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眼科疾病中的心理社会因素有了更新的认识,眼科心身疾病及眼病后的心理反应的重要性正在被广大临床医生所接受和重视。在眼病的治疗上,除了常规的眼科治疗方法之外,愈来愈多的临床医生开始采用各种各样的心理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
目前研究认为,眼科心身疾病主要有:原发性青光眼、中心性视网膜炎、边缘性角膜溃疡、睑痉挛、眼部异物感、心身性泪溢、视疲劳、高眼压症、飞蚊症、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癔症性视力障碍、精神性视物变形症和交感性眼炎等。
一、青光眼
青光眼是以眼压升高和视觉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眼科常见病,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的原发性青光眼被认为是眼科中最重要的心身疾病。其主要表现是房水的产生和排出的平衡破坏,因而使眼压不断上升,最后常引起失明。
(一)青光眼的临床心理
1.病前的心理因素 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生与心理因素,特别是与病人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焦虑、愤怒、恐惧、过度兴奋等都是导致发病的情绪因素。情绪激动常可促使眼压的急剧升高与波动,同时伴瞳孔散大、角膜水肿等。有时,一旦情绪稳定下来,即使未用降眼压药物,眼压也能自然回落。从发病的个性心理因素看,病人个性偏于社交内向,对外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差,并且偏于忧虑、抑郁、情感稳定性差。临床观察表明,情绪易激动及长期处在紧张状态,争强好胜,缺少耐性及情绪起伏大等性格特征是诱发该病的心理因素。
2.患病时的心理体验 在急性发作期,由于存在剧烈的眼痛、头痛、呕吐及视物障碍等,使得病人焦躁不安,夜不能寐,也进一步促进眼压升高。后期因视力减退影响工作及生活,造成病人强烈的心理不平衡,抑郁、焦虑情绪明显。这种情绪又常会影响疗效,或导致眼压升高,症状复发等。
(二)治疗
由于原发性青光眼容易致盲,临床上采用的躯体治疗原则是用药物迅速降低眼压,然后选择适当的手术以防复发。这些通过药物和手术来减轻或缓解各种症状的手段也是实施心理治疗的基础。
1.认知治疗 临床医生在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药物、手术治疗的同时,应辅助进行认知治疗,帮助病人认识到其患病与其人格、对事物的认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绪反应有关,帮助病人矫正不良认知,转变认知模式,以更好地处理周围环境和事物,减少因不良认知带来的不良情绪反应。这些对于降低眼压、治疗青光眼都有重要作用。
2.放松训练 青光眼病人多有焦虑情绪,可以帮助病人学习自我放松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放松训练对于消除紧张状态具有一定效果,也可以作为病人日常健身的重要方法。开始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练习,以后每日进行自我训练。另外,在临床上也可以借助生物反馈疗法帮助病人进行放松训练,帮助病人学会自我调整呼吸和心跳节律。这对于减低焦虑有较好的疗效。
3.宣泄疗法 临床医生可以引导病人说出一直以来压抑在心底的郁结,帮助缓解情绪紧张带来的痛苦。在进行宣泄时,请病人尽量身心放松,自由畅谈,将心中的痛苦全部倾诉出来。临床医生对病人予以安慰和积极关注,并进行适当鼓励,帮助其缓解内心矛盾,稳定情绪。
二、中心性视网膜炎
中心性视网膜炎亦是眼科的常见病,多见于室内劳动者。关于本病的病因有多种学说,其中视网膜和脉络膜循环功能障碍,特别是黄斑部末梢细血管的功能变化(扩张或痉挛〉与本病发病有关。血管功能变化又常与精神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一)中心性视网膜炎的临床心理
1.患病前心理因素 本病病人多数个性特征内向,在日常生活中好生闷气,遇事忧愁、焦虑、悲伤、抑郁,这些情绪易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致使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痉挛或扩张,特别是后者,使血管渗透性增加,从而使渗出液渗入到黄斑部视网膜色素上皮下的裂隙中,而出现黄斑部视网膜水肿、渗出等改变而发病。另外,中心性视网膜炎病人大多发生在过度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后。由于大脑过度疲乏、精神紧张、睡眠不足、情绪不稳等,使机体在躯体因素基础上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
