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血管疾病的心理问题及处理

心血管疾病的心理问题及处理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头号杀手,其病死率几乎等于癌症、意外事故、肺炎、流感及其他病因死亡人数的总和。常见的心血管心身疾病有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神经官能症等。1.心理咨询 通过摄入性谈话,让病人尽情宣泄被压抑的矛盾冲突和内心痛苦体验,并找出心理问题的关键点,从而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使之放松心情,改善预后。这3000多人中有113例患CHD,其中TABP者CHD和MI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非TABP者。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头号杀手,其病死率几乎等于癌症、意外事故、肺炎、流感及其他病因死亡人数的总和。常见的心血管心身疾病有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神经官能症等。这里重点讨论冠心病和高血压。

一、概述

(一)心血管疾病的身心反应

1.怀疑 一旦被诊断出心血管病,有些年轻病人会怀疑医生搞错了,而加以否认。

2.愤怒和敌意 具有愤怒和敌意的人,尤其是“A型行为类型”(TABP)的人,容易患心血管病。一旦患病,且不得不面对时,便怨天尤人,并认为自己的病都是由某人、某事或不公正待遇所造成的,因而愤怒、怨恨和敌意更加明显,使病情加重,影响预后。

3.恐惧和焦虑 病人恐惧疾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如高血压病人恐惧脑出血、脑梗死导致瘫痪、植物人,甚至脑猝死;冠心病(CHD)病人恐惧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因而病人整日忧心忡忡、焦虑不安,其结果是血压持续高水平不降,CHD症状非但不缓解反而加重。

4.消极悲观,抑郁寡欢 当不得不面对疾病时,内向、不稳定的抑郁质病人不是积极应对,配合治疗,反而更加消极悲观、抑郁寡欢、兴趣索然、自我封闭,进一步使病情迅速恶化。

(二)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干预

1.心理咨询 通过摄入性谈话,让病人尽情宣泄被压抑的矛盾冲突和内心痛苦体验,并找出心理问题的关键点,从而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使之放松心情,改善预后。

2.心理治疗 常用的方法如下。

(1)支持性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是源于精神分析理论,利用解释、鼓励、保证等手段,支持和帮助病人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用成熟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勇敢地应对社会现实,以度过心理危机,避免精神崩溃,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从而缓解症状。

(2)认知疗法:艾里斯的合理情绪疗法,其核心是ABC理论。让病人明白痛苦“C”,并非完全是由疾病“A”所引起,而是由认为“老天爷不公”“从此身体跨了”等不合理信念“B”介入所造成。以合理信念取代不合理信念,既来之则安之,积极配合治疗,预后将大大改观。

(3)血压、心电生物反馈治疗:该疗法是利用电子仪器,把血压、心电等信息经过处理后,转换成声或光的信号反馈给病人,使病人学会自我随意控制血压和心电接近或达到正常标准,从而使病情缓解。该疗法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10天1个疗程。

(4)森田疗法:森田疗法主张不刻意控制症状。首先让病人面对症状“顺应自然”,不予理睬,与症状“和平共处”,多做少想,转移注意力,并带着症状回归社会,其结果是症状反而被淡化、减轻,以至消失;其次是“为所当为”,使病人积极坦然面对症状,忍受疾病的痛苦,“只有‘度’过许多病痛症状的人,才能体验到战胜病痛后胜利的喜悦”。

(5)家庭疗法:家庭治疗是围绕着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家庭氛围、健全家庭功能3个方面进行的。强调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淡化是非曲直,重亲情和良好行为,多理解宽容,多支持共情,不计较过去,只关注现在。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解决自家问题。

(6)运动疗法:让病人参加自己喜欢的各种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缓解症状。通过运动,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优秀的心理品质和积极、乐观、豁达的个性。运动还能矫治A型行为和D型行为。运动可消耗掉过多的儿茶酚胺,而缓解症状。

