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是指女性40岁左右开始出现内分泌、生物学变化与临床表现直至最后一次月经后的1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绝经后1年内的时期,称围绝经期。绝大多数女性绝经前经历平均4~5年的绝经过渡期,从周期规则的有排卵月经,逐渐到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或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经量逐渐减少,最后绝经。绝经可分为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2种。自然绝经是指卵巢内卵泡生理性耗竭所致的绝经,人工绝经是指手术切除两侧卵巢或受放射治疗所致的绝经。我国城市女性平均绝经年龄为49.5岁,农村为47.5岁。女性在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症状,称绝经综合征。围绝经期女性正值事业发展的兴旺时期,生理变化、家庭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常使女性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加强围绝经期女性保健,帮助女性顺利渡过这一时期,有助于保障女性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
Key Terms
hormone therapy
perimenopausal period
【生理变化特点】
1.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变化特点 围绝经期女性生理变化的最重要特征是卵巢功能逐渐衰退,下丘脑和垂体功能退化,引起生殖器官及各系统的一系列变化和症状。
(1)雌、孕激素:随着卵巢功能衰退,卵泡数目减少的同时,卵泡对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降低,对促性腺激素刺激的抵抗性逐渐增强,卵泡不能发育成熟,雌、孕激素合成分泌减少。然而在绝经过渡期早期,由于卵泡刺激素水平升高,对卵泡过度刺激引起雌激素分泌增加,雌激素水平波动很大。在绝经过渡期雌激素水平不呈下降趋势,雌激素水平在卵泡发育停止时才开始下降。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很低,主要为雌酮,来自肾上腺皮质及卵巢雄烯二酮芳香化。与育龄期女性相反,雌酮高于雌二醇。在绝经过渡期由于卵泡发育时间长、黄体功能不全,孕酮含量减少,绝经后极少量孕酮来自肾上腺。
(2)雄激素:绝经后雄激素总体水平下降,其中来自卵巢的睾酮水平较绝经前升高,但来自肾上腺的雄烯二酮仅为绝经前的一半。
(3)促性腺激素:绝经过渡期仍有排卵的女性,卵泡刺激素在多数周期中升高,黄体生成激素在正常范围,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1。绝经后,由于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分泌显著增加,其中卵泡刺激素升高更为显著,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1。绝经后2~3年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达最高水平,以后逐渐下降。
(4)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围绝经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与黄体生成激素相平行。
(5)抑制素:绝经后血抑制素早于雌二醇下降且明显,是反映卵巢功能衰退的敏感指标。
2.其他内分泌变化特点 绝经过渡期在卵泡刺激素分泌升高的同时,促甲状腺激素(TSH)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分泌也相应升高;绝经后免疫活性甲状旁腺素(PTH)下降,导致骨质吸收增加。
3.月经紊乱 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持续时间长、经量增多或减少,直至绝经。
4.生殖器官逐渐萎缩,第二性征逐渐消退。
5.其他系统的变化特点。
(1)心血管系统:雌激素水平下降可引起血脂代谢紊乱,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容易发生动脉硬化、冠心病和心肌梗死。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出现血管舒缩症状,也是绝经综合征的特征性症状,表现为潮热、出汗,面部、颈部和胸部皮肤阵阵发红,伴有轰热,继之出汗,持续时间短暂,一般持续1~3分钟,反复发作,轻者每日数次,严重者十余次或更多。夜间或应激状态容易发生。
(2)泌尿系统:绝经后女性泌尿道黏膜失去雌激素支持逐渐萎缩变薄,抗感染能力降低,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常发生尿道膨出和膀胱膨出,出现排尿困难、尿急及压力性尿失禁等症状。
(3)神经精神系统:围绝经期女性常出现心悸、头痛、失眠、耳鸣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部分女性出现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及注意力不集中现象。
(4)骨骼系统:超过半数50岁以上女性会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以椎体最常见,多发生于绝经后5~10年内。
(5)皮肤:围绝经期女性皮肤逐渐粗糙、干燥、失去弹性,皱纹增多。
【心理变化特点】
围绝经期女性需要扮演多种角色,在协调处理工作、家庭、社会关系等方面矛盾过程中,常出现的心理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1.疲劳焦虑 是围绝经期常见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乏力、精力不充沛、食欲缺乏、紧张、躯体不适、心神不宁、坐立不安等。
2.悲观抑郁 表现为对曾感兴趣的事物不再感兴趣,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言行消极、悲伤等,严重者出现抑郁,甚至产生自杀想法。
3.孤独失落 因子女求学在外或成家独立生活、丧偶、独居等,围绝经期女性容易产生孤独、失落感,害怕独自在家,甚至产生各种恐惧感。
4.个性及行为改变 常表现为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自私及唠叨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