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健身术与迷信相关的心理障碍

民间健身术与迷信相关的心理障碍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作为我国特有的精神障碍,由于近年来发病率的不断增加,已引起心理卫生界的广泛关注。根据以上情况,对于气功偏差或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应严格地予以界定。不宜认为凡是直接由于气功而造成的精神障碍都是气功偏差或气功所致精神障碍。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与迷信、巫术紧密联系的,其疾病分类学的位置应该归入“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

气功偏差,即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系指由于气功操练不当而导致的思维、情感及行为上的异常,俗称“走火入魔”。它作为我国特有的精神障碍,由于近年来发病率的不断增加,已引起心理卫生界的广泛关注。

一、气功偏差的概念

在做出气功偏差的诊断之前,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叫做气功。气功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健身术,古代称为导引术。它要求练功者在安静的环境中,通过保持一定的身体姿势(调身)、控制呼吸运动(调息),以及冥想或默念(调心或调神)达到肌肉放松、情绪平静的目的。实验表明,这种方法能使交感神经活动降低,心率及呼吸减慢、血压下降、机体耗氧量减少、脑电α波增加等。与日本的禅宗、印度的瑜伽,以及欧美各国的自我调节和自我训练法(包括生物反馈疗法)一样,我国的气功也应属于松弛疗法或静默疗法的范畴。几千年来,它在增强人类体质和治疗疾病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中很早即有由于气功操练不当,如练功过频、时间过长、过分追求处于气功状态等,以致无法收功而出现“走火入魔”的记载。但是,气功所致的精神障碍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均十分罕见,并不构成一个卫生保健的问题。近些年来,气功偏差的病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北京安定医院为例,直至1983年才收治了1例这种病人。到了1990年,仅1年的时间就收治了103例。

20世纪80年代之后气功偏差病人剧增的原因,一方面与练功人数大增,即社会上的“气功热”有关,而更为重要的原因则在于练功的方法和目的不同。

在80年代之前,人们练气功为的是强身祛病,在方法上多采用传统的方法,或站、或坐,稳然不动,调节呼吸,心神平静,杂念止息,排除外界干扰。这时的冥想也只是蓝天、大海、原野之类使人心旷神怡的情境,以其进到“入静”的境界,目的是“以不变应万变”,使机体内部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的状态,即所谓的内稳态(homeostasis)。

可是,80年代以后,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气功流派相继问世。其中,不少气功训练的目的不是为了达到包括精神活动在内的全身放松,而是不恰当地夸大气功的作用,强调获得一种超自然的能力,达到“特殊功态”“特异功能”的地步。有些气功流派更掺杂进迷信观念和巫术,把某些功法吹得神乎其神,不光能延年益寿祛百病,还能消灾降福保平安。甚至还有宣扬某些功法能通宇宙信息、呼风唤雨、成仙成佛。不难看出,这些气功流派已远远超出了气功作为我国传统民间健身术的范畴,成为打着气功的幌子,宣扬迷信、制造神秘的手段。因而,它们实质上已不是真正的气功,而是伪气功,不少练功者实际上是在这些类似巫医、巫婆、神汉的气功师的欺骗和摆布下,抱着种种不正确的动机进行“修炼”。据调查,气功偏差多出现于抱着这一类目的练功的人。杨华谕(1995)调查117例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病人,发现不适当的气功训练目的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他以练气功的目的为标准,将病人所练的各种气功分为两类。第一类仅以通过“入静”和冥想(默念)达到包括脑部在内的全身松弛为目的,并不刻意追求达到“特殊功态”。第二类练气功的目的则为追求达到“自动发功”“气功场感”“意念遥控”“特异功能”“接受宇宙信息”等。结果发现,练第一类功法的病人仅为4人(3.4%),而练第二类功法的病人则为113人(96.6%)。

