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机动车驾驶员心理健康

机动车驾驶员心理健康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速度运动使驾驶员视觉特性发生变化,视野收缩,视力下降。对以上特点进行研究,并由此出发甄选驾驶员,成为国内外对驾驶员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机动驾驶员的素质包括技术素质、思想素质、生理素质及心理素质等。行车中,驾驶员的注意是需要不断转移的。

一、概述

现代交通环境日益复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已成为世界严重公害之一,“车祸猛于虎”。这对于机动驾车驶员的心理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瑞典学者甚至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不应低于飞行员,因为地面的环境比空中复杂得多。

驾驶工作与其他工种劳动相比较,其特点表现为:①输入、输出的信息多,对道路环境、交通信号标志、行车车辆等路面各种情况均需作出准确、及时的反应;②信息变化大,以致很多意外常使驾驶员难于预测;③连续驾驶操作处理信息时间长,而且需要对行车中各种信息进行及时筛选,并要求驾驶员在极短时间里对各种信息作出判断和反应。高速度运动使驾驶员视觉特性发生变化,视野收缩,视力下降。胡鸿勤等人在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对驾驶员视野测试,对比结果发现,视野变化在2200~3700m,随海拔升高视野逐渐缩小。驾驶行为的诸多特点决定了一个原则:并非所有人都能驾驶车辆。许多人由于生理、心理上存在障碍,不能满足驾驶行为要求。个体的这些差异,具体表现在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感知、注意、思维、记忆、气质、性格以及情绪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对以上特点进行研究,并由此出发甄选驾驶员,成为国内外对驾驶员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驾驶人员所需心理能力

机动驾驶员的素质包括技术素质、思想素质、生理素质及心理素质等。研究表明,具有下列心理素质的人不适宜当驾驶员:①反应能力差;②判断能力低下;③注意集中能力低下;④智力水平低下;⑤手脚协调功能差,动作迟钝或僵硬;⑥自制力差,极易产生情绪波动;⑦争强好斗,喜欢逞能冒险;⑧遵章守纪的观念差。

所以驾驶适应检测受到许多国家交通管理部门和研究部门重视。日本研制了计算机控制驾驶适合性检测系统(CRT),使检测在20分内完成并提高了精确度。检查项目有:紧急反应检查、连续紧急反应检查、信号确认检查、加速反应时间检查、注意力检查等。俄、德、奥地利、波兰等国已把此项工作纳入正规交通管理,要参与交通,首先要通过各种检测。

三、机动驾驶员健康心理培养

心理适应性检测优化提高了驾驶员的身心素质,但人的心理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受到环境条件及其他变化影响,而产生明显差异。各种心理活动都反映着驾驶员的行为。有关驾驶员行为分解见图16-1。从心理素质优化培养应着重以下几方面。

图16-1 驾驶员行为分解图

(一)驾驶员的性格

据日本宇留野的研究,性格与驾驶安全密切相关,无论怎样能干的驾驶员,如果性格不好,都会常出事故。据统计,有事故倾向的性格特征是:情绪不稳定、易冲动、乖僻、顽固、不随和、抑郁、惶恐、过度紧张等,有这些性格特征的驾驶员倾向于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控制力。一个优秀驾驶员应该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认真负责,有高度责任和安全感;在行为方式上,有良好的自制力、坚定性和果断性,遵章守纪;情绪稳定,处理问题时主动、准确、精细、严谨、扬长避短,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性格的可塑性很大,驾驶员不良性格特征通过有目的的培养和指导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二)驾驶员的气质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相比之下,黏液质的人安静、稳重、善于忍耐、沉默寡言,感情不易外露,虽动作稍迟缓,但能客观、正确地分析、处理行车中遇到的各种情况,较适合机动车驾驶的职业特点,故驾驶人员应多选用黏液气质为主的人担任。驾驶员对自己的气质特点进行判定,并经常分析这些特点在行为方式的表现,目的是为了教育和自我教育,进行气质的自我调节。

多血质类型驾驶员要培养自己扎实专一、耐心、克服困难的精神,改变凭兴趣干工作的习惯;胆汁质类型者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制能力,克服暴躁情绪,不开英雄车,不强行超车,不争道抢行,逐步习惯于平静和平衡的工作;对黏液质类型者,要培养灵活性,但要容许他们有考虑问题和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对抑郁质类型者,则应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注意发展自信心。要求他们从事需要克服困难的工作,使他们逐步适应新的环境。人的气质由其理想、信念、态度所调节,一个有崇高理想、信念,良好道德修养的驾驶员,不论属于哪种气质类型,都可以对事业作出贡献;反之,则都会带来消极的个性特点,难以敬业,甚至会作出有害于社会的事。

