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内信息传递系统。内分泌系统有三大功能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n轴)。各个功能轴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共同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心理活动与内分泌系统关系密切,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调节内分泌和自主神经的功能。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增强,血中甲状腺激素增多,机体的多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内分泌疾病。发病率高达1%,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4~6,主要危害20~40岁人群。
甲亢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遗传的基础上,因感染、精神创伤等应激因素而诱发。心理紧张可致免疫系统功能改变,精神创伤使中枢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轴)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处于亢进状态。
甲亢病人格特征:过分地承担责任,敢于牺牲自己利益,依赖的希望与需要遭到抑制,常伴有过分夸张的怕死和怕损伤,在丧亲与严重恐惧下特别脆弱。
甲亢临床综合征表现:心悸、怕热、多汗、食量增多、消瘦、颈粗、突眼等。另外,甲亢的病人几乎都伴有紧张、易激动、情绪易变等精神变化。例如,尽管体力上感到疲劳,但仍想去干点事情;注意力不集中,言语增多、情感高涨、意志力增强等躁狂状态。严重亢进者可呈现:有近事记忆损害、谵妄、昏迷,甚至死亡。少部分病人,特别是老年人患慢性甲亢者,常表现为抑郁、淡漠和厌食。
处理原则:抗甲状腺剂药物治疗是主要的,出现躁狂、抑郁时,可以使用情感稳定剂。避免精神刺激,消除紧张情绪,提高心理自我防护能力,对甲亢病人至关重要。
二、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而引起糖类(碳水化合物)紊乱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发病率高达2%,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分1型和2型: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主要是胰岛素分泌缺乏;2型糖尿病多发于成年人,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已经成为公认的心身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自主神经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间接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使血糖升高。糖代谢紊乱可直接使病人产生抑郁、焦虑。稳定的情绪可以使糖尿病病情缓解,而忧郁、紧张和悲愤等情绪常导致病情加剧或恶化。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及人格特征等因素都有关系。调查发现:2型糖尿病病人中双亲去世、家庭破裂、离婚、失业等严重生活事件较多,而且这类严重生活事件都发生在糖尿病发病前。资料表明,美国黑人中死于糖尿病的人比白人高1倍多,原因就在于:黑人经历更多的政治上受到歧视、生活上动荡不安等不良生活事件。临床资料表明,一些糖尿病病人在饮食和治疗药物不变的情况下,会因为生活事件的突然袭击,使病情在一夜之间迅速加剧,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调查发现,大多数糖尿病人性格不成熟、被动依赖、做事优柔寡断、缺乏自信,他们也常有不安全感,有受虐狂的某些特征。这些人格特点当时被称作“糖尿病人格”。人格特征又会降低病人对精神压力的耐受性,使之易产生紧张不安等负性情绪体验。
糖尿病造成病人多脏器损害的同时,也常伴发抑郁、焦虑情绪。糖尿病病人中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症状发生率高达21.8%~60.0%(平均32.4%)。而近年研究表明:这两种疾病可能有共同的生物学异常,两者均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某些区域的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A)相对不足或绝对缺乏,以及HPA轴活性过度,导致出现共同的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异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降低,血浆皮质醇增高和胰岛素抵抗。抑郁、焦虑症状可能是糖尿病综合征的固有症状之一。
青少年的糖尿病病情更易波动,常见激动、愤怒、抑郁与失望的情绪反应,也能见到孤僻和不成熟的性格特点。主要因为: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身患糖尿病,影响了与同龄人之间的正常交往,阻碍了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
成年期发病的病人有些会出现失望、无所适从、悲哀、忧愁、苦闷,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对付外界挑战和适应生活的能力下降,甚至出现自杀意念、自杀行为。心理反应强度取决于多重因素,包括基础病情的严重程度、生活经历、社会支持、对疾病的认识等。
处理原则:目前,糖尿病还缺乏病因学治疗方法,只有采用饮食、运动、药物、教育、心理治疗“五套马车”的综合治疗,才能控制症状、减少并发症,达到取得理想的疗效。
内分泌科和心理科医师已达成共识:对糖尿病病人进行心理干预,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心理干预,使病人树立正确的疾病认知态度,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所在,消除抑郁情绪,保持愉快、乐观地心情,通过松弛行为训练,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避免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针对病人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可以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治疗。
三、肥胖症
肥胖症是因过量的脂肪储存使体重超过正常20%以上的营养过剩性疾病,可分为单纯性肥胖症和继发性肥胖症2类。单纯性肥胖指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疾病,继发性肥胖主要为神经内分泌疾病所致。全世界有10亿成年人超重,其中3亿属肥胖人群,超重人口数量比全球饥饿人口(6亿)还要多。肥胖不但是个医学难题,还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严重社会问题,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支出不可估量,肥胖对世界的威胁不亚于全球气候变暖和禽流感。
肥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遗传因素、偏食或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心理因素等。心理问题是肥胖以及减肥失败的主要原因。体重过重的人多对自己的身材极不满意,从而导致沮丧、焦虑及自信心不足等,自暴自弃,越吃越胖。莫斯科医学研究院的专家发现:目前,只有近10%的肥胖症病人能够在成功减肥2年内保持原有的减肥成果,不能保持减肥成果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原因便是部分肥胖症病人的“心病”未能得到治疗。一些人在情绪低落时会不断地吃东西,或者暴饮暴食;另一些人常常失眠,并且在失眠时吃东西。久而久之,这些人便容易患肥胖症。当这种肥胖症病人接受节食治疗时,常会出现抑郁、苦闷等反应。待疗程结束后,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大吃,使减肥成果付之东流。
近年,多项调查结果显示:肥胖儿童越来越多,儿童肥胖率的急剧上升令人担忧,其心身损害后果不堪设想。少年肥胖导致膝、踝关节早期受损,呼吸短浅,社交活动减少,必然产生社会适应不良等诸多心理问题;肥胖儿童长大后更容易得更多的慢性疾病,肥胖者更易患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卒中和某些类型癌症,这可能会使他们寿命减短。体重引起的健康问题使其成为比父母更早死亡的人。儿童肥胖将缩短未来几代人的寿命。
肥胖对女性的影响被引起普遍关注。年仅5岁的女孩便会在意自己的体型,超重则会影响她们的自信心。那些自我感觉不受欢迎的女孩子更容易发胖。肥胖对年轻女性的生活满意度有持续影响,在追求高等教育及对工作、亲戚关系和社交活动中,肥胖女性较健康体重女性生活满意度差。体重增加对心理造成的不利影响应当引起人们注意。超重女性患抑郁症的风险越来越高,身体活动少和体重大,已成为预示3年后出现抑郁症状的因素。
处理原则:现在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多维度的综合治疗。
美国休斯敦体重控制中心的最新研究方法是切除一部分胃和肠。这项研究为全球肥胖的糖尿病病人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社会环境方面,减少食品行业对民众的游说误导,禁播以儿童为受众的垃圾食品广告。
减肥的“心瘾”治疗:首先,需要改变长久的生活习惯,比如开始细嚼慢咽,戒掉甜食,适量运动。其次,鼓励参加集体、个体心理治疗,改变原来的自我满足方式,消除心情沮丧和焦虑。美国的两个最新研究表明,对女性而言,减肥的健康考虑要远远小于她们的自我满足感,这也使女性的体重更容易反弹。再者,在减肥过程中,提倡正规的、科学的方法,不要轻易相信任何排毒养颜的广告,长期持续地摄入减肥药品会损害人的肝脏和肾,摧残身体健康。
(范学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