2.患病时的心理体验 病人患病时突然视物不清,势必加剧心理紧张,担心失明,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又会加剧病情,形成恶性循环。病人求治心切,若几经周折仍无好转,则病人情绪常转变成抑郁、悲观。如病人因患病而不能胜任原来的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则会加重其心理负担,使其消沉、自卑、丧失信心等。
(二)治疗
临床上对中心性视网膜炎的治疗常采用血管扩张剂,如烟酸、乙酰胆碱等。皮质类固醇治疗对于促进渗出物的吸收可起到一定的作用。这类治疗方法可以减轻或缓解临床症状,其目的也是为了消除病人紧张心理状态。常用的心理疗法如下。
1.支持疗法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找到病人的致病心理因素;对病人进行安慰、解释、鼓励和积极关注,对于病人的倾诉积极倾听;动员病人自身及其家庭资源,帮助病人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
2.认知疗法 帮助病人认识到中心性视网膜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帮助其找出自身对事物或突发事件的不良认知,校正认知模式,继而改善由不良认知带来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
3.放松训练 教会病人几种简单的放松训练,请其每天进行几次,帮助缓解激烈的情绪反应,减低小动脉的痉挛水平,继而减轻症状。
4.其他 暗示治疗可以影响自主神经的功能,有一定的疗效。
三、其他眼科疾病
(一)浅层边缘性角膜溃疡
本病属于单纯性角膜溃疡,多见于中年人。一些病人作细菌培养可以是阴性的,应用抗菌、抗病毒药物不能收到明显的疗效。经进一步问诊,可发现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社会因素参与,如亲人亡故、夫妻离散、婆媳或邻里不和、工作不满意、人际关系问题等,在性格内向者身上表现更为明显。同时可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在诊疗这类疾患时,把心理社会因素考虑进去是十分必要的。在心理治疗上可以采用支持疗法、认知治疗和放松训练等。
(二)视疲劳
视疲劳也称眼疲劳,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指病人在用眼工作或学习时,较常人易感眼睛疲劳,并伴视物模糊、眼部不适、头痛头晕、阅读不能持久等眼部和全身症状。视疲劳的病因十分复杂,是由身体状况、工作条件和精神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在某些情况下,心理社会因素可起重要作用。如果病人除视疲劳外,还伴有Rosenbach征(+),咽反射消失,常感失眠多梦、疲劳和思想不集中,性格内向、心情压抑以及有明显社会环境刺激因素存在等,则一般认为是心因性视疲劳。对此,采用以心理治疗为主的综合处理,方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三)眼部异物感
这也是眼科病人的常见症状,在诊断时,应先排除眼部器质性疾病。有些病人在眼部炎症消退后仍存在明显的异物感,这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另有一些无原因的眼部异物感,如有心理社会因素存在,则为心因性眼部异物感。这种病人通常长期应用滴眼药,治疗时若采用心理疗法,并适当停用滴眼药,常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四)飞蚊症
这是眼科临床上常碰到的一种主观症状,绝大部分属生理性的,但对于一些缺乏医学知识的病人来说,常会由此产生许多顾虑。特别是个性内向,平时情绪压抑,常有焦虑、忧郁、疑病心理严重者,该症的出现会给他们带来许多烦恼。通常对于这样的病人要给予详细解释。在提高病人对飞蚊症的正确认识之后,告诉病人尽可能地不去注意它,转移注意力,这种飞蚊幻视就会慢慢消失。但是,在诊断时首先一定要排除病理性病变。
(五)眼科手术病人心理问题
由于人体主要信息通过视觉获得,所以眼科手术病人的心理压力往往很大,常感紧张、压抑和忧虑。医务人员要体察病人的情绪,充分重视语言的作用,安抚病人。病人在行眼科手术时,非常害怕手术失败,惧怕眼睛失明,医护人员要通过语言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以解除他们的焦虑,给予心理上的支持。术后换药,要搀扶病人,使其获得安全感。在给双眼包扎病人换药或检查时,首先触摸病人的手给予亲切感,然后触其前额,配合言语,打开敷料,这样可减少病人的惊恐心情。对待复明手术后的病人,更应充分说明手术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配合治疗的全部过程。
(吴 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