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透析病人的心理问题及处理

透析病人的心理问题及处理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血液透析可明显提高终末期肾病病人的生存率。透析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亦可对其预后产生重大的影响。抑郁被认为是终末期肾病病人的一项独立的致死因素,并影响透析病人的免疫、营养和遵医行为。有研究显示,持续性腹膜透析儿童病人分离性焦虑障碍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儿童。医患关系的和谐有利于医护人员掌握透析病人的心理问题和需要,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激励病人接受透析治疗的决心以及战胜疾病的信心。

终末期肾病发病率为1/10万,以此估计,我国终末期肾病病人总数在10万人口以上。目前,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肾移植和透析(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可明显提高终末期肾病病人的生存率。但是,透析是一种创伤性的治疗,这种依靠机器来维持生命的治疗方法,对病人来说是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透析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亦可对其预后产生重大的影响。

长期透析的病人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饮食限制;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经常受到限制;长期、反复透析所造成的躯体拘束感;体能低下及肾功能不全所引发的合并症;担心预后及面临死亡的威胁;配偶及其他家庭成员的高龄化或死亡所产生的孤独感;昂贵的透析费用给病人及其家庭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透析病人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常常引起情绪的改变,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一、透析有关的心理问题

(一)抑郁、焦虑等情绪反应

长期血液透析的病人在心理方面可出现范围较广、程度较深的失衡,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及精神病性症状。其中,抑郁与焦虑是透析病人最常见的情绪反应。Kaplan等研究表明,约53%的透析病人存在抑郁、焦虑等情绪反应。而Farmer等研究显示,27%的血透病人有过自杀想法。Collin等研究发现,透析病人的自杀率为年龄、性别相同的非透析人群的5~20倍。抑郁被认为是终末期肾病病人的一项独立的致死因素,并影响透析病人的免疫、营养和遵医行为。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过去有抑郁症病史、社会支持缺乏、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是导致严重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焦虑是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情绪反应。有研究显示,持续性腹膜透析儿童病人分离性焦虑障碍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儿童。另有研究显示,终末期肾病透析病人抑郁、焦虑的总罹患率显著高于同期住院的外科病人(周安琪,1993)。透析病人的焦虑主要表现为对死亡威胁的恐惧,对透析成功与否和身体副作用的担忧,以及对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担忧等。

(二)精神病性症状

透析本身即可以产生许多精神症状,如烦躁、困乏、不安、肌肉痉挛、头痛、呕吐等,严重时可有谵妄、精神错乱、抽搐发作及昏迷等。这些症状常发生于透析开始后4~5小时或长期透析之后,多由于透析过程中血液、脑脊液中尿素浓度改变不平衡,以及电解质紊乱所致。透析持续1年以上的病人可出现兴趣狭窄、主动性降低、情感淡漠、言语刻板单调,甚而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另外,0.2%的病人可出现透析性脑病,多见于透析2年以上的病人,表现为言语障碍、口吃、记忆力减退、扑翼样震颤及全身震颤,还可出现奇特行为、忧郁、兴奋、妄想、智力下降、不随意运动等,并出现脑电图的特征性改变,病程进展快,死亡率高达29%。

(三)性功能异常

Levy等研究显示,70%的中年男性透析病人出现阳萎,说明透析病人中性功能异常相当多见。对疾病的缺乏正确认识,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患病后家庭角色的改变,药物的使用和激素分泌紊乱是引起透析病人性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

二、透析病人心理问题的治疗

(一)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的和谐有利于医护人员掌握透析病人的心理问题和需要,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激励病人接受透析治疗的决心以及战胜疾病的信心。在良好的医患关系下,医护人员应向病人讲授透析的相关知识,说明透析治疗的原理、意义,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方法,让病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提高病人应对疾病的潜能。

(二)加强社会支持

透析病人由于体能减弱和长期患病,产生依赖心理,往往需要医护人员、家庭成员及亲友的关心、体贴和安慰。医护人员应教育家属珍惜病人的生命,在生活上多给予病人关心和鼓励,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三)药物治疗

除良好的医患关系及支持性心理治疗外,药物治疗也是必要的。氟西汀、舍曲林等SSRIs类抗抑郁药,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相当,可应用于透析病人,以改善病人的抑郁情绪。

(朱 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