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方法,目前已取得肯定疗效。氮芥是最早被发现的抗肿瘤药物,至今已有50多种抗肿瘤药物应用于临床。妇科肿瘤中,化疗对滋养细胞肿瘤的疗效尤为突出,对大多数卵巢癌的作用也十分明显。化疗药物的作用与细胞周期关系密切。肿瘤细胞由增殖细胞群、静止细胞群和很少量无增殖能力细胞群组成。增殖细胞群的细胞不断分裂增殖,细胞从DNA合成前期开始至有丝分裂结束的整个过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每个细胞周期又分为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G2期(DNA合成后期)、M期(有丝分裂期)4个时相。依据抗肿瘤药物对肿瘤增殖细胞与静止细胞的敏感性、对细胞周期的时相及分子水平作用(作用于DNA本身或DNA的生物合成),将其分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ell cycle nonspecific agents,CCNSA)与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cell cycle specific agents,CCSA)。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增殖细胞与静止细胞均有杀伤作用。临床上所用的抗肿瘤药物均为细胞毒类药物,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有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顺铂(Cisplatin)、多柔比星(Doxorubicin)、表柔比星(Epirubicin)、博来霉素(Bleomycin)等;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有甲氨蝶呤(Methotrexate)、氟尿嘧啶(Fluorouracil)等;作用于微管蛋白的药物有硫酸长春新碱(Vincristine sulfate)、紫杉醇(Paclitaxel)、依托泊苷(Etoposide)等;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有放线菌素D(Dactinomycin)。化疗既可用于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也可用于良性葡萄胎患者的预防性化疗。
化疗药物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杀伤肿瘤细胞,也能不同程度地损害人体正常组织细胞,引起全身毒性反应,毒性反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造血系统毒性反应 绝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均抑制骨髓,最早并最易受影响的是血液中的白细胞,其次是血小板。
2.消化系统毒性反应 恶心、呕吐最常见,也可出现口腔与消化道溃疡、腹痛、腹泻等症状,也有少数患者出现肝区疼痛、转氨酶升高和肝肿大等肝功能损害症状。
3.泌尿系统毒性反应 可出现肾功能损害,也可发生出血性膀胱炎。
4.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 常表现为无力、活动性呼吸困难、心律失常、胸痛等,甚至心力衰竭。
5.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可出现指(趾)麻木、腱反射消失、感觉异常等,末梢感觉消失是停药指征。
6.生殖系统毒性反应 可引起卵巢功能减退,出现闭经,可导致胎儿畸形、死亡或流产。
7.呼吸系统毒性反应 可出现不明原因的咳嗽、气急,可能由于药物浓度过高引起化学性肺炎所致。
8.免疫功能抑制 化疗药物多为免疫抑制药,容易引起免疫功能抑制。
9.其他毒性反应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发,偶有出现对化疗药物的过敏反应。还可引起局部反应:如药物外渗于皮下,可引起局部皮肤、组织坏死;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可引起血栓静脉炎。
化疗药物的给药途径有口服、动脉、静脉、腔隙和局部用药等。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时,配伍禁忌较多。护理人员应遵医嘱使用化疗药物,严格按规程操作,加强对化疗反应的观察与护理,保证患者的疗效。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收集患者肿瘤病史,包括肿瘤组织类型、临床分期、诊治经过。对于初次接受化疗的患者,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了解本次化疗方案、给药顺序和途径。对再次接受化疗的患者,应了解既往的化疗方案、化疗药物的剂量与给药方式、疗程、疗效和毒副反应,以及本次化疗是否有化疗方案变更等情况。询问婚育史及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的病史,了解患者日常生活(饮食、睡眠、排泄及自理等情况)是否规律、有无感染、发热、闭经、末梢感觉异常等症状及有无药物过敏史等。
(二)症状及体征
1.症状
(1)肿瘤本身引起的局部和全身症状:乏力、消瘦、发热、贫血、恶心、呕吐、阴道不规则流血。
(2)转移灶引起的局部和全身症状:肺转移患者可出现胸痛、咯血,腹腔转移患者可出现腹胀及腹痛等。
(3)化疗药物引起的全身与局部毒性反应症状:化疗所引起的毒性反应出现的时间早晚、程度、持续时间与药物种类、剂量、给药方式和途径及患者机体状况和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2.体征 未经化疗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体征,详见各类妇科肿瘤所在章节的描述。化疗药物引起的全身与局部毒性反应体征:全身检查可见慢性病容、贫血貌,口腔黏膜炎及溃疡,心脏听诊心律不齐,肝区叩痛阳性,肾区叩痛阳性,膝腱反射减弱、甚至消失,注射药物部位皮肤红肿、有硬结,局部血管变硬呈条索状等。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与血生化检查:协助诊断骨髓抑制、主要脏器(心、肝、肾等)功能及有无感染。
(2)尿常规:有助于出血性膀胱炎的诊断。
(3)便常规及细菌培养:化疗可致肠道内菌群失调,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梭状芽孢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伪膜性肠炎。便隐血、细菌培养及细胞毒素测定有助于诊断。
2.影像学检查
(1)B型超声检查: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了解腹腔内脏器形态及有无肠管粘连,有无腹腔积液、腹腔积液数量及是否形成包裹,判断化疗效果。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诊断心脏功能。
(2)心电图:可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和非特异性ST-T改变。
(3)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摄片:检查双肺有无转移灶、感染及纤维化。
