytial membrane,VSM),由绒毛合体滋养细胞无核区胞质、合体滋养层基膜、绒毛间质、毛细血管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5层组成的薄膜。物质交换的方式有简单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运输等。较大物质,如大分子蛋白质、免疫球蛋白等,可以通过血管合体膜裂隙,或通过细胞膜内陷吞噬后继之膜融合,形成小泡向细胞内移动等方式进行转运。

1.代谢功能 包括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和胎儿代谢产物的排出。

(1)气体交换:母儿间O2和CO2在胎盘中以简单扩散方式进行交换。母体子宫动脉血PO2为95~100mmHg,绒毛间隙内血PO2为40~50mmHg,交换前胎儿脐动脉血PO2为20mmHg,经绒毛与绒毛间隙的母血进行交换后,胎儿脐静脉血PO2为30mmHg。氧饱和度达70%~80%。尽管血PO2升高不多,但胎儿血红蛋白对O2的亲合力强,能从母血中获得充分的O2。若孕妇血PO2降低或血流量减少,胎儿获O2明显不足而易发生胎儿窘迫。母体子宫动脉血PCO2为32mmHg,绒毛间隙内血PCO2为38~42mmHg,虽然较胎儿脐动脉血PCO248mmHg稍低,但由于CO2通过血管合体膜的扩散速度比O2通过快20倍,故胎儿CO2容易通过绒毛间隙直接向母体扩散。

(2)营养物质供应:葡萄糖是胎儿代谢的主要能源,以易扩散方式通过胎盘。胎儿体内的葡萄糖均来自母体。脂肪酸、水、钾、钠、镁及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胎盘。氨基酸、钙、铁、磷、碘及维生素C和维生素B等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胎盘。分子量较大的IgG能通过胎盘可能与血管合体膜表面的专一受体有关。胎盘中含有多种酶(如氧化酶、还原酶、水解酶等),将复杂化合物分解为简单物质,如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质分解为游离脂肪酸等,也能将简单物质合成后供给胎儿,如葡萄糖合成糖原、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等。

(3)胎儿代谢产物的排出:胎儿代谢产生的尿素、肌酐等经胎盘送入母血,由母体排出体外。

2.防御功能 胎盘阻止母血中有害物质进入胎儿血中的屏障保护作用极为有限。各种病毒(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分子量小、对胎儿有害的药物,均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畸形甚至死亡。细菌、弓形虫、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虽不能直接通过胎盘,但在胎盘部位先形成病灶,破坏绒毛结构之后,能进入胎体感染胎儿。母血中免疫抗体如IgG能通过胎盘,使胎儿在生后短时间内获得被动免疫力。

3.内分泌功能 胎盘具有合成激素、酶和细胞因子的功能。激素有蛋白激素和甾体激素两大类:蛋白激素包括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胎盘生乳素等。甾体激素包括雌激素、孕激素等。酶有缩宫素酶、耐热性碱性磷酸酶等。此外,胎盘还能合成前列腺素(prosta glandin,PG)、多种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

(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由合体滋养细胞分泌、分子量为37000的糖蛋白激素。受精后第6日开始分泌微量HCG,妊娠早期分泌量增快,约2日即增长一倍,至妊娠8~10周血清浓度达最高峰,为50~100KU/L,持续10日左右迅速下降,至妊娠中晚期血清浓度仅为峰值的10%,分娩后若无胎盘残留,于产后2周消失。HCG由α、β亚基组成,α亚基的结构与FSH、LH、TSH等基本相似,故α亚基抗体能发生相互间交叉反应,而β亚基为其所特有,故临床利用β亚基的特异抗血清,测定母体血清中β-HCG。HCG为水溶性易被母体吸收入血,受精后10日可用放免法(RIA)自母体血清中测出,成为诊断早孕的最敏感方法。HCG的生物功能有:①维持月经黄体寿命,成为妊娠黄体。②促进雄激素芳香化转化为雌激素,也能刺激孕酮的形成。β亚基有促卵泡成熟活性、促甲状腺活性及促睾丸间质细胞活性。③抑制植物凝集素对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使胚胎滋养层不被母体淋巴细胞攻击。

(2)人胎盘生乳素(human placental lactogen,HPL):由合体滋养细胞分泌、不含糖分子的单链多肽激素,分子量为22279。妊娠5~6周时用放免法可在母血中测出,至妊娠34~36周达高峰(母血为5~15mg/L,羊水为0.55mg/L),并维持至分娩。产后HPL值迅速下降,7小时内消失。HPL的主要功能有:①促进乳腺腺泡发育,为产后泌乳做准备。②促进胰岛素生成,使母血胰岛素值增高,增加蛋白质合成。③通过脂解作用提高游离脂肪酸浓度,以游离脂肪酸作为能源,抑制母体对葡萄糖的摄取,使多余葡萄糖运送给胎儿,成为胎儿的主要能源,也成为蛋白合成的能源来源。

(3)雌激素:主要来自母体卵巢及胎儿-胎盘单位,妊娠期间明显增多。妊娠早期卵巢黄体产生,妊娠10周后胎儿-胎盘单位产生,至妊娠末期雌三醇值为非孕妇女的1000倍,雌二醇及雌酮值为非孕妇女的100倍。雌激素生成过程:孕妇体内的胆固醇,在胎盘内转变为孕烯醇酮之后,经胎儿肾上腺胎儿带合成硫酸脱氢表雄酮,再在胎儿肝内经16α-羟化酶形成16α-羟基硫酸脱氧表雄酮,继之经胎盘合体滋养细胞在硫酸酯酶的作用下,去硫酸根形成16α-羟基脱氧表雄酮,随后经芳香化酶作用成为16α-羟基雄烯二酮,最终形成游离雌三醇。可见雌激素是由胎儿、胎盘共同产生,故又称为胎儿-胎盘单位。雌三醇前身物质虽来自孕妇和胎儿,但脐动脉血中16α-羟基硫酸脱氧表雄酮值最高,表明胎儿肾上腺及肝脏产生雌三醇的前身物质,是胎盘合成雌三醇的主要来源。