(7)文娱疗法:指通过音乐、舞蹈、艺术表演等,陶冶情操、健心强体,使心情愉悦舒畅、精神振奋,积极向上,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8)催眠暗示疗法:催眠暗示疗法是指用暗示的方法使病人进入似睡非睡的催眠状态,再利用在催眠状态下的精神恍惚,对病人进行心理卫生等积极的心理暗示治疗,从而使病人不加逻辑分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催眠者的暗示治疗,醒后照办不误,取得良好效果。

二、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简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系指由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引起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冠状动脉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一)冠心病的病因

1.生物因素

(1)遗传:近年来,科学家们认为,CHD是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不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缺失多态性、ACE基因DD多态表型、载脂蛋白E4(APOE4)基因多态性、低脂蛋白脂酶(LPL)基因多态性等,均与CHD有关。

(2)高血压:高血压是CHD、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和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3)糖尿病:国内外研究表明,血浆胰岛素(ins)水平升高、胰岛素抵抗(IR)与缺血性心脏病相关。IR与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LDL有导致动脉硬化作用。脑啡肽(ENK)、神经降压肽(N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明显降低。

2.心理行为因素

(1)情绪应激、TABP与猝死:Kannel对197例猝死者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猝死者生前具有TABP特征—奋力拼搏、屡遭挫折的情绪反应;极端的TABP;沮丧、愤怒与压抑—能预测冠心病猝死。近来还发现,心理应激产生的内皮素作用于延髓腹侧面,可引起心律失常,而后者与心源性猝死有一定关系。

(2)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最严重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有6种—吸烟、酗酒、膳食结构不合理、缺少运动、应对心理应激能力下降、交通事故等。

(3)行为类型

A型行为与CHD:1950年,美国学者Friedman和Roseuman发现,在CHD病人中有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称之为“A型行为类型”(type A behavior pattern,TABP)。Friedman认为TABP具有“时间紧迫感以及过分竞争和敌意”两个核心成分,TABP是一种行为和情绪的复合体(action-emotion-complex)。1959年,他们提出“TABP的人易患CHD”这一学说。1960年,他们组成西部协作研究组,用8年半的时间,对加利福尼亚3000多名39~59岁之间的健康男性雇员,采用“结构会谈”方式,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这3000多人中有113例患CHD,其中TABP者CHD和MI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非TABP者。Weiss的调查也表明,1/3的MI病人是由急性应激所致,半数以上与慢性应激有关,特别是TABP者最易发生AMI,而且病死率也显著升高。临床实践还表明,TABP的程度与冠状动脉痉挛的程度有一定联系。焦虑、恐惧、愤怒、沮丧和严重的失落感能激发TABP者冠状动脉痉挛。Friedman认为TABP特征是:①试图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成就;②经常持有受到掩饰的泛化性敌意。时间紧迫感和敌意使TABP者经常表现出恼火(aggravation)、激动(irritation)、发怒(anger)、急躁(impatience),Friedman称之为AIAI反应。Herman提出,TABP的主要有以下特征:①有力求达到预定目标的强烈愿望,有大而不切实际的抱负,因此常有时间紧迫感;②生活节奏快,整天忙不停,从不闲荡;③走路、骑车、驾车船等均喜欢高速和超前;④好胜心强,热衷于竞争并渴望取胜;⑤常有同时做几件事情的习惯;⑥喜欢参与有时间限制的复杂活动,并希望做得比任何人都好,从不知疲倦;⑦参加任何活动都喜欢速战速决;⑧喜欢思维,反应灵敏;⑨易焦虑和激动。但是近些年来,对于TABP是否是CHD独立危险因素有争议,甚至有相反的“结论”。然而,作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过分竞争、敌意和暴怒后,具有TABP的CHD病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绞痛发作。所以应深入研究,更加准确地把握TABP与CHD间的相互关联。

