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身紊乱与心身疾病

心身紊乱与心身疾病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身疾病指即使不是完全至少是部分地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躯体疾病。这类疾病是有器官组织形态学改变基础的,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心身紊乱与心身疾病在医学心理咨询门诊中,一般占总咨客数的2%~4%。关于心身疾病的范围,各家有很大的分歧。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心理因素在病因和疾病演变过程中具有主导或重要作用,但往往又不是唯一因素的疾病。本病的发生与心理刺激密切相关。

一、心身紊乱与心身疾病的概念

(一)心身紊乱

这是指在某些心理因素作用下所出现的躯体上较持久或较严重的偏离正常状态。这些偏离有时虽然极严重,但仍常找不到躯体上的器质性变化。常见症状如下。

1.精神病理状态 注意力不集中、脑力疲劳、易激惹、兴奋性增高、记忆障碍、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情绪恶劣等。

2.心身症状

(1)循环呼吸系统症状:心前区压迫感和刺痛、胸部压迫感、呼吸困难、喉部块状阻塞感等。

(2)消化系统症状:食欲缺乏、厌食、罕见的食欲亢进、恶心、口干、呕吐、上腹压痛、肠胃痉挛等。

(3)疼痛症候群:头痛、颈部肩部痛、腰痛、肢体痛、痛经等。

(4)其他:睡眠障碍、嗜睡、疲劳、头晕、昏厥、大量出汗、性功能障碍等。

3.可以见到的客观躯体体征 血压波动、血压增高或降低、脉搏易变、心动过速、期外收缩、一过性面色苍白或潮红、显著的皮肤划痕现象、一过性皮肤大理石纹、胃酸过多或过少、消化不良、体温调节不稳定等。

(二)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指即使不是完全至少是部分地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躯体疾病。这类疾病是有器官组织形态学改变基础的,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常见的心身疾病如下。

1.循环系统 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2.呼吸系统 支气管哮喘、血管过敏性鼻炎、过度换气综合征、花粉症等。

3.消化系统 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结肠过敏、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及食管、贲门或幽门痉挛等。

4.泌尿生殖系统 神经性多尿症、阳萎、月经紊乱、经前紧张症等。

5.内分泌代谢系统 肥胖症、消瘦、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6.神经系统 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痛觉过敏、痉挛性疾病等。

7.肌肉骨骼系统 类风湿关节炎、痉挛性斜颈等。

8.皮肤系统 神经性皮炎、慢性荨麻疹、湿疹、银屑病(牛皮癣)、斑秃、瘙痒症、多汗症等。

9.其他 恶性肿瘤、妊娠毒血症、青光眼、弱视、口腔炎等。

近年来,经国内研究,心身疾病在各医院中,不论是门诊或病房,都占着相当大的比例。例如,上海医科大学(1983)调查所属中山、华山两所医院内、妇、皮肤等各科门诊病人1108例,发现其中368例系心身疾病的病人,占33.2%,其中心血管、肺、内分泌等专科门诊中心身疾病病人比例更高达55%~75%。心身紊乱与心身疾病在医学心理咨询门诊中,一般占总咨客数的2%~4%。亦有报告高达10%左右者,但在各科邀请心理咨询科会诊中比例是很高的。

二、常见心身疾病中的心理问题

关于心身疾病的范围,各家有很大的分歧。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一种认为几乎所有疾病,都存在有心身两方面的问题;另一种则相反,认为凡有器质性病源因素者,都应排除在心身疾病之外。这两种观点都过于偏激。1943年,Halliday曾提出下列特征是心身疾病必须具有的:①以情绪障碍为发病因素之一;②常有特殊的个性心理特点类型;③发病率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异;④同一病人可患几种性质类似的疾病;⑤有同一疾病或类似疾病的家族史;⑥常有缓解-复发的倾向。但在临床应用中,这些特性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心理因素在病因和疾病演变过程中具有主导或重要作用,但往往又不是唯一因素的疾病。这些疾病常与内分泌系统和自主神经功能密切相关,往往受丘脑或丘脑下部功能的影响。

一些常见的心身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荨麻疹、青光眼等,均在本书第四篇中详为叙述。此处主要介绍有关头痛这一常见症状的心理咨询问题。

