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起血管收缩 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舒缩因子生成及分泌的主要来源,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管舒张因子和收缩因子之间的平衡打破,使血管内皮源性血管舒张因子(PGI、一氧化氮等)生成减少,内皮素和血栓素A2的生成增加,使血管对前列腺素敏感性增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使血管对血管舒缩因子的反应性改变,特别使对血管紧张素的敏感性增高,而对NO、前列腺素Ⅱ等血管扩张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使血小板激活,释放多种缩血管物质(TXA2等),使舒血管物质与缩血管物质,特别是PGI2/TXA2平衡失调。
2.引起血液高凝状态 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使促凝血因子与凝血因子之间的平衡打破,引起血液高凝状态。TF大量释放,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分泌增加、AT-Ⅲ和tPA分泌减少,使机体凝血与纤溶平衡失调。PGI2/TXA2比例失调激活血小板。
内皮细胞损伤后发生活化(ECA),内皮表面从抗血栓表型变为血栓形成前表型,表现为PAI-Ⅰ的水平升高、蛋白酶C及抗凝血酶的减少,凝血活化表现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D-二聚体的升高。
P-选择素又名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表面膜蛋白(PADGEM),是一种分子量为140 000的跨膜糖蛋白,定位于血小板内的α颗粒和内皮细胞棒管状(weibel palade)小体中,正常情况为低水平表达,当血小板活化及内皮细胞受损伤刺激时,跨膜型P-选择素在血小板及内皮细胞表面表达明显增多,同时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也升高,测定血浆中P-选择素可反映内皮细胞受损伤和血小板在体内的活化状态。GPⅡb/Ⅲa是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受体,主要作为纤维蛋白原(Fg)的受体而存在,另外可与纤连素(FN)、假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敏感蛋白(TSP)低亲和力结合,当血小板活化持续数小时后才突出于血小板表面,它是多种诱导剂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最终途径。Klein等报道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复合体GPⅡb/Ⅲa在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时均明显升高,提示血管内皮损伤导致的血小板活化增加。
子痫前期患者产后血管改变持续存在,对子痫前期患者的血压、心率随访显示,患者内皮细胞的损伤持续产后1年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