D型人格与CHD:D型人格是荷兰学者Denollet于1996年提出的。D型人格的提出是对A、B、C型人格概念的扩展和整合。“D型人格”(type D personality),又称“忧伤人格”(distressed personality),指消极情感(negative affectivity,NA)与社会压抑(social inhibition,SI)。只有NA和SI两者同时出现,才会对心脏产生破坏作用。NA是指人们长期经历和体验到愤怒、冲突、沮丧、焦虑等负性情绪,对负性刺激特敏感。SI是指人们在社交中压抑情感和行为的表达,因而感到紧张、不安全,从而自我压抑。D型人格者认为世界充满了威胁,所以与人交往不自如,尽量逃避可能出现的危险。高SI特征者,心脏不良反应增多,心脏复原能力差,心率变化范围缩小,久而久之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发CHD。Denollet认为,D型人格引发心血管病的机制有两方面:①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D型人格病人血小板功能障碍、心率变化幅度小、心肌突然缺血会导致他们心血管病复发;②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可能是D型人格病人预后不良的原因。

3.社会因素

(1)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诸多负性生活事件给人们带来强大的压力。同时,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并变得敏感,使人们经常处于紧张、忐忑不安之中。超负荷的职业应激,常使人们心身“耗竭”、筋疲力尽、无望、无助,甚至绝望,而损害心血管。

(2)社会孤独和缺乏社会支持的人,容易发生焦虑、抑郁,与CHD的发生密切相关。

(3)文化应激:由于国度和民族不同,其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行为模式等各异,引起跨文化的不适应,严重地影响了当事人的正常生活秩序和社会功能,即所谓“文化休克”。由此而引起的焦虑、恐惧、愤怒、敌意、无助、抑郁等负性情绪都与CHD有关。

(4)自然环境应激:自然灾害,如大地震、海啸、洪水泛滥、冻雪等严重灾害所造成的强烈应激,使人们恐慌、焦虑不安、抑郁,易损害心血管系统而导致疾病。

(二)TABP、情绪应激与冠心病相关的中介机制

1.第一信使(神经递质)变化 美国亚特兰大精神保健研究中心发现:急躁、激动的TABP者脑脊液(CSF)内去甲肾上腺素过高。所以当心理应激时,神经内分泌有如下变化。

(1)儿茶酚胺升高:肾上腺素使心肌收缩力明显增强、心率加快。过多的去甲基肾上腺素作用于细胞膜受体,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液黏度增加、血栓素A2(TXA2)与前列腺环素(PGI2)平衡失调,使血流变慢,促发血栓形成及冠脉痉挛,而发生CHD。研究还发现,TABP可能通过儿茶酚胺作用于血管内皮,使之产生血管内皮素(ET)而引起CHD的发生和发展。过分紧张后一定时间内,血浆胆固醇升高,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发生CHD。

(2)分泌大量皮质激素:过分紧张后,由于分泌大量皮质激素而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与CHD发生也有关。

2.第二信使——环核苷酸(CN) 作者曾对TABP易患CHD的CN中介机制进行前瞻性研究,初试结果提示:相同强度非急性应激,TABP者血浆内cAMP和cAMP/cGMP比值降低程度明显大于B型行为类型(type B behavior pattern,TBBP)者,而且应激强度与血浆cAMP /cGMP比值降低程度呈正相关。这可能正是TABP是CHD独立危险因素的分子生物学中介机制。

3.第三信使(基因) 王择青的研究表明,CHD TABP者ACE基因DD多肽表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分别为53%和74%,与健康TABP者(21%和53%)相比,差异显著(P<0.001);而CHD TBBP者则为7%和34%,与健康TBBP者(3%和32%)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三)冠心病的临床干预

1.生物干预

(1)常规药物治疗:治疗CHD的西药非常多,不赘。中药在治疗CHD方面有独到之处,有活血化瘀、降低血液黏稠度、疏通微循环、芳香开窍、止痛等标本兼治的多重作用。

(2)外科手术治疗:常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但,PTCA缺点是术后3~6个月,有高达30%~50%的病人会由于新内膜增生而出现再度狭窄。