根据以上情况,对于气功偏差或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应严格地予以界定。不宜认为凡是直接由于气功而造成的精神障碍都是气功偏差或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气功偏差或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仅应限于那些在操练传统的气功过程中,由于练功不当或个别特异素质(如个性特征、心理缺陷等)而造成的精神活动异常。这就像用药治疗一样。药物的毒副作用是发生在用药不当或个体特异体质的情况之下。而那些盗用某种药物品牌的假药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则不应该归咎于那种药物。因此,那些伪气功泛滥所造成的精神障碍不应称为气功偏差或气功所致精神障碍。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与迷信、巫术紧密联系的,其疾病分类学的位置应该归入“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

排除了伪气功所致的精神障碍之后,气功偏差的诊断应符合以下几条标准:①既往无精神障碍病史;②发病前有明确的气功训练经过;③在练气功的过程中出现精神症状;④在整个病程中,主要临床症状与气功训练内容有密切联系;⑤精神症状可受暗示而改变;⑥排除其他任何精神障碍的可能。

二、气功偏差的原因

目前,一般倾向于认为人为意识改变状态(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或精神恍惚(trance)状态是气功偏差的精神病理学基础。

关于意识改变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神秘状态(mystical state)”,目前还是一个范围比较广泛的概念,指的是一组还未精确规定的意识障碍。研究表明,许多心理的、躯体的因素,比如情绪极度地激动、宗教活动的高峰、催眠、气功的“入静”、睡眠剥夺、过度疲劳、高速公路上长途驾驶、吸食毒品、脱水、血糖降低等,均可造成意识改变状态。A.Ludwig(1964)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综述了大量生理学、心理学、药理学的文献资料,提出了意识改变状态的概念。他认为,意识改变状态是一种由生理、心理和药理等多种原因所引起的明显偏离于正常觉醒意识状态的精神障碍。美国的DSM-Ⅲ-R(1987)把意识改变状态和精神恍惚状态这两种概念看作同义词,归入到分离性障碍这一类别之中。

当练功者抱着强身治病的动机去练气功时,他们在气功师(实际上起着催眠术者的作用)反复的言语暗示,以及看到周围有人进入“气功状态”的视觉暗示下,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暗示,进入了自我诱发的意识改变状态,即“气功状态”或自我催眠状态。某些练功者的心理整合功能受到严重地破坏,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癔症样的以及人格解体样的精神症状,有些练功者还可伴有幻觉及病理的思维活动,从而造成了所谓的气功偏差。从病人收功后表现出来的部分遗忘或选择性遗忘也可能说明病人在气功偏差时是处于一种催眠状态之中。

薛立功等人(1990)认为,练气功时若无限制地延长呼气时间(长呼气),不适当地追求浅呼吸、停闭呼吸(包括胎息),不正确的影响膈肌运动的姿势等,均可导致大脑缺氧,出现意识恍惚、精神失常和幻觉。此时,由于受二氧化碳蓄积的作用,还可使勃起中枢兴奋,造成持续性勃起、遗精及精神上的飘飘然。

不可否认,意识改变状态是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的精神病理学基础。将这一类表现的病人列入“分离性障碍”的分类中,恐不会有何争论。但临床上有不少病例在疾病过程中,周围环境意识以及自我意识并没有明显损害,他们是在意识清晰的背影下出现的妄想和幻觉,并被此支配其情感及行为。病情痊愈之后,这些病人能够较为完整地回述病中的体验,并对发病因素有所认识。因此,若将这样一些临床相的病人也归属于“分离障碍”,就显得有些牵强。

