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上一节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现代医学必须包括医学心理学的全部内容,它作为医学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阐明心理社会因素和心理生物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和机制,寻求人类战胜疾病、保持健康、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心理途径,为整个医疗卫生事业提出改善人际关系和心身关系的辩证观点和科学方法,同时提供恰当的心理治疗技艺和合理的养生保健措施。医学心理学认为:在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上必须坚持心身统一的观点。

从上一节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现代医学必须包括医学心理学的全部内容,它作为医学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阐明心理社会因素和心理生物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和机制,寻求人类战胜疾病、保持健康、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心理途径,为整个医疗卫生事业提出改善人际关系和心身关系的辩证观点和科学方法,同时提供恰当的心理治疗技艺和合理的养生保健措施。

医学心理学在应用方面,如同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一样,把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包括它的理论、技术、方法和研究成果,结合医疗实践,应用到医学各个部门,如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精神病院、诊所、疗养院、康复医院,工厂、学校和机关的保健室、基层卫生院、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儿童行为指导中心、青少年健康服务中心,也应用到在海底、高空、远航、沙漠、矿山等作业的特殊职业群体以及职业学校、盲聋哑学校、特殊儿童学校、工读学校和监狱等群体。总之,它要解决各种影响人们心身健康的心理学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如下。

一、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

医学心理学认为:在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上必须坚持心身统一的观点。根据心身统一的观点,可把疾病分别归入以下3种类型。

(一)第一类疾病

致病因素直接或首先作用于大脑,病理改变主要在脑,所产生的精神症状虽程度不同,但一般是明显的。这类疾病主要包括神经病学中与脑损害有关的一些疾病和精神病学中绝大部分的疾病。

在这些疾病中,心理因素有时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有时则成为诱发因素。例如,在神经官能症、反应性精神病中,心理因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在精神分裂症、某些脑器质性精神病中,心理因素则可能是诱发因素。大脑疾病的发病机制还是一个比较复杂、有待进一步弄清楚的问题,通常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作为病因的代表。所谓环境因素,是指外界的致病因素,有机械的(如外伤)、物理的(如高温、低温、电击、辐射)、化学的(如有机的和无机的化学物质)、生物的(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社会的(如人际关系、工作、学习、生活引起的矛盾)等。所谓遗传因素,广义地讲是指个体的生物致病因素,包括体质、禀性、代谢类型和对刺激的反应特点等。外界的社会致病因素反映到人脑中就成为心理的刺激因素。这些心理的刺激因素能否成为心理的致病因素还要取决于个体的主观评价、态度、过去积累的知识、经验和应付能力。所以分析大脑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时常常可以观察到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在相互起着作用。由于病变在大脑,各种心理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情绪、情感与意志行动等都可以呈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如果自我意识也发生障碍,不能理解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致使各种心理活动发生紊乱,统一性遭到破坏,就表现为精神病的症状。

(二)第二类疾病

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大脑以外的躯体各系统器官,病理改变虽主要发生在各器官,但在病人的症状中,普遍存有心理障碍,有的还呈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

这类疾病包括除神经病科的大脑疾病和精神病科疾病以外的临床各科的大部分疾病。致病因素虽然主要是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但心理因素在发病机制中也起着程度不等的作用。其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的那些疾病就称为心身疾病。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中,有很多疾病已被公认为心身疾病(详见第四篇有关内容)。

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表现在致病因素上,也表现在疾病症状上,即患这类疾病的病人或多或少表现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高度的心理紧张常表现对所患疾病有某种情绪体验。例如,心绞痛发作时有濒死感,得悉自身患不治之症时有恐怖感,有时甚至产生多疑、思维混乱等精神症状。即使在致病因素中未发现有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病人因感染、中毒或发热影响大脑功能时,也会出现意识模糊、恐惧情绪、视听幻觉或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

临床各科一般未把心身疾病和其他疾病分开。很多住院病人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反应。例如,某医院83例内科住院病人,63%有主观焦虑,42%有焦虑症状,36%有孤独感,31%有不同程度的绝望感,23%有情绪忧郁,有的甚至有自杀观念。可见患躯体疾病的病人出现心理障碍是相当普遍的。

