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心理疾病及心理健康状况

中国心理疾病及心理健康状况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级预防是针对罹患精神、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的病人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作为一种护理方式,在整体护理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心理护理的基本任务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影响病人的心身状态,帮助病人排除有害于健康的干扰因素,使之在接受诊疗、护理的过程中保持最佳心身状态,促进心身康复。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专业人员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认识心理健康与躯体健康的关系,建立有益于心理健康的防御机制和行为应对方式,掌握心理自助和心理保健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

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维护大众的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以心理和精神无明显异常的一般社会人群为主要对象,用大众易接受的教育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人们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消除由各种压力导致的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威胁,达到提高大众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做好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针对整个人群和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心理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传授增进和维护心理健康的科学知识,影响人们对健康的观念和态度,改变有害于健康的不良行为,提高大众对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识别能力,消除产生精神心理障碍的原因。目前,国内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职业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均属于一级预防范畴,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军人心理健康教育、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特殊职业人群心理健康教育、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教育、残疾人群心理健康教育等。二级预防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是早期发现问题,早期进行心理干预,使轻度的心理异常不至于进一步发展成为心理疾病。二级预防的难点是对有心理问题的个体如何进行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目前,国内一些针对健康或亚健康人群开设的健康体检中心,已将心理测量和心理咨询纳入健康体检范畴,为早期发现问题人群,早期对经历心理创伤或陷入心理危机的个体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了途径。三级预防是针对罹患精神、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的病人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预防的重点是促进心理疾病的早日康复,减少精神疾患所致的功能缺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恢复社会功能。

(二)病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病人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医院为基地,以病人为对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教育过程,使病人认识到社会心理因素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关系,改变不利于健康的错误思维、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建立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和疾病应对方式,促进心身康复。

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病人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患病的个体为对象,这种个体既包括患躯体疾病的病人,也包括罹患心身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的病人。现代健康观与疾病观认为,社会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有密切关系,任何躯体疾病都可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疾病各种症状的表现与变化过程中,人的心理和社会性质始终都是患病的内在因素。从这一观点出发,病人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病人明确社会心理因素既是致病因素,又是促进机体康复的治疗因素。认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澄清一些不利于疾病诊断、治疗和康复的错误认识。最终目标是帮助病人建立起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应对疾病的方式,促进机体康复,预防疾病复发,减少疾病导致的病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三维健康观已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最高标准,心理健康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一)心理健康教育为护士实施心理护理提供了方法

心理护理作为一种护理方式,在整体护理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心理护理的基本任务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影响病人的心身状态,帮助病人排除有害于健康的干扰因素,使之在接受诊疗、护理的过程中保持最佳心身状态,促进心身康复。而积极影响病人的有效方法就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护士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帮助病人改变对健康与疾病的错误认识,建立积极的心理认知模式,以达到促进心身康复的目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激发病人潜能的推进器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患病后持有乐观的心态、与疾病积极抗争的病人比消极、沮丧、抱怨,持听天由命态度的病人,更能赢得康复的机会和生存的时间。其原因就在于前者的内在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种潜能显著地增加了自身免疫功能,使病人获得了与疾病抗衡的能力。实际上,无论何种病人都具有自我调整的内在潜力,只是有的病人没有意识到或由于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而丧失了抗衡的能力。因此,对持有不良心态的病人尽早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充分认识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的作用,便可激发病人积极应对疾病的潜能,主动遏止疾病过程中消极情绪的持续时间和反应强度,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与疾病抗争的诊疗、护理、康复过程,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激发病人潜能方面真正发挥其推进器的作用。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守科学性原则,教育的内容、引用的例证和资料应有可靠的依据。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辩证的原则,不能任意夸大心理因素对疾病转归的作用,给病人一种心理治疗是万能的误导。在说明不良情绪对个体健康的危害时,应恰如其分,不能为引起病人重视而使用危言耸听的词语和例证。

(二)针对性原则

临床实践证明,许多相同的疾病可以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致病因素,不同的疾病也可能有相同的临床症状和致病因素。因此,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婚姻、个性特征、病种、病情、病程、治疗、康复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制定教育计划也应因人而异,因时、因地实施。

(三)尊重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之上的,教育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良好的治疗性关系和病人接受教育内容的态度。如果不认识这一点,将病人视为无知的“学生”,强行说教,极易引起病人的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教育者的所有努力在病人封闭的内心世界面前将毫无价值。因此,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始终遵循尊重的原则,尊重病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病人的选择,承认病人间的差异,把每个病人都看作是有独特价值和潜能的人,教育者的责任是用详实有力的资讯启发病人的思维,影响病人的态度,激发病人积极应对疾病的潜能。

(四)保密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在与病人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获得涉及病人隐私的谈话资料,教育者必须遵守保密性原则,特别是涉及到病人个人的秘密、隐私、缺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困扰、矛盾、冲突等,不能随意泄露给他人,更不能作为谈话的笑料。涉及到病人隐私的教育资料应妥善保管,不能让无关人员阅读。

(五)专业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求施教者除具备疾病教育的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如心理评估知识、心理诊断知识和心理干预知识。教育者能熟练应用心理学技术对现存或潜在的影响病人健康的心理问题、社会问题和应对方式做出判断,对病人的个性特征、态度特征、行为特征和心理防御模式等表现形式,用心理学知识加以判断和解释。只有对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有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对病人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健康教育。

(黄津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