(4)孕激素:妊娠早期由卵巢妊娠黄体产生,妊娠8~10周后胎盘合体滋养细胞是产生孕激素的主要来源。妊娠足月时,母血中孕酮值可达312~624nmol/L,其代谢产物为孕二醇,24小时尿排出值为35~45mg。在雌激素的协同作用下,孕激素对子宫内膜、子宫肌层、乳腺的变化起重要作用。

(5)缩宫素酶(oxytocinase):由合体滋养细胞产生,分子量约为30万的一种糖蛋白。其主要作用是使缩宫素分子灭活,维持妊娠。胎盘功能不良时,血中缩宫素酶呈低值,见于死胎、子痫前期及子痫、胎儿生长受限时。

(6)耐热性碱性磷酸酶(heat stable alkaline phosphatase,HSAP):由合体滋养细胞分泌。妊娠16~20周母血清中可测出。随妊娠进展而增多,产后3~6日内消失。动态测其数值可作为胎盘功能检查的一项指标。

(7)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有表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2、6、8等,对胚胎营养和免疫保护起一定作用。

【胎膜】

1.胎膜的组成 胎膜(fetal membranes)是由绒毛膜(chorion)和羊膜组成。

(1)绒毛膜:胎膜外层为绒毛膜,在发育过程中缺乏营养逐渐退化萎缩成为平滑绒毛膜,至妊娠晚期与羊膜紧密相贴,但能与羊膜分开。

(2)羊膜:胎膜内层为羊膜,是一层结实而柔软、半透明、无血管的薄膜,具有转运溶质和水以维持羊水的平衡,产生血管活性肽、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功能。于妊娠14周末,羊膜与绒毛膜的胚外中胚层相连封闭胚外体腔,羊膜腔占据整个宫腔,并随妊娠进展逐渐增大,对胎儿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2.胎膜功能 胎膜含甾体激素代谢所需的多种酶,故与甾体激素代谢有关;此外,胎膜不仅含多量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前身物质)的磷脂,且含能催化磷脂生成游离花生四烯酸的溶酶体,使胎膜在分娩发动上有一定作用。

【脐带】

脐带(umbilical cord)的始基是体蒂。脐带是连接胎儿与胎盘的条索状组织,一端连于胎儿腹壁脐轮,另一端附着于胎盘胎儿面。妊娠足月时脐带长30~70cm,平均约55cm,直径0.8~2.0cm,表面被覆羊膜呈灰白色。脐带断面的中央,有一条管腔较大、管壁较薄的脐静脉;脐带断面的两侧,有两条管腔较小、管壁较厚的脐动脉。血管周围为含水量比较丰富、来自胚外中胚层的胶样胚胎结缔组织,称华通胶。华通胶具有保护脐带血管的作用。由于脐血管比脐带长,致使脐带常呈螺旋状纡曲。脐带是母体与胎儿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若脐带严重受压致使血流受阻时,缺血缺氧可以引起胎儿窘迫,甚至危及胎儿生命。

【羊水】

羊膜腔内的液体称羊水(amniotic fluid)。

1.羊水来源

(1)妊娠早期:母体血清经胎膜进入羊膜腔的透析液是羊水的主要来源,羊水成分除蛋白质含量及钠浓度偏低外,与母体血清成分近似。

(2)妊娠中期及以后:妊娠11~14周时,胎儿肾脏已有排泄功能,于妊娠14周发现胎儿膀胱内已有尿液,妊娠16~18周后,胎儿尿液成为羊水的重要来源。

2.羊水吸收 约50%由胎膜完成。妊娠足月胎儿每日吞咽羊水500~700ml,经消化道进入胎儿血循环,形成尿液再排至羊膜腔中,故消化道也是吸收羊水的重要途径。脐带每小时能吸收羊水40~50ml,胎儿角化前皮肤也能吸收少量羊水。

3.母体、胎儿、羊水三者间液体平衡 羊水在羊膜腔内不断进行液体交换,以保持羊水量相对恒定。母儿间的液体交换,主要通过胎盘,每小时约3600ml。母体与羊水的交换,主要通过胎膜,每小时约400ml。羊水与胎儿的交换量较少,主要通过胎儿消化管、呼吸道、泌尿道以及角化前皮肤等。

4.羊水量、性状及成分

(1)羊水量:妊娠8周5~10ml,妊娠10周约30ml,妊娠20周约400ml,妊娠38周达高峰约1000ml,此后羊水量逐渐减少。妊娠足月时羊水量约800ml。

(2)羊水性状:妊娠早期羊水为无色澄清液体;妊娠足月羊水略混浊、不透明,比重为1.007~1.025,pH约为7.20。

(3)羊水成分:羊水含98%~99%水分,1%~2%无机盐及有机物。妊娠足月羊水中悬有小片状物(胎脂、胎儿脱落上皮细胞、毳毛、毛发、少量白细胞、清蛋白、尿酸盐等),并含有大量激素和酶。

5.羊水的功能

(1)保护胎儿:羊水能使胎儿不受挤压,防止胎体畸形及胎肢粘连,保持胎体恒温。

(2)保护母体:减少胎动时的不适感;临产后,前羊水囊扩张宫颈;破膜后羊水冲洗阴道减少感染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