(一)偏头痛

偏头痛是血管性头痛中的一种,多见于青春期后至中年以前的女性,呈偏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发病之初为颈内动脉收缩,以后反射性地引起颈外动脉扩张。本病有一定遗传倾向,多数病人的母亲亦有偏头痛,但本病的发作往往与心理刺激、精神紧张或心理矛盾有一定的关系。李玉兰等(1996)研究62例血管性头痛者,发现其中52例(83.9%)有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如家庭不和睦、人际关系紧张、经济状况差、工作不顺心等,远较对照组高(P<0.01)。袁浩龙等(1996)对42例偏头痛病人进行生活事件量表(LES)调查,结果病人生活事件紧张总值、负性事件紧张总值及生活事件数目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负性生活事件中,家庭婚姻问题占首位(59.6%),其次是职业问题(37.4%),较多的还有被人误解、生活规律变动、邻居关系不和等。

偏头痛病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常见固执、认真、竞争性强、易恨、易怒、敏感、易紧张与自尊性强。李玉兰等(1996)应用A型行为量表调查,发现血管性头痛病人62例中44例(71.0%)属A型行为,而正常对照组仅为28例(45.2%)(P<0.01)。袁浩龙等(1996)对42例偏头痛病人进行EPQ评定,结果P量表分高者占病人组81.7%(正常对照组为20.4%,P<0.001),E量表分偏低者占病人组42.5%(正常对照组13.7%,P<0.001),N量表分高者占病人组78.3%(正常对照组17.5%,P<0.001)。说明偏头痛病人精神质者多,情绪稳定性差,内倾性者较多。樊蓥等(1995)应用MMPI研究50例偏头痛者(男10,女40),并以3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发现病人组L、Hs、D、Hy、Pt、Sc、Si诸量表分均增高,从剖面图上看非常类似神经症。

对本病的治疗,除可应用酒石酸麦角胺、苯塞啶等药物外,心理治疗亦占有一定的地位。鼓励病人解决自己的内心矛盾,并可应用自我训练改变自己心理紧张状态。近来报告应用皮肤温度生物反馈治疗偏头痛,使病人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血管运动功能,不但能控制发作,使偏头痛消失,而且能起到预防发作的作用。

(二)肌紧张性头痛

本病又称肌肉收缩性头痛,是头痛中常见的一种。本病的发病基础是头部与颈部肌肉的持久性收缩,因而出现两额及后枕、颞部持续钝性头痛及紧束感、压迫感或牵拉感,可伴有肩背酸痛及头晕。本病的发生与心理刺激密切相关。著名头痛专家Marfin曾指出,这些头痛与人际矛盾以及不如意、羞怯、罪恶感、嫉妒、钻牛角尖或内心深处的恐惧等有关。他还指出,这些病人中有不少有性功能障碍。本病病人常具有所谓“紧张性性格”,即对人和各种反应易产生心理紧张,常表现为好强、孤僻、固执和谨小慎微。有些病人引起心理紧张的原因已解除,但因对此种疾病的过分忧虑而使心理紧张状态持续存在,导致疾病迁延不愈,以至很多病人声称其头痛从未缓解过。

对本病的治疗,首先应用解释性心理治疗,使病人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缓解心理紧张状态,从而使头颈部肌肉痉挛减轻,头痛也会减轻与消失。当然,也可适当地应用安定类药物。该类药一方面有解除心理紧张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有使肌肉松弛的作用,因而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其次,通过心理治疗中的自我松弛训练,也可使头痛减轻。近来,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让病人对着肌电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训练解除肌肉的痉挛,从而取得相当巩固的疗效。

三、对心身疾病的处理原则

必须强调要按照双重治疗计划进行。在躯体方面,必须按照目前的实际病理过程进行适当的药物或其他方面的处理;另一方面,也必须根据病人当时的心理状态进行治疗,以便消除疾病复发或持续下去的前提条件。对于后者,心理治疗结合精神药物治疗是可取的。精神药物(抗抑郁剂、弱安定剂等)在心身疾病中的应用有时是很必需的,特别是有明显焦虑、紧张和抑郁的病人。由于心理冲突不能靠精神药物来解决,所以心理治疗在某种意义上更为重要。心理治疗中的行为疗法、生物反馈治疗都已被证明对有些心身疾病有良好的疗效。经验表明,音乐治疗亦有很大的价值,因为它有投射入心身事件中心中去的能力。训练疗法,特别是自我训练一方面可以避免引起应激的处境,另一方面通过调整病人的态度,便可缓冲紧张的状态,并可以对某一系统(如消化道)进行专门的训练。此外,气功、坐禅、瑜伽等已应用于康复和社会再适应期的心身疾病病人,都有一定功效。

(赵耕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