分析这一类病人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过程,可以发现其与感应性精神病有些相似之处,至少与广泛意义上的感应性精神病有某些相似之处。这种“感应”不见得只是来自同一家族(家庭)的成员,也不一定必须来自某一个精神病人,其症状也不仅只局限于被迫害妄想,而可涉及宗教、疑病等观念。这是一种通过人际间交往互动的形式而传递(communicated form)的精神障碍(Kendell RE,1993;Polatin P,1975)。被练功者信赖的气功师、气功信徒都可取代“原发者”的地位而影响病人发病。不少学者将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以及感应性精神病在分类上归属于偏执(妄想)状态项下。国际疾病分类ICD-10也将感应性精神病称为感应性妄想障碍,归属于“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F20-F29)”项下。为此,可以认为临床上以妄想和幻觉为主要表现的那一类气功偏差病人与妄想性障碍的发病机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气功偏差的发病除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外,性别、文化程度、个性特征、暗示感受性、生活事件等多种因素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国内发表的由练气功所致的精神障碍均以女性居多,性格上暗示性和依赖性强的人群更易在气功训练时出现精神症状。杨华谕(1995)调查的117例中,男性24人(20.5%),女性93人(79.5%);发病年龄以中年(31~60岁)占绝大多数,为107人(91.5%);文化程度大多为中学以下文化,为95人(81.2%)。开始练功至发病的时间可短可长,短者练功当即发病,半数以上(52.1%)在1个月内发病,最长者在练功的4~12年之后才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经分析,练功多长时间才会出现精神障碍,由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定。一般来说,文化程度低、个性欠健全、暗示感受性高,并且是在某些生活事件作为背景之下而练功者,较易发生气功偏差。

调查研究也表明,一个在业务上判断能力很强的人,对自己的健康状态却不见得很有主见,他们很容易接受暗示的影响。因此,文化程度较高、工作能力很强的人,在一种特定的气氛中,也照样可以在气功师的诱导下出现精神症状。

三、气功偏差的常见表现

在起病形式上,开始练功至发病的期间的长短相差颇大,临床上多以急性的形式起病(约占3/4),余为亚急性起病。常见的临床类型如下。

(一)类癔症型

轻者无明显精神失常,仅感到下腹(丹田)发热、发胀,有一股“气”往上窜,或有一股“真气”在体内运行。病人能感受到别人发出的“气”,并可以用自己的“气”去影响别人。急性发作者,可表现为情感爆发,哭笑无常、痉挛抽动、满地翻滚等。不少此类病人在第一次练功时就出现以上精神症状,多属于高暗示感受性病人。

(二)类神经症型

病人可诉说各种躯体不适,头痛、头晕、“头顶有缝”、焦虑、抑郁、失眠、梦多及人格解体等症状。此类病人的症状有些是在练功者虽努力自我暗示却难以进入“气功状态”之时产生焦虑而造成的。

(三)类精神分裂症型

病人可出现幻听、幻视、幻嗅、内感性不适、被控制感,如有不少病人认为气功师控制了他们的一言一行,往他们身体里“放鬼”,进而产生被害妄想、疑病妄想。某些病人兴奋躁动,并可出现自伤、伤人以及离奇行为。所有这些症状都与气功之间有可以理解的联系,且病程较为短暂,经暗示可以获得缓解。

(四)气功诱发精神病

这是指由于练气功而将病人的精神病诱发出来,因此它并不属于气功偏差或气功所致精神障碍。一类是病人既往有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或其他精神病的病史,在练气功时旧病复发;另一类是既往没有过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发作,由气功而首次诱发。这种病人的精神症状与所练气功之间虽有联系,但不紧密,幻觉和妄想的内容怪异不可理解,而且病程持久,不能通过暗示而使症状缓解。

四、气功偏差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上,除气功诱发精神病外,一般的气功偏差均可通过心理治疗而得到纠正(“纠偏”)。由于气功偏差是由于暗示而引起的,在治疗时也要以暗示为主要手段。为了强化刺激,也可并用针灸或配合小量镇静剂。

解决气功偏差问题的关键在于预防,要从练气功的目的为标准去检验现有的各气功流派。既然气功是一种放松疗法,就应由卫生部门统一组织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发扬健康的气功技术,造福于人类。

(杨华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