(3)基因治疗:近年来,基因治疗CHD的研究卓有成效。Symes等为20例心绞痛病人直接心肌内注射编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hVEGF165),除1例4个月时死亡外,其余全部有效,70%的病人在注射60天时心绞痛完全消失。目前研究重点是基因和细胞联合治疗。

基因治疗:冠心病的基因治疗是指把治疗基因导入缺血冠状动脉或心肌中,使之转录、表达有血管生成功能的蛋白质,从而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并形成侧支循环,改善心肌供血。

基因治疗和细胞移植的联合治疗:这是新的治疗方向。目前认为骨髓间充质细胞(MSC)最好,具有使心肌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主要用于心肌重建和血管重建的治疗。近日,日本《干细胞》杂志报告,用9名女性经血中的间叶细胞培植增生1个月后,再与老鼠心脏细胞混合,3天后,20%的间叶细胞转化成片状的心肌细胞。将其注入患心肌梗死的鼠心肌内,病情改善。其成功率较骨髓干细胞修复心脏的能力高100倍。

2.行为干预 戒除危险因素和不良行为,戒烟,不饮酒或少饮酒,限制钠盐摄入量,不暴饮暴食,不食高脂、高糖和油炸食品。养成良好规律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防止过度肥胖,防治糖尿病,以降低CHD发生。

3.心理干预

(1)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本身就有治疗作用。首先无条件地尊重和关爱病人,通过摄入性谈话、耐心倾听病人宣泄内心的矛盾、冲突所引起的痛苦体验,深挖被病人压抑在潜意识的敌意、怨恨、焦虑、紧张和不满情绪的原因,然后给予疏导、心理支持,并指出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调整其心理至平衡状态,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

(2)心理治疗:有针对性地选用支持性心理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放松疗法、森田疗法、催眠暗示疗法、家庭疗法、音乐疗法、幽默疗法等均颇有裨益。

(3)TABP的心理干预:Friedman对患过急性心肌梗死存活的1035例病人进行心理干预,1年后,75%AMI病人TABP逆转。矫正其不利于健康的AIAI反应,保留其高效率和快节奏,以及竞争性等社会所期待的个性特征,可逆转TABP,对CHD的预后有良好作用。

Roseuman为此制订了矫治TABP之AIAI反应的自我训练措施。首先,针对匆忙症的训练方法之一是建立一个新的习惯,如每天定时记录自己的匆忙事例,并检查出现匆忙的原因。每周小结1次,以便找出克服匆忙的方法;放弃同时思考多个问题或完成几件事的习惯。其次,针对好胜心过强的训练方法之一是学会向所有认识的人微笑,习惯成自然,一旦能做到微笑自然,就表明已克服了争强好胜。通常患病前,由于病人存在侥幸心理而没有决心改变其TABP,故收效甚微。一旦罹患CHD,尤其是MI,因体验了病痛的折磨,容易主动配合心理医生矫治TABP。借鉴上述方法,采用以下措施矫治TABP。

针对匆忙感:①建立每天记录匆忙事件及其原因的习惯,每周一小结;②当一个耐心的听众,不打断别人的谈话;③放弃同时思考几个问题或做多种事的习惯;④需等待时,可看书、看杂志,避免焦急;⑤不要超过你前面走得快的人;⑥时间短、任务多时,先易后难,一件件地解决。

针对争强好胜:①增加对他人的理解,减少一些敏感;②对帮助过你的人诚心说声谢谢;③向你认识的人自然微笑,主动打招呼;④当不能肯定自己对错时,说声“可能我错了”;⑤在玩时,不必太过认真,学会愿意认输;⑥面对焦虑时,坦然平静,面对挫折、打击时,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