(三)驾驶员的注意

注意,是驾驶员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没注意”是人们经常提到的事故原因。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行车中会遇到行人、车辆、道路等很多刺激物,但是,驾驶员只是有选择地感知其中少数几种。此时人的感知器官便指向这些事物,集中在这些事物上,表现出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这种心理现象便是注意。开车时,要求人集中注意力。有研究者用眼动仪记录人眼运动情况,结果发现,行车中,在绝大部分时间内人眼是注视前方的,是在后视镜、挡风玻璃以及前方之间运动的。有一些司机开车时经常眼看别处,这是不好的习惯,据交通事故统计,眼看别处开车是酿成车祸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驾驶人员来说,不仅要培养自己的注意集中能力和注意分配能力,而且也要培养注意的迅速转移能力和扩大注意的范围的能力。

注意转移是指有目的、及时地把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驾驶员操作运作的速度和准确取决于注意转移的速度。有些事故的发生并非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而是他的注意太集中了,不善于转移的缘故。行车中,驾驶员的注意是需要不断转移的。例如,在会车时,驾驶员的注意先要集中在观察来车、周围环境和会车地点上,然后迅速转移到鸣号、减速、打方向盘,接着又要转移到观察车子靠右的程度和左边交会的距离等,在这半分钟左右的时间内,注意最少转移6次,如果注意不能顺利转移,就会导致操作不当而发生事故。

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到对象的数量。研究证明,人的注意范围是有限度的,在0.1秒时间内,成年人一般只注意到4~6个几何图形、8~9个黑色圆点,所以汽车号码一般都不超过6个字。但是人的注意范围的大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人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注意的范围越大。注意的检测可通过专门的检测仪进行,也可以像气质、性格检查那样,拟定专门试题进行测验,然后综合评定。人的注意品质存在很大差异,但经过长期培养和训练,大部分人的注意力会得到提高。

(四)驾驶员的情绪与情感

情绪是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事实证明,情绪、情感变化所导致的车祸在交通事故中占有很大比例。有研究人员对青藏、青康、青新线交通肇事5949例进行分析,发现其中人的因素,即驾驶员因素占78%以上,所造成的死伤占72%。进一步分析原因发现,这些事故多与驾驶人员身心状态及违章行为有直接关系。人是有心理情感的,驾驶员行为又会受情绪心理的支配。人的心理活动虽然在一般情况下都处于相当稳定的状态,保持着各人不同的特征,但人的情感状态、七情六欲等都时刻有所表现,若处理不当,心理上会失去平衡,言行上很可能出现越轨行为。而人的心理活动是受主观意识控制的,可以通过主观意念进行调控而恢复常态。

1.心境 良好的心境使人感到“万事如意”。如驾驶员心境良好,则行车中反应迅速、动作敏捷,还能主动礼让车辆和行人,就连平时最不能容忍的事也能谅解。而消极沮丧的心境却会使驾驶员在行车中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错误动作、敏感、易动怒。这些消极心理会陷入恶性循环中,极易肇事。可见驾驶员一定不要带着不良心境开车,在进入驾驶作业前进行心理调节,改变和摆脱不良心境。

2.激情 是一种激烈而短促的暴风雨般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恐惧、悲痛绝望等,通常是由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引起的,对驾驶员的影响很大。通常情况下,人处于激情状态时,认识范围变得狭窄,理智分析问题的能力受到抑制,意识对行为的控制调节作用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有人对美国410个离过婚的驾驶员做调查,发现在他们离婚前后6个月中,其事故率和违章驾驶次数要比普通驾驶员多得多。另有调查发现,在车祸中属于情绪型肇事者大多数是青年司机。

3.应激 指由紧急情况所引起的情绪状态。驾驶人员在突然出现险情,如对方飞车抢道、方向盘突然失灵、刹车系统失灵、轮胎爆裂、行人突然抢道等情况时,就会出现应激反应状态,驾驶人员的呼吸、血压、肌肉紧张度都将发生显著改变。应激状态差异较大,若反应较好,能充分发挥和调动人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行动上表现为动作迅速、敏捷,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达到最高水平,在危急时刻能用极短时间及时采取正确措施化险为夷。而应激能力不好的驾驶员却常表现出明显的心理行为障碍,如知觉和注意范围缩小、记忆发生错误、行动混乱、出现不当或错误操作等而引发严重事故。在通常的驾驶过程中,驾驶员要保持适度的心理紧张水平,即维持中等紧张度。紧张度太低(如疲劳、瞌睡、醉酒等)或紧张度过高(如焦虑、情绪紊乱等)都容易失误肇事。可见良好的应激能力对驾驶人员十分重要。