(三)第三类疾病

致病因素大都是物理、化学因素直接作用于躯体各部分器官,病理改变是明显的局部器官或组织损伤,患病后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影响着疾病的进程,有的还产生明显的心理障碍。

这类疾病占临床各科中一小部分,如突然的外伤、骨折、烧伤、中毒等,作为致病因素来说,心理因素是没有参与的。但是,由于病人的个性特征和对疾病的主观评价所造成的心理紧张状态(或称继发性心理病因)却影响着疾病的进程。这种继发的心理刺激可影响原来疾病的愈合过程。例如,一例因车祸引起胫骨骨折的病人,因对外伤及其后果全无心理上的准备,一旦面临如住院费问题、残疾问题、工作前途问题等困难处境,便产生十分复杂的心理状态,诸如焦虑、急躁、苦闷等消极情绪就会影响下肢的血液循环,延缓其愈合过程。又如,大型手术前病人的心理状态常常影响手术过程是否顺利、术后反应是否严重以及术后的愈合过程。术前有轻度焦虑,反映了病人心理适应功能正常,手术效果较好;如焦虑严重,反映病人心理高度紧张,手术效果较差;有些病人并无焦虑主诉,却有心悸、出汗等症状,这是强充好汉以压抑内心恐惧的表现,会影响术后的心理适应,效果不好;还有些病人盲目乐观,对手术的危险性、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及康复的艰巨性均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旦发生这类情况,常引起严重的心身反应。手术前后病人消极的或负性的心理活动常常影响病人整个身体的功能状态,成为手术不能顺利进行,出现并发症或推迟创口愈合和延缓机体康复的主要继发性病因。

二、研究情绪因素对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外界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神经冲动,经周围神经和脊髓的感觉束到达脑干时,一部分神经冲动经特殊传导通路至丘脑再到达大脑皮质感觉区及引起认知和情绪活动的其他皮质区;另一部分经网状结构非特殊传导通路,一方面与脑干、脊髓其他神经元横向广泛联系,另一方面经下丘脑、边缘系统到达相应的大脑皮质区。这样,外界刺激作用于人体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本身和由该系统所支配的躯体各系统、各器官广泛的生理反应以及相应的神递质和神经内分泌等生物化学反应。到达大脑皮质的一部分神经冲动被个体意识到后,便引起复杂的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常以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形式表现出来,如喜悦、愤怒、悲伤、恐惧等情绪。由此可见,外界刺激可同时引起机体的心理反应和生理、生化反应。心理反应和生理、生化反应之间有无因果关系,一直是一个在学术上争论的问题。现在可以肯定的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前者是后者之因,或后者之果),但不一定全部都是因果关系。一个有机体为了对外界刺激的瞬息变化保持动态的平衡,其内部的生理、生化活动必须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大部分未被个体意识到故不引起心理反应。当外界刺激达到一定程度,传入的神经冲动不仅引起机体较强的生理、生化反应,而且同时被意识到,转为心理反应和情绪体验。心理反应的程度受机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评价、应对经验和能力以及个性特点所制约。这些心理反应反过来又调节着机体生理、生化反应的强弱。心理反应的程度往往可以情绪的体验和表现来标志。

机体对外界有害因素的反应称为紧张状态或应激(stress)。过去对应激的研究,只注意机体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对应激的心理方面没有进行多少探讨。因此,要强调对心理应激的研究。心理应激包括两个概念:一是指外界社会、文化因素所带来的令人烦恼不安的信息(如工作或学习上的失败和挫折、人际关系中的冲突、生活中的意外变故和打击)能引起心理上的一般反应,称为应激事件(应激原);另一是指遭遇到单个或多个应激事件后所产生的偏离平时反应的状态,称应激状态。所以心理应激不仅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如何通过机体的不同特点产生互不相同的应激反应,而且还研究这类心理应激反应所表现的焦虑、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或“负性”情绪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的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机体如长期地或反复地处于消极情绪状态,可使躯体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发生功能紊乱。表现在循环系统为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增快或减慢、心律失常、心悸、颜面潮红或苍白、发冷、发热、晕厥等;在消化系统为厌食或贪食、恶心、呕吐、腹胀、肠鸣、腹泻或便秘等;在呼吸系统为胸闷、气短、咳嗽、哮喘等;在泌尿系统为尿频、尿急、多尿或排尿困难、尿潴留等;在皮肤系统为皮炎、皮疹、瘙痒、脱发、白发、斑秃、多汗、局部浮肿等;在内分泌系统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肥胖症、糖尿病等;在生殖系统为性功能亢进或减退、阳萎、早泄、阴冷、经前紧张症、月经不调等。同时还呈现相应的生化变化,如中枢神经系统递质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类固醇)等的变化。

