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91年提出的划分年龄期的标准,中年期一般指45~59岁的人群。我国传统习惯认为在35岁左右就进入中年期,但随着人均寿命的增加,人口趋向老龄化,且由于城市青年结婚年龄和生育年龄的推迟,使得人们对传统中年期的认识也在逐步改变。中年人的心理特点、中年人的社会角色都在发生着改变。
一、关注中年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中年期是个体最为成熟的时期
多数人在青年期生活阅历不断地发展、磨炼和完善,在思想、生活、工作等各方面打下比较好的基础,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人而进入中年期,所以中年期是个体最为成熟的时期。中年人在处理各种问题时显得比较沉着、冷静和理性,这使得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生命更有价值。中年期既是生命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家庭、事业获得成功的时期。但是如果在青年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未能打下良好基础,甚至存在的各种困扰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在进入中年期后,就会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
(二)中年期是人生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
中年期也是为进一步实现自己的价值奠定基础的时期。过去因为子女多,一般要到50岁以后,甚至60岁,孩子们才长大成人离开父母,而此时父母已经“老”了。与以往不同的是,由于20多年来独生子女政策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现在城市里一般父母在45岁以前孩子已经长大,而此时父母刚刚进入中年期,各方面的负担开始减轻,再加上经过青年期20年左右时间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工作、社会经验和知识,在事业上开始有所成就,甚至有的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因此,中年期也是生命最有活力的时期。
如果说以前的20多年是为了子女、工作而忙碌,现在,孩子长大离开后,应该着手设计后半生的生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自己的心身健康方面。今后生活的意义何在?如何适应这个转变?这是中年期群体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选择。无论是中年期的男性还是女性,是已有成就,还是一般的人,都面临着对以后生活的选择。一些人由于没有这种心理准备,在各种生活、家庭、健康、工作、人际关系变动等“突如其来”的问题面前,可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影响心身健康。
(三)中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中年期是一个人步入成熟的时期。在此时期,个体的知识、社会阅历、生活经验、工作技能、人际关系、财富等都逐渐积累起来。此外,通过生活的磨炼,也更丰富了中年人的思想和实践,这标志着生命进入了鼎盛时期。对于社会来说,中年人身体健康、工作经验丰富、思维敏捷、个性成熟与稳定,且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再加上已经没有太多家庭、子女教育的拖累,所以,中年人是一支稳定而又重要的力量。
二、中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中年是处于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年龄阶段。人到中年,知识经验在日益丰富的同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却在不知不觉中下降。
(一)生理功能逐步衰弱
进入中年期以后,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的生理功能从完全成熟走向衰退。这也是50岁前后的中年人常常心力交瘁,易患多种疾病的重要原因。
1.心血管系统 血管壁弹性因动脉逐渐硬化而降低,血管运动功能和血压调节能力减弱,血液胆固醇浓度常常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动脉管腔变窄,引起心脑供血不足甚至缺血,造成诸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病。
2.呼吸系统 肺组织弹性逐渐减小,肺泡间质纤维增生,毛细血管壁增厚,肺的气体交换功能下降,其抗病能力下降,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3.内分泌系统 胰岛素分泌量减少,使一些个体发生糖尿病倾向或罹患糖尿病。性腺功能降低,使性欲减退。到中年后期,还会因内分泌功能紊乱而出现更年期综合征。
4.其他器官系统 如肌肉开始萎缩,弹性降低;骨质密度降低;胃功能减低;清除体内分泌物的能力下降;免疫监视系统对发生癌性突变细胞的监视功能减弱。
(二)心理能力继续发展
孔子曾描述过人的变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形象地说明了人的心理能力进入中年期后许多方面仍在发展。
1.智力发展到最佳状态 中年时期,知识的积累和思维能力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他们善于联想,善于分析并做出理智的判断,有独立的见解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年时期是最容易出成果和事业上成功的主要阶段。
2.情绪趋于稳定 中年人较青年人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较少冲动性,有能力延迟对刺激的反应。
3.意志坚定 中年人的自我意识明确,了解自己的才能和所处的社会地位,善于调控自己的言行,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对既定目标,勇往直前,遇到挫折不气馁。同时也有理智地调整目标并选择实现目标的途径。