无论是积极的情绪、情感,还是消极的情绪、情感在驾驶作业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积极的情绪、情感要很好发展;对于消极的情绪、情感则需努力控制、调节。

(五)驾驶员的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意志是人实现内部意识向外部动作转化的心理过程,是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也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驾驶员良好的意识品质有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性。

1.驾驶员的自觉性 自觉性是树立明确的目的,开好精神文明的安全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国家、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在驾驶工作中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这一目的,才能意志坚决、坚持原则、遵章守法、积极主动地搞好驾驶工作。在工作中就不会为别人指责、嘲笑,甚至谩骂而动摇,也不会因任何客观困难的限制而改变。

2.意志的坚定性 是善于抵抗不合行为目标的主客观诱惑的干扰和善于持久地保持符合目标的行为,做到坚毅有恒、百折不回、锲而不舍、善始善终。驾驶员长年在复杂的道路和多变、恶劣的气象、环境,甚至高原缺氧条件下工作,需要坚强的意志。如青藏线上被誉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驾驶员,他们在工作中能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困难,坚忍不拔、精神饱满地完成各项任务。

3.意志的果断性 指明辨是非、当机立断,在驾驶作业出现意外和险情时能迅速而合理地采取措施,果断正确处理,并在不能两全其美时,能“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衡从其轻”,妥善采取行为。

4.意志的自制性 又称自制力,是指能够完全自觉、灵活地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能力。驾驶员的自制性表现为在行车中能严格遵章守纪,不酗酒、情绪稳定、精神集中地驾驶车辆;在会车时,能“礼让三先”,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在发生矛盾冲突时,能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自觉调控自身的言行,使矛盾和冲突得以圆满化解。

5.要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人生目标,明确职业道德和责任,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克服消极不良情绪 驾驶员更要特别注意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对亲人的深厚情怀,在克服日常工作、生活困难的过程中,培养、磨炼意志。一个优秀的驾驶员,应该敢于正视困难,知难而进,不畏惧、不回避。道路交通情况千变万化,要承认它、战胜它;面对挫折,不气馁、不失望、不悲观、不丧志,认真总结经验,勇往直前。

6.针对驾驶员不同意志特征,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 对执拗顽固者应从自觉性、目的性和原则性方面着手;对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者,要培养其大胆、勇敢和果断的品质;对轻率冒失者,要从沉着、细致、耐心方面严格要求;对过分活跃和缺乏自制力者,要提高控制力;对缺乏毅力者要着重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等。所以,要求驾驶人员学习了解一些心理学和交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明白它的意义,驾驶员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在行车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规律,正确了解自己,培养健康心理和良好的驾驶作风,从而使驾驶员在交通运输工作中,在改革开放新的形式下,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工作的意外困难和各种险恶的情况能理智地克服不健康心理状态,确保优质、安全地完成任务。

(六)减少交通事故的对策

虽然环境、道路、气候、照明、行车密度、行人及其他障碍物等也是行车安全要综合考虑的因素,但在引起事故的诸因素中,驾驶员的思想、心理、行为却起着主要的支配作用。故根据调研结果,主要从心理卫生方面提出减少交通事故的对策。

1.要通过心理测试选择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担任驾驶员。

2.驾驶员要学习交通心理学,使驾驶行为更为自觉、迅速、准确。

3.要调换多事驾驶员的工作。调研表明,大量交通事故常集中发生在小部分驾驶员中。

4.要改善驾驶室的环境。

5.要使驾驶员保持稳定的情绪。

6.认真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关心驾驶员身心健康。

7.制止酒后开车与注意行车用药,特别是兴奋剂、镇静剂更应慎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8.要充分应用“提醒”这一心理学手段。

9.加强对高原缺氧条件下驾驶员生理与心理的研究。

10.要防止疲劳驾驶,尤其在高速路及高海拔地区。

11.重视提高驾驶员对高速公路行车的适应性和对有关规章的严格执行。

12.要重视交通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和科研工作。

13.培养健康心理,强化职业道德,不断提高驾驶员心身素质,发扬雷锋、白求恩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对人民极端负责任。

14.要对全社会进行交通心理卫生和法规教育,“育人为本”从娃娃抓起,树立人车有序的交通安全意识。

15.车管人员、交警要学习管理心理,尊重、理解、关心驾驶员,公正执法,严于律己,促进安全运行。严格驾驶员培训学校的审批、监督、检查。培养品德优良的合格的驾驶人员。

16.综合治理,建立“文明公路运输线”。

总之,预防、减少交通事故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努力。

(胡鸿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