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后急性循环衰竭

产后急性循环衰竭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后急性循环衰竭指产后24h内,无出血、创伤、感染情况下,突然发生休克,多数在产后30min内发生。产后腹压下降,内脏血管扩张,大量血液进入内脏,内脏淤血,影响回心血量,周围循环血量下降,致循环衰竭。产后循环衰竭的抢救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处理。如疑低钠血症可输平衡液。如确定为低钠血症可输5%氯化钠300ml,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

产后急性循环衰竭指产后24h内,无出血、创伤、感染情况下,突然发生休克,多数在产后30min内发生。过去称为“产后血管衰竭性虚脱”,是一种严重的分娩并发症,它的发生率低,但危害极大。本病多发生于子宫极度扩张如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儿及存在循环障碍的产妇,如子痫前期、妊娠合并心脏病等。

【病因及病理生理】

1.胎盘排出,胎盘激素突然停止,尤其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降低,分泌减少,相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降低了机体的应激能力。

2.长期使用降压、解痉药,产后致血管调节功能失调。

3.血流动力学改变,分娩时每次宫缩自子宫排出500ml血液,使回心血量增加,心排出量增加。胎儿胎盘排出,子宫收缩,大量血液进入体循环,使回心血量剧增,心功能欠佳者易发生心衰。产后腹压下降,内脏血管扩张,大量血液进入内脏,内脏淤血,影响回心血量,周围循环血量下降,致循环衰竭。

4.产程中紧张恐惧、疲劳、不吃不睡,血容量进一步减少,影响有效循环血量,严重者有酸碱平衡失调。

5.水钠代谢异常,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尤其低钠者多见,使细胞水肿而诱发循环衰竭。

【临床表现及诊断】

产后24h内(尤其产后30min内)无出血、创伤、感染等因素,出现突然血压下降、脉细数、面色苍白、脉压差缩小、表情淡漠等休克表现,严重者可有少尿、无尿、酸中毒或发生微血管凝血。

【治疗】

产后循环衰竭的抢救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处理。尽管失血不多,但由于大量血液淤滞于内脏,有效循环血量严重不足,所产生的休克后果和失血是一样的,如未能及时发现,终将导致不可逆的休克甚至死亡。

1.吸氧、保暖。

2.补充有效循环血量,为降低血液黏度可输低分子右旋糖酐。如疑低钠血症可输平衡液。如确定为低钠血症可输5%氯化钠300ml,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根据血压、脉率、尿量决定补液量及速度。

3.激素可改善机体反应能力,稳定细胞膜通透性,保护细胞内溶酶体和线粒体的完整性,保护细胞。一般用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注射。

4.注意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情况,如休克不见好转,在补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的基础上,可适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酚妥拉明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