(4)D型人格的心理干预:借鉴森田疗法中顺应自然,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及为所当为的理念矫治之。D型人格者平时应注意心理保健,不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自己、对环境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对所做的事,不必强求十全十美、不求全责备,要知足常乐,要随遇而安。有时需要有点阿Q精神。学会自嘲,可缓解D型人格的NA和SI。借鉴《通玄真经·符言》中“不求利即无害,不求福即无祸,身以全为常,富贵其寄也”。对自己的事业,遵循孙思邈的“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等训言颇有裨益。

4.社会干预

(1)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以顺利度过难关。例如,家庭成员的关爱、亲朋好友的理解、社会团体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援助和支持等,都会大大改善CHD的预后。

(2)最大限度地减少生物、心理、社会应激,以降低应激反应,做到防患于未然,达到CHD的一、二级预防。这需要政府行为和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构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到早预测、早预报、早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把损害和应激反应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全方位地达到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三、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也称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并伴有心、脑、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占全部高血压病人的90%以上。在原发性高血压中可能混杂着另一种高血压,叫做单基因性高血压。

(一)高血压概述

高血压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疾病,是引起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出血和脑栓塞等疾病的常见诱因。目前,中国有1亿多高血压病人,每年新增300万人以上。脑卒中病人现有500余万,每年新发病150万人,死亡20万人,其中76%的人有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人约有1000万,其中65%有高血压病史。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规定,成年人收缩压<140毫米汞柱,且舒张压<90毫米汞柱为正常血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且(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为高血压。根据对心、脑、肾的损害程度可将高血压分为3期:Ⅰ期无心、脑、肾损害;Ⅱ期有心、脑、肾损害,但功能尚处代偿期;Ⅲ期有心、脑、肾损害,且功能失代偿,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心力衰竭、肾衰竭等。

(二)高血压的病因

高血压的病因虽然尚未完全阐明,但生物、心理、社会3个因素与之密切相关。

1.生物因素

(1)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兴奋:与肾上腺髓质激素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增加有关。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奋,也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均导致血压升高。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学说:肾脏缺血时,肾小球旁器中球旁细胞和致密斑细胞分泌肾素增多,肾素转换成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转化成血管紧张素Ⅱ,后者又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Ⅲ,使周围小动脉强烈收缩和心脏搏动加强,而导致血压升高。

(3)遗传因素:目前已经证明,原发性高血压是多基因“微效基因”联合缺陷和外源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血压异常升高。而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是由于某一个基因突变所致。

2.心理行为因素

(1)精神紧张和创伤:导致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失调,缩血管中枢冲动占优势所致。

(2)A型行为:TABP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还有资料表明,高血压病病人中有79.5%的人具有TABP。

(3)D型人格:D型人格测量的常模为10分,若被试的NA≥10分,SI≥10分,判断为D型人格。根据这一标准,50%的高血压病人可诊断D型人格。

(4)不良行为:①高盐饮食行为是发生高血压的重要原因,每日摄盐量>7克,过多的Na可沉积在动脉管壁而发生动脉硬化,同时过多的Na使水分潴留,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②致肥胖行为,如高脂、高糖饮食及运动少,也促进高血压病的发生。高血压病病人大多超重,所以肥胖是高血压的易感因素。肥胖者高血压发病率是正常人的2~6倍。③有烟酒嗜好者也易患高血压。中等量以上的饮酒者,其发病率明显增高。

3.社会因素

(1)职业应激: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血压病发病率,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中老年人高于其他年龄组,知识阶层高于非知识阶层。长期紧张、高度集中注意力等职业常使人们心力“耗竭”、心身疲惫、形体憔悴,处于无望、无助之中,患病率高。

Eliot指出,工作过分紧张可在短时间内使血浆胆固醇上升10毫克/毫升之多。Alexander的研究发现,经常抑制愤怒而得不到宣泄的人易发生高血压。作者曾为公安系统518人进行健康查体,其中238人患高血压,其患病率高达45.9%,而且发病年龄大大提前,30~49岁者占总发病人数的79%。

