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

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新闻记者必须亲临事件发生的第一线,获取第一手资料。此外,因为面对各种惨不忍睹的情境,新闻记者还会出现严重的急性应激障碍,直接影响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经历应激事件的新闻记者与没有此种经历的相比,更容易出现急性应激障碍。为数不多的研究表明,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新闻工作者被誉为“无冕之王”“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处于新闻传播活动的主导地位,承担着传播事实真相、匡扶公平正义、抨击丑陋邪恶、反应群众呼声和监督社会舆论的责任。他们是车祸、火灾、洪水、战争等灾难的目击者,是妻离子散、贫困儿童失学、艾滋病等不幸的面对者。工作的特殊性使得他们承受着一般人难以想像的工作压力。有学者研究认为,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紧张程度与飞机驾驶员、领航员的相当。因此,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已受到心理学工作者的关注,得到社会大众的共识。

一、职业特点对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收集和报道新闻是新闻工作者的核心工作,为了确保新闻价值的最大体现,新闻工作者长期饮食、生活不规律,超负荷工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采访、写稿、组版、录播、出镜,这种持续的紧张、高强度、大负荷的运转势必对新闻工作者的身体、精力和心理极限提出严峻挑战。这对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

(一)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带来的压力

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特点,一方面决定了新闻的艰巨性,另一方面也给新闻记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新闻记者必须亲临事件发生的第一线,获取第一手资料。新闻工作对记者的要求是“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我们”。这就要求新闻记者不论何时,只要社会上出现新闻事件,就得亲临现场。而时效性又要求他们去采制不断涌现出的大量难以预测的新闻事件,永远要与时间赛跑。自然界的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许多事情人们都不能掌握,不能预测,像天灾人祸、战争、瘟疫等。可能在半夜,记者正在酣睡时,发生一起严重的车祸,记者闻讯就得去采访。新闻记者并没有真正的下班时间,面对一些突发性新闻时,更是24小时待命。特别是报社夜班编辑,常年值夜班,生物钟受到影响,白天见不到太阳,与家人、朋友沟通的时间少,势必使新闻工作者常年处于体力和精力上的透支状态,精神上高度紧张,这就是所谓的“新闻疲劳症”。

(二)新闻的参与性带来的压力

新闻工作这种特殊职业赋予新闻工作者采访权和报道权,使他们拥有最大限度观察社会和接触社会的机会。一方面,记者去采访报道对方工作的成就、先进事迹、喜讯等内容时总会受尊重,受欢迎,对他们是一种积极的促动;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们不畏强暴,坚持媒体职能与社会责任感,履行自己的应尽之责。在新闻报道中,触动了少数人的非法利益,使得一些贪官污吏,有不正之风、违法乱纪等行为的个人及部门都非常害怕媒体、记者的介入。这些事既能触动新闻工作者的良心,激发出为民呼吁的动力,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压力和困惑。比如,因揭露不法分子而受到恐吓、打击、报复,会使他们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甚至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仍处于压抑、消沉、惶恐不安的状态。特别是报道恐怖事件、暴力事件或局部战争的新闻工作者,往往会面临生命危险。例如,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就有33名记者死亡。此外,因为面对各种惨不忍睹的情境,新闻记者还会出现严重的急性应激障碍,直接影响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经历应激事件的新闻记者与没有此种经历的相比,更容易出现急性应激障碍。

二、新闻工作者心理问题的现状

近些年,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始受到重视。为数不多的研究表明,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2005年的调查研究显示,北京的记者中84.2%有疲倦感,72.1%反映工作压力大。同年,新浪网的研究也表明,超过80%的国内记者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约57%的人感到工作压力大,只有5%的人能够轻松应对。

工作压力过大,往往导致新闻工作者出现不良的情绪,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和强迫。1998年的一项调查表明,34.12%的新闻工作者出现这些不良情绪。以青海记者为对象进行SCL-90测量的结果也表明,20.45%的记者存在强迫、抑郁、焦虑和人际敏感等情绪问题,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人占20.45%。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之中会导致新闻工作者自我评价较低、挫折感增强、工作效率下降,而且脾气暴躁,容易发怒,感受不到个体价值所在。

长期处于职业压力中,带来的另一个消极影响就是出现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由于个体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去完成强度过高的工作任务时所导致的一种精疲力竭的状态。它有3个核心特征:①情绪衰竭状态,即感到精力耗尽,工作热情逐渐丧失;②去人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冷酷、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周围环境;③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性降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倦怠是他们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是他们不能顺利应对工作时的一种极端反映。这种状态不但对新闻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而且会导致他们工作兴趣衰退、新闻敏感度降低,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甚至对新闻事业本身带来消极的影响,误导观众。

新闻工作时限性的特点,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在生活中不可能保证正常的工作、休息节律。有研究表明,新闻工作者中68.15%的人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60.15%的人没有享用过公休假,59.15%的人从没参加过单位组织的医疗休养。最近的一项研究亦表明,34.1%的新闻工作者睡眠质量好,31.8%的人一般,34.1%的人睡眠质量差。而在对睡眠时间的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相对集中:有43.2%的人入睡困难,40.9%的人日间功能障碍,34.1%的人自感睡眠质量较差,18.2%的人有睡眠障碍。

三、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的维护

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来自新闻工作本身,为此应该综合各方面的力量,从源头上减少工作中的压力和不良刺激,培训新闻工作者掌握自我调控的方法,并通过咨询和治疗手段积极干预出现心理问题的新闻工作者。

为新闻工作者构建一个稳定的支持系统,减少工作压力对于维护其心身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真正体现出心理卫生工作预防为主的理念。研究表明,领导的管理方式对降低员工职业压力具有重要作用。高要求、低关怀的领导方式会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但离职率和抱怨程度也会很高;而高关怀、高要求的领导方式则具有双重激励作用,既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又可以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减少职业压力产生。因此,领导的支持是新闻工作者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表现为支持他们的工作以及对其劳动的认可和肯定的评价等。另外,营造积极的媒体支持氛围,也能够降低新闻工作者的压力,他们能从同事那里得到情感支持和有用的建议、信息,一起分享忧虑。此外,为新闻工作者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关心他们的培训、发展和职业生涯,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缓解职业压力的重要方法。

新闻工作者掌握一些自我调节压力的方法,对于其进行心身健康的自我维护也很有必要。首先,合理安排自己工作、休息的时间,将有效时间用于解决重要事情;其次,改变单调、刻板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在工作中寻求变化和快乐,对工作报有积极的兴趣,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职业倦怠;再次,积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的适应性和抗压能力,缓解日常压力和紧张。最后,有效管理情绪,作自己情绪的主人,通过放松训练或生物反馈训练掌握情绪放松的方法,或通过培训掌握解决情绪冲突的方法和原则,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人际冲突。

对于那些出现心理卫生问题的新闻工作者应该积极开展心理治疗和咨询,维护其心理健康。当然,为确保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不排除为那些极其不适应新闻工作岗位的人员安排其他岗位。

(孙云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