三、研究心理素质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心理学主要研究每一个人的人性,即人性的个体化,又称个性(即人格)。一个孩子带着父母各一半的遗传基所构成的禀性(或称禀质,diathesis,D)来来到世上,他足月顺产降生就具备了做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在先天的禀性基础上不断地受到家庭和周围环境的教养,形成了后天素养(acquired quality,AQ)。后天素养分为2类,一为社会素养,包含道德素养、政治素养、经济素养、哲学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6种);一为身体或生理素养(1种)。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构成了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习惯就称为素质(quality,Q)。其公式为:Q=f(AQ·D)。而心理的内涵主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生历程中储存的无数心理信息,在父母、教师和社会各级人士的长期熏陶和教育下培养成有文化、有知识、有专业技术的人,具有能为社会作贡献的人所应具备的各种素养。观察一个人是否健康,就要从人性的3种属性、个性的3种素质和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寻找答案,就要从每一个具有个性的人的3种素质水平上去认识他的健康和疾病的程度、特征。根据神经信息论的观点:从外部世界(环境)传入大脑的社会、生态信息以及从内部世界(身体)传入大脑的生理、生化信息到达两半球皮质后,一旦被人察觉到、意识到、认知到,就成为心理社会信息和心理生理信息,统称为心理信息。这些心理信息必然与贮存在记忆经验系统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排列、匹配,了解信息的意义,以便作有利于自身幸福的判断和决策,指导自身的行为,使自身的人际关系和心身关系都得到和谐、双赢的结果。这种将无关信息变成有关信息的活动便称为心理活动。它是大脑独有的功能,使有脑的高等动物更好地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以保持自身的生存和生活。因为它论述的内容,即人性的身体、心理、社会3种属性和个性的身体、心理、社会3种素质,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都不是原来字面上的含义,而是指个人在发育成长过程中不停顿地接受内外世界的无穷尽的信息逐渐形成各自独特的身体素养、社会素养并和心理素养,并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心理素养,以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习惯形式呈现在众人前,称为心理素质(mental quality)。我们从人性主义理论和整体健康模式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心理素质已经融合了身体生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在内,不能分割开:人的三素质有如红黄蓝三原色溶合在一起那样,后三者彼此之间的比例出现万分之一的差异,就成为万紫千红、色彩灿烂的美丽世界。地球上的人还不到百亿,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也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没的差异的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探讨个体(人,man)行为上的差异的学科,称为人格(或称个性)心理学。由于学者对人的三素质的组成和关系有不同看法,多数心理学书上将人格定义为“个体独特的、持久的心理或行为上的特征的综合。”我们将过去书中所说的人的“心理特征”一词和人的“认知等心理功能”一词皆改为“心理素质”,将“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改为“调控自身的生理功能和人际关系”,用人的心理素质的概念去说明在人的疾病和康复中的作用,去调控自身的生理功能和人际关系,以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这样在探索心理的实质时就可能少走弯路了。在个人发育过程中,心理素养伴随着身体素养和社会素养一起成长,而个人呈现在人(men)前的形象与行为特征却是他的独特的心理素质。生活在神州大地的创造了古老文化的中华民族不仅形成了特有的共性,如敬业奉献、勤俭自强、吃苦耐劳、尊老爱幼、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忠孝仁爱、明礼诚信、爱国守法、团结友善、和睦相处、是非分明、嫉恶如仇等传统美德,而且也从不排斥外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小至言语,大到信仰都很快地移植或吸收过来,融入或兼蓄并容成为自身的文化财富,形成个人的社会素养,融入其心理行为习惯中,并通过在社会环境中从事学习、工作、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等活动表现他的独特人格。因此,对中国人心理素质的科学思维方法必须从本土民族文化的社会共性中寻找它的研究维度,制定个性(人格)评定量表。一些书中论述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时是分4个方面来阐述的。第一方面重点在各类疾病的病因,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心理因素只是3种因素中的一个,只能起到部分作用。第二方面重点是指心理因素中的情绪因素对身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这两方面的内容,用心理因素一词就能叙述清楚了。但第三方面涉及到能否发病、发病后的严重程度,以及康复后健康恢复到什么程度,单用心理因素或个性心理特征是不精确的,必须用包含有身体素质和社会素质在内的心理素质一词来表达人(man和men)的行为。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接受了有关素养、素质的知识,并且有意识地在活动中表现他整个人的习惯行为,所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对他们全面实施包含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教育内容,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称为素质教育。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接受了这些知识,并且有意识地在活动中实现他的计划、目标或理想,就成为他独特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素质在人性中占着最核心的位置。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民族不论大小,都要根据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所表现的文化特点拟定其心理素质的各种维度来制定量表,探讨他的人格特点,这样的研究思路会获得更确切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

