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一些中、小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90年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已逐步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界的共识。21世纪心理健康教育将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一、学校心理健康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遵循科学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如下几项。
(一)目标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发掘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自我控制与认识、生存训练、潜能开发等。
(二)现实性原则
各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教育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三)发展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遍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促进”的功能。比如,中学阶段应把青春期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来抓。
(四)差异性原则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既有个体差异,也有年级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保证学校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如进行同伴关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讲的知识内容、教育实例、教育活动、训练内容及方式都应有所不同。同样,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进行分类指导。如对离异家庭的子女或有不同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往往需要进行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活动。
(五)活动性原则
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像、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二、学校心理健康的内容
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分为4个层次。
(一)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①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科学认识智力的本质,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不同训练活动等;②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科学认识学习活动的本质,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③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④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等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⑤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培养个体形成面对社会生存压力的健康的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⑥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即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⑦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及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调适等。
(二)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具体包括:①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惧症、厌学等;②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③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④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经性强迫症、瘾症等;⑤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性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各种性变态行为。
(三)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四)教师心理健康维护
教师在和各种各样人格特征学生的接触中,可能会遇到学生的敌视和挑衅、破坏和欺骗、吵闹和捣乱,这些都可能引起教师的情绪波动和心理不平衡。另外,教师的家庭生活、婚姻状况、子女问题、工作环境、人际关系都会引发教师的心理问题,而教师的职业又要求其必须身心健康,具有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个性,要求教师把不健康的情绪、不良的个性和不当的行为,排除在课堂和与学生接触之外。就教师心理健康的内容而言,有以下几点:①培养健全的人格;②学会有效调控情绪;③改善人际关系;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⑤提高自我调适的能力。
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应注意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要,在小学、初中、高中3个不同阶段中选择侧重点不同的内容。例如,小学阶段通常以适应学校生活与学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初中则以青春期教育、代际关系调适、情绪调控、自信心培养、学习能力提高、人格塑造等为主要内容;高中通常又围绕学习能力提高、考试焦虑调适、升学就业辅导、人格培养、人生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同时,还应考虑上述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之间的衔接与系统性,以期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体系,体现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趋势
(一)从领域上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任何一种知识的掌握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基础,以一定的心理品质为保证,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也就是说学科教学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依靠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需要、兴趣、心态和能力等心理因素。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从内容上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心理适应教育为主转变为潜力开发为主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病,但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与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侧重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心理潜能的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思维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从师资队伍上看,应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培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取决于师资队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专业人员的严重缺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达的国家,人员配备有一定的规则。在丹麦,20世纪70年代就已规定了凡学龄儿童人数在5000名或以上的市镇,要建立一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机构,机构人员配备一般为:1名主任学校心理学家,2名助理学校心理学家,2名临床心理学家,1名社会工作者。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不管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存在严重的不足。从量上看,以全国3亿的学生来计算,以每50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计算,全国共需60000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而我国当前的院校毕业生和专业人员相加也难以达到这个数目。从质上看,目前从事这项工作的有德育工作者、青少年志愿者心理学家、学校医务人员等,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已成为制约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国家应及早规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争取尽快实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规模化、专业化。
(四)从服务机构建设上看,应从零散型机构建设为主转变为3个层次立体网络型机构建设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的完善程度反映了该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达水平。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信息的缺乏极大限制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性。我们必须建立3个层次网络型的服务机构: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区域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全国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是以心理咨询室为中心,通过广播、电视、刊物等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教育活动。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参加,成立区域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进行经常的学术交流、合作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项目的研究,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的完善。由区域性发展为全国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有利于我国成立一个权威性的工作效率高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对全国的心理健康进行规划和指导。
(顾瑜琦 张建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