(2)社会应激:经济拮据、家庭不和睦、工作不顺、事业受挫、人际关系紧张、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社会动乱、战争等,均与高血压有关。如日本侵略者发动太平洋战争、空袭马尼拉,德国法西斯围困列宁格勒等,当地居民高血压和溃疡病发病率均高于平时。WHO报告(1978),平时血压正常者,突发紧张刺激,可引起一过性高血压。

(3)社会孤独和缺乏社会支持的人发生焦虑、抑郁,与高血压的发病密切相关。

(4)文化休克:不同的国度和民族,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行为模式等有很大差异,严重地影响当事人的社会功能和正常生活秩序,产生所谓“文化休克”。由此而引起的焦虑、恐惧、愤怒、敌意、无助、抑郁等负性情绪均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5)自然环境应激: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洪水泛滥、暴冻雪等所造成的强烈应激,使人们惊恐万状、焦虑不安、精神崩溃,高血压发病率较平日明显升高。

(三)高血压发病的中介机制

1.精神、神经学说(psychogenic theory) 当在外因刺激下,病人长期或反复较明显的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变化,使大脑皮质兴奋、抑制平衡失调,导致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亢进,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去甲肾上腺素使外周小动脉血管阻力增加,收缩增强;肾上腺素使心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两者均使血压升高。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系统平衡失调 肾缺血时肾小球旁细胞血流灌注压低,分泌过多的肾素,可将血管紧张素原分解为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肺循环中转化酶的作用,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功能亢奋或直接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也刺激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引起水钠潴留。

3.遗传学说(genetic theory) 高血压病病人多有家族史,其直系亲属的血压水平比同龄非直系亲属的高,双亲均有高血压的子女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大。原发性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即在多个“微效基因”联合缺陷和外源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血压异常升高。单基因性高血压是由某一个基因突变造成的,常少年发病(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4.心钠素学说 心房、肾脏和血管内均有心钠素,有利尿、排钠、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增加心肌血流量的作用,还可抑制血管紧张素促醛固酮的作用,及对抗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而高血压病人心钠素明显降低,上述作用也明显降低,故导致血压升高。

5.离子学说 包括钠泵活性降低、钠-钾离子协同转运缺陷、细胞膜通透性增强、钙泵活性降低,可导致细胞内钠、钙离子浓度升高,膜电位降低,激活平滑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使血管收缩反应性增强和平滑肌细胞增生与肥大,血管阻力增高。

6.胰岛素抵抗 约50%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在肥胖、高三酰甘油、高血压与糖耐量减退的病人中最为明显。

(四)高血压的临床干预

1.生物学干预

(1)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关键是强化病人遵从医嘱的行为,使病人能积极主动遵医嘱,坚持长期按时服用降压药,才能使血压有效地控制在正常水平。

(2)基因治疗:基因治疗高血压,特异性强、效果稳定、持续时间长、毒副作用小,从根本上控制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高血压发生,从而降低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率。

2.心理干预

(1)心理咨询:通过摄入性谈话,让病人倾诉内心矛盾冲突,以及敌意、怨恨、焦虑、紧张和不满,深挖病人被压抑在潜意识的矛盾冲突,然后给予疏导和心理支持,指出错误的信念和认知,调整其心理至平衡状态,进而改善病人的情绪,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

(2)心理治疗:通常采用以下3种疗法。

松弛疗法:松弛疗法属于行为疗法的范畴。病人自由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入静,排除杂念。处于“无我”状态,全身肌肉放松,呼吸平静。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如此反复进行3~6个月,最终达到能“随意”控制血压至正常水平。