4.个性稳定,特点突出 人到中年,稳定的个性表现出每个人自己的风格,有助于其排除干扰,坚定信念,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并顺利实现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
三、中年心理健康问题
中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两大类。
(一)青年时期心理发展遗留的问题
有一部分人,在青年时期未能很好地发展,各种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如培养良好个性、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尤其是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磨炼自己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等,所以,一旦遇到问题,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对生活的意义缺乏认识,对生活的选择处于盲目、徘徊和犹豫状态,因而易焦虑、烦躁。
(二)进入中年期前后出现的心理问题
社会的迅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使一些中年人常常感到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工作不顺利,人际关系的变动,昔日的下级成为了顶头上司,婚姻出现裂痕或其他问题,事业上的挫折和生活上的困扰,教育子女不尽如人意产生的失败感,没有掌握过硬的技能去应对“竞争”“下岗”等问题,甚至看到其他人比自己各方面要成功时,自卑、缺乏勇气、缺乏信心、嫉妒,甚至焦虑、抑郁等问题就油然而生,这些都给中年以后的生活和心理带来很多问题。
四、促进中年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减轻超负荷的心理压力
中年人具有多重社会角色,肩负着社会与家庭的双重重任,他们在工作上是主力,在家庭里又是“顶梁柱”。另一方面,中年人又对事业成就抱很高的期望值,他们劳心劳力、尽职尽责。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种种原因,中年人在事业上有可能会遇到困难、挫折与失败。他们长期承受着高强度心理压力,这会严重威胁中年人的心身健康。对此,可采取如下具体做法。
1.量力而行 中年人要权衡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停止超负荷运转,对不利于健康的过重任务,要学会说“不”。
2.淡泊名利 中年人的成就欲与时间紧迫感常引导他们不由自主地与别人比较。真正的成功者需有远大的目标、平和的心态,不为眼前利益而牺牲健康。要发展业余爱好,不断丰富精神生活。
3.学会放松 在工作与精神压力过大时,要善于用各种方式放松和调节,如散步、适当参加体育活动等。
(二)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
中年期是人际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在工作关系中,中年人要处理好与老年(上级)的关系,搞不好,会被认为“翅膀硬了”;处理好与青年(下级)的关系,指导过多,会被认为“絮絮叨叨”,关注过少,会被认为“自私冷漠”。在社会关系中,中年人可能会因自身社会地位的变化而疏远或失去一些老朋友。
此外,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因为多数中年人既要作“孝子”又要作“忠臣”,致使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与财力、物力去照顾长辈,这种“反哺现象”也时常让中年人不得不牺牲休息甚至工作,使得他们心力交瘁,甚至“英年早逝”。对此,可采取如下具体做法。
1.改变认知结构 对人际关系持有积极、正确的认知是良好交往的基础。应克服视人际关系为尔虞我诈、演戏作假、人情冷漠等心理定势,以诚相交,以便广交朋友,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2.改善个性品质 不良个性常常是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的一种因素,甚至是关键因素。中年人应养成热情、开朗、宽宏、富有责任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对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3.提高交往技能 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和艺术,中年人应掌握各种人际沟通的技巧,如适度、真诚地赞赏对方,善于倾听,换位思考,学会找到相似性,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增加主动性,求大同存小异等。
(三)协调好家庭与婚姻的矛盾
中年人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需要一个安定、和睦的家庭做后盾。家庭是一个人身心调养、避开社会风浪的港湾。但是,婚姻问题常会成为影响中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虽然离婚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是坏事,但或多或少确实会给当事人带来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另外,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的不协调也是中年人常常遇到的困惑之一。例如,夫妻间因教育子女的态度不一,产生矛盾或口角,不仅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对子女的问题解决也可能适得其反。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做法如下。
1.增进夫妻间的“沟通交流” 通过相互沟通,消除误会,促进“夫妻认同感”,使双方在情感与行为上表现出较高的同一性。
2.选择良好的子女养育方式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子女良好个性的形成至关重要。教育子女,首先父母要有良好的修养,对孩子既不过度保护,也不放纵姑息。对子女的问题,夫妻应采取一致的态度与处理方法,同时要调整好对孩子的期望值。
(吴均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