(四)心理及社会因素
肿瘤引起的患者心理反应及家庭、社会因素对其影响,在本章第一节妇科放疗患者的护理已做阐述。初次化疗的患者对化疗的过程、可能产生的毒副反应及治疗效果担忧,同时病房内其他化疗患者的负面讲述,与出现的毒副反应对其心理产生很大影响。化疗引起的脱发、月经失调、局部组织损害等毒副反应,常使再次化疗患者畏惧化疗,产生悲观情绪。同时,患者对家庭主要成员及同事,特别是配偶的态度与行为十分敏感,家庭成员的悲观情绪可能导致患者丧失战胜肿瘤的信心。此外,化疗也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甚至可能因此而放弃治疗。
【护理诊断/问题】
恶心:与化疗药物引起的消化系统反应有关。
有感染的危险:与化疗引起骨髓及免疫功能抑制,白细胞与淋巴细胞减少有关。
焦虑:与化疗反应及对肿瘤的预后担忧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肿瘤本身消耗或化疗引起消化功能紊乱有关。
身体意象紊乱:与化疗引起脱发有关。
潜在的并发症:与脏器的功能损害有关。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为患者提供清洁、舒适及安静的病房环境。化疗前准确测量体重,以晨起空腹、排空大小便时的体重为准;同时测量体温、血压、心率和呼吸,检查膝腱反射及四肢末梢感觉,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帮助患者摆放适合相应化疗途径的舒适体位;化疗时应遵医嘱严格“三查 ”、“七对”药物,联合用药时,认真核对配伍禁忌和用药顺序,药物现用现配,需要避光使用的药物,如放线菌素D,要用黑布罩好。化疗中护士应及时清理患者的呕吐物;协助腹腔化疗的患者变换体位;化疗后护士应鼓励患者进食,必要时给予喂食。
(二)化疗药物毒副反应的预防、观察与护理
1.局部副反应 静脉注射化疗药物前,护理人员应让患者主动配合,选择合适的血管,给药前后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疏通静脉,妥善固定针头防止滑脱。化疗中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观察局部毒性反应。一旦出现药物外渗,应重新穿刺,及时处理局部。根据化疗药物的性质,选用相应的解毒药或拮抗药,如氮芥外渗,可选用10%硫代硫酸钠4ml+注射用水6ml混合后局部注射;硫酸长春新碱和放线菌素D外渗,可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2.消化道反应 鼓励患者多饮水以清洁口腔,用漱口药水或生理盐水漱口;若患者出现口腔溃疡,应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口腔,局部涂抹冰硼散等,若继发真菌感染,可用制霉菌素100万∪溶于200ml生理盐水含漱。绝大多数化疗药物均能引起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腹痛、腹泻及便血,化疗期间,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饮食与排泄情况,提供患者可口、易消化、低脂、清淡饮食,少食多餐。呕吐严重者应遵医嘱用药及静脉补充营养,还可辅以中医针刺治疗缓解消化道症状,如针刺足三里、合谷、曲池等穴位。
3.骨髓抑制 定期检查血常规,若白细胞<3.0×109/L、血小板<50×109/L时,应报告医师,暂停化疗,并遵医嘱给予升白细胞药物和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1.0×109/L时,应予以保护性隔离,以避免发生感染。对血小板严重抑制者,不宜进行注射治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继发感染。若发生感染,应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
4.脏器损害 大多数抗肿瘤药物经肝脏代谢,从泌尿系统排泄,易发生肝、肾功能损害。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药物排泄,准确记录24小时尿量,若入量正常而尿少者,可遵医嘱使用利尿药,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另外,一些化疗药物会直接损伤心、肺组织,还应监测心电图与呼吸功能情况,及早发现病情,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5.免疫抑制 抗肿瘤药物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常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使用期间常会导致患者口腔、会阴部和阴道等部位并发感染,其中以口腔感染最多见,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水肿及溃疡,故应加强口腔护理。溃疡面可涂冰硼散,进食前还可用2%利多卡因喷雾止痛,避免因疼痛而影响正常进食。
6.脱发 在应用烷化剂时脱发症状最明显。脱发常常是女性患者最苦恼的副反应之一,因此应加强心理护理,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脱发。脱发严重时可配戴假发,以保持患者的仪表形象,维持自我概念与尊严。
(三)心理护理
化疗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紧张心理,详细介绍化疗方案,告知化疗药物的性质及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及其症状与应对措施,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化疗过程中应关心患者,尤其当出现严重的化疗副反应时,应多陪护患者,尽量减轻其不适症状。另外,应重视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尤其当患者出现白细胞降低,需保护性隔离时,要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同时护理人员应及时传递双方的情感信息。当本次化疗完成后,患者往往因害怕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而出现抵触情绪,甚至不愿再接受下次化疗,因此应鼓励患者尽快调整身体与心理状态,树立继续化疗的信心,使之能够坚持整个化疗疗程。
(四)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化疗前应保证充分休息,加强营养,适当锻炼,以增强体质。化疗后要注意合理调整饮食,提高免疫力,减轻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在饮食调理上要注意补充富含优质蛋白、铁、维生素等易于消化的食物,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可以适当饮用酸奶,以补充肠道活性菌,提高肠道抵抗力。嘱患者在身体完全恢复前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以免增加感染的机会,同时告知患者定期来院检查肝肾功能与骨髓造血功能等,如有明显不适时应及时就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