生物反馈疗法:是以血压或脉搏速率用声音或屏幕显示出来,作为血压反馈的信息反馈给病人,通过反复训练达到随意控制血压的目的。

将上述两种方式结合应用,有时用其他药物均无效的情况下,单用肌电生物反馈仪治疗收到奇效。

运动训练:气功、太极拳、快步走、慢跑等有氧运动,能消耗掉过多的儿茶酚胺达到降压和降脂作用,还可以减肥,减少并发症,增强体质和延年益寿,矫治TABP。

TABP心理干预参见CHD有关部分。

3.社会干预

(1)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以顺利度过难关。

(2)最大限度地减少生物、心理、社会等应激源,以降低应激反应,可做到防患于未然,达到高血压病一级、二级预防。这需要政府行为和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构和谐的社会环境,早预测、早预报、早预防,以便控制自然灾害,把损害和应激反应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全方位地作到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王 力)

专栏20-1 王景和与中国高血压的心理治疗

王景和(1922—1997)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心理系,1956年随该系至北京,与中国科学院心理室合并,恢复原心理研究所的建制,任个性组助理研究员。1958年3月,心理研究所展开了研究方向问题的大讨论,批判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有脱离实际的偏向,所内研究人员分为所谓“理论”和“实践”两派,辩论结果是多数人赞成实践派的主张。为此,所领导调整了研究组织,将原来按学科体系分的发生、知觉、思维和个性4个组改编为联系教育、劳动和医疗实际的3个研究组,开展了心理学联系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课题,推动了应用心理学的发展。5月,举行“跃进誓师大会”,全所研究人员分赴工厂、学校、医院和部队。个性组改名为医学心理组。由于20世纪50年代,神经衰弱症是城市机关职工、学生常患的一种难治的慢性疾病,医学心理组首先在北京大学各系学生中进行了神经症普查,筛选出患神经衰弱较重的80名学生进行为期4周、不影响学习的、包含有心理治疗内容的综合快速治疗,获得了短期内痊愈和明显好转81.2%的优异疗效,远远超过了单一药物治疗的疗效。接着全组人员分为2组,除继续为钢铁工人和部队干部中的神经衰弱病人进行综合快速治疗外,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协和医院和北京市安定医院协作,对高血压、消化性溃疡和慢性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这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同样采用了类似神经衰弱综合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王景和等组员主要负责住院高血压病人的心理治疗工作,他总结了288例高血压的治疗经验,发现:①在病人刚住院仅接受了第一阶段的心理治疗后,即解除顾虑、树立信心,在尚未接受任何治疗时,血压下降至显著水平者占48.2%,达正常水平者已达30.9%。②心理因素对治疗的另一作用是对致病因素的正确认识,当病人掌握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后,进一步解除顾虑,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找出有关的致病因素,树立对心理治疗的信心,使一些病人的血压有进一步的下降。③心理因素在促进气功入静中也发挥了明显的作用。练气功时能否入静是关键,一般气功入静需2~3周,而作者所用的诱导性气功中加入了暗示语,能缩短入静过程,平均只需3.5天即可达到入静。④主观能动性指的是对疾病的正确认识、积极的情绪和对治疗的信心,积极参与和配合治疗,主动向疾病作斗争。主观能动性较好的疗效巩固者占58.2%,较差的除个别病例外,疗效均不巩固。此外,个性特点也和疗效及其巩固有关。研究心理因素的作用并把心理治疗用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获得比单纯药物治疗更好的疗效,与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相比,几乎是同时起步,并处于领先的地位。心理所各组研究人员因联系实际做出成绩,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由于联系实际,心理研究所的研究组逐步扩大为4个研究室,一室是教育心理,二室是劳动心理与航空心理,三室是医学心理,四室是脑电和脑模拟。1959年11月,神经衰弱综合快速治疗这一研究课题获得先进集体奖,出席了全国群英大会,但由于经历三年困难时期,接着十年动乱,心理所一度被撤销,医学心理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才再度兴旺起来。王景和后来从事理论心理学的研究,为中国心理学会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他所撰写的《冯特与中国心理学》一文被莱比锡国际心理学会选入。

(李心天)

参考文献:王景和.心理因素在高血压生发展和综合快速治疗中的作用.心理学报,1961,1: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