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心理教育
我国目前青少年时期的科学性心理教育工作已逐步展开,但对其重视力度有待加强。根据目前国内有关该问题的教育取向,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一)儿童期性别角色教育
角色是人在社会文化与个人关系中产生的,是与某一特定位置有关联的行为模式。自古以来,由于男女不同性别构成的特殊性,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风俗对男女性别角色都逐渐形成特殊的行为模式,如男女着装、婚姻、性心理、性行为和性道德都有特定的规范。性别错扮(因家庭长者对子女错误的异性期盼和装扮)和性别角色行为误导影响了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人的心身健康会造成不良影响。性别角色的健康教育,应从4个方面着手:给予正确的角色期盼和性别角色装扮,使子女能根据自己的服式和颜色等装扮来识别性角色;要予以正确的性别角色行为引导,根据儿童性别特点开展有益于性别形成的游戏活动,注意男女在一定范围内的行为避忌,不做与该性别角色相悖的事情,从小形成与性别角色相适应的男性或女性行为方式;给予相应性别角色的知识教育(性知识、性道德)和心理引导;家长要认真扮好自身的性别角色,给子女做好榜样。
(二)性知识教育
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进行有关性生理、性心理、性解剖和恋爱婚姻等方面的知识教育。青少年甚至大学生的性知识目前主要来源于各类书刊和媒体,极少得到来自父母及社会的科学和正确的关注和指导。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开展性知识教育至关重要。
(三)性道德教育
性道德是指规定每个人性行为的道德规范,渗透在职业道德、家庭婚姻道德及社会道德之中。性道德标准应具备自愿的原则、无伤害原则和爱的原则。具备性道德观念,可以正确控制生理本能表现出的性要求,而不造成对他人的骚扰和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可以使自己的恋爱及以后的家庭组成沿着健康与和谐的方向发展。性道德教育应贯穿于青少年时期品德教育之中。具有高尚品德及情操的人应该具有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二、性心理障碍的治疗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治疗师首先应克服同病人谈性问题时的羞怯,言语应接近病人、恰如其分,避免用生僻的专业术语或较庸俗的言语,还要详细了解病人的一般状况、个人史及性问题的既往史,全面了解和评估与性心理障碍有关的心理状况,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目前治疗性心理障碍的主要方法,各种疗法都可选用。但一般认为,传统的心理疗法对性变态的疗效不佳。近几十年来,采用行为疗法(主要是厌恶疗法)对多种类型的性变态病人取得了明显疗效(Marks & Gelder,1967;Evans,1967;Meyer,1977;李从培等,1985)。Gold和Neufeld(1965)应用想像性内隐致敏法(overt sensitization),即想像达到兴奋高潮的性变态渴求体验场景结合厌恶条件化疗法取得了更好的疗效。Masters和Johnson等(1979)使用了一些治疗性功能障碍类似的方法,大约65%取得疗效。采用认知疗法并结合中西药物治疗同性恋也有成功报道(刘新民,1993)。
(二)药物治疗
使用药物主要是解决与性激素水平有关的问题,或是解决与性心理障碍有关的其他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等。目前国外使用最多的药物名为环丙孕酮(cyproterone acetate),它通过有效降低睾酮水平来减少性欲望和性幻想。此方法被称之为“化学阉割(chemical castration)”疗法,用于伴有攻击行为或伴有较强的自我伤害的性心理障碍者。
(刘新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