四、研究心理素质在人际关系中的调控的方法和意义

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伴有生理功能的变化,而且还能调节后者,使之受控于自己的意识。人在愤怒时,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出现心率增速、血压升高、呼吸加快、面部发白等现象。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就会使其自主神经系统(即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所支配的脏器的功能就不至于受到损害。有意识地去控制消极的情绪可采用调节呼吸的办法(如使呼吸由原来每分钟10~12次减慢至4~6次),同时将注意力集中于躯体某些器官,想像这些器官处于放松的状态,通过学习和训练,就能进一步使躯体内的某些生理功能按自己的意志去活动,焦虑紧张的负性情绪则往往随着想像中全身各部分的放松而逐渐消失。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和想像力于自身某器官的活动,使脑内不出现其他思想活动(即排除一切杂念)。想像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脑力活动。然而,它的表现形式却是一种静默状态,主观的体验只是局限的字、词(如“松”)或单调的视、听形象,而无起伏的情绪。反复地练习或锻炼就会愈来愈自然地、习惯地控制全身各部分、各器官的活动。这种用精神控制躯体生理活动的方法,在中医学中是很受重视的,作为一种祛病、强身、养生、益寿的方法加以运用。“气功”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气功是采用一定的姿势和调节呼吸等辅助方法来使一个人的整个机体进入一种凝神入静的状态,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机体内各部分的生理功能得到最佳的调整。国外也有类似气功的方法,例如瑜珈、禅宗、静默、渐进性放松和生物反馈等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以没有意识到任何心理活动,即没有什么主观情绪体验的“心理状态”来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如果代之以积极的认知活动,集中注意去想像或思考一些能引起高度兴趣的事情,并伴以视、听感官刺激(影像、图画、音乐)引起轻松、愉快的情绪,是否能更好地促使全身各部分的生理功能得到最佳的调整,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人际关系也是当事人在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等活动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因为他生活在家庭、学校或工作环境中,整天都可能要与亲人、同学、同事或不熟悉的人打交道,产生各种“生活事件”。对有些生活事件,凭自己的知识、经验不用花很多时间就顺利地解决,心情感到愉悦,但是对有些生活事件却正好相反,感到很棘手,有压力,找不到解决的办法,甚至紧张到不安的地步,影响食欲和睡眠。在遭遇不同的生活事件时所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称为“心态”。心态的内涵是个人认识到他所遭遇的生活事件复杂性,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周密慎重地思考,了解事件产生的原因、意义和可能导致的结果,必须心平气和而不心慌意乱、冷静而不紧张地寻找对方可能接受的条件,做到两利双赢。

(李心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