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测验的定义
从心理测量学意义上来讲心理测验即对行为样本进行客观描述和标准化的测量工具。
(一)行为样本(behavior sample)
心理测验也同其他科学领域中的测验(检验)一样,所观察的范围只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而不可能为全体。
(二)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标准化指为测验建立一套统一的实施程序和方法、统一的评分标准以及可供比较的常模(norms)。标准化与标准化测验(standardization test)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标准化测验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处理(standardization processing)后的心理测验。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许多智力和人格测验都属于标准化心理测验,它们有可供比较用的常模,施测人员使用这些常模能确定被试心理特征的相对水平或状态。有些测验没有常模,称之为非标准化测验,它们也常被用于心理学实验和研究,为了使测验的结果具有可比性和可重复性,其实施条件、程序和记分方法也必须统一和规范。
(三)结果描述
测验的结果须加以描述,否则有时他人难以明白其意义。描述的方法通常分为完全数量化和划分范畴两类。大多数标准化测验都采用完全数量化的描述方法,如智力测验用智商(IQ)描述、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采用T分描述等。划分范畴采用的是一种定性方法,如Halstead-Reitan神经心理成套测验(HRB)中的范畴测验用错误数来表示,当错误数目超过一定标准时则被认为是异常。一些非标准化的测验常采用划分范畴或等级的方法来描述测验结果,但对于任何一种心理测验来说,其结果的描述方法必须是标准化的。
(四)工具
一种心理测验就是一套工具或器材(a set of equipment),就像尺、天秤或其他复杂的测量装置一样。这套器材也应当是标准化的,包括详细的使用指导手册和测验材料。测验材料是刺激物,通过评价被测者对其做出的反应来测量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特征;指导手册则对如何给予这些刺激、如何记录被测者的反应以及如何量化和描述这些反应给予了详细指导,当然还包括了有关该测验的目的、性质和信、效度等测量学资料。
二、心理测验发展简史
有关心理测验的起源,人们很难从现有的资料中加以确定,但西方许多心理测量学家将中国古代的科考制度视为心理测验的源头,而中国古代民间广泛流传的七巧板、九连环、华容道等智力游戏也可视为智力测验。在古希腊时期,心理测验附属于教育,被用于测量身体状况和智力技巧;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提倡的教学与测验交错实行的教学法,与今天的程序教学法有许多共同点。在中世纪欧洲的大学里,学生们必须通过正规的考试(教育测验)才能获得学位和荣誉称号。直至19世纪,现代心理测验逐渐兴起。
19世纪欧洲和美国的医师开始注意智力发育迟滞和精神病问题,同时还建立了一些特殊学校来训练智力发育迟滞的儿童,这就需要用一种标准方法来区别智力发育迟滞和精神病。1838年一位法国内科医师出版了一本书,其中有关智力发育迟滞的内容超过百页,他描述了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迟滞状态,并指出智力障碍从最轻到最严重的状态呈现连续的正态分布,他还设想建立一套方法来划分智力发育迟滞者严重的程度,其主要根据是病人的语言发展水平。
另一位法国内科医师Seguin为训练智力发育迟滞儿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837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训练智力发展迟滞儿童的特殊学校,1848年移民美国后他的工作和理想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他曾经采用多种感觉和肌肉训练技术来提高严重智力发育迟滞儿童的感觉辨别能力和运动控制能力,他还发展了一些非言语的智力测验来训练儿童,Seguin形板测验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心理实验室,他主要从事视和听觉敏感性研究。与此同时,另一位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也在进行记忆测验研究,他创造了无意义音节并用来研究记忆和遗忘的规律,他在1885年出版的《记忆》这本专著中,第一次揭示了遗忘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即“遗忘曲线”,人们称之为“艾宾浩斯曲线”。
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对现代心理测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被美国心理学家A.Anastasi称为“现代心理测验运动的发动者”。高尔顿通过研究遗传亲子现象的离散图,发现了相关研究(高尔顿函数)方法,奠定了心理统计学的基础。以后经英国数学家皮尔逊、斯皮尔曼等人的发展,使相关研究法日臻完善,至今仍是心理测量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斯皮尔曼在1904年用相关分析法研究智力,提出了智力的两因素学说,即一般因子(g)和特殊因子(s)。因子分析方法在20世纪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J.M.卡特曾从师冯特和高尔顿,他主要研究实验心理学并致力于推动美国的心理测验运动。1890年他在一篇论文中第一次提出“心理测验(mental test)”这个概念,他介绍了将测量肌肉力量、运动速度、感觉范围、视听觉敏锐性、重量辨别、反应时和记忆等多种测验用于评估大学生智力水平的方法,基本上对19世纪以来心理测验发展和应用的情况作了一个概括。此时,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丕林则正试图组合一系列能测量较复杂心理功能的测验,并将其用于精神病学临床,他采用了算术测量病人的心算、记忆、易疲劳性和分心等特征。
在这一时期,法国心理学家比内(Binet)曾发表一篇文章,对当时心理测验过分注重简单感知觉和特殊能力的倾向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应当更多地测量一些复杂的功能如记忆、表象、理解和暗示性等。1904年法国教育部门委托比内制定一套用于评价智力发育迟滞儿童的测验,以便为这些孩子提供特殊教育。1905年比内和西蒙(Simon)发表了比内-西蒙量表(简称“比内量表”),这是第一个真正用于评估智力水平的心理测验,它包含30个按难度排列的问题,能评估儿童的判断、理解、推理等较高级智力功能,也包含测量感知觉的测验。该量表的正常标准为50名3~11岁儿童(包括少数智力发育迟滞的儿童和成人)的测验结果。1908年他们对量表进行了修订,加入了一些新测验并删除了部分不合适的测验。修订本一个显著的改进是作为参照标准的儿童样本(常模)由1905年版的50例增加到300例,并以某年龄段80%~90%的儿童能通过的测验作为判断该年龄段儿童“心理水平(mental level)”的标准。因此1908年的比内量表被认为是第一个“标准化心理测验”。
20世纪是心理测验“运动”在全世界蓬勃发展的时期,特别是比内测验传入美国后,在那里形成了燎原之势。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Lewis M.Terman)1916年将其修订发展成斯坦福-比内量表(SB),并用智商(IQ)来表示受测者的智力水平。20世纪30年代在精神病院工作的美国心理学家D.Wechsler采用与比内量表完全不同的方式编制了自己的成人智力量表,并用离差智商来表示受测者的智力水平。在之后的50年中他又相继编制了用于儿童和幼儿的智力量表,并进行了多次重新修订和标准化。他的量表结构形式和离差智商计算方法现已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他的智力量表也被认为是标准化的典范,目前流行的大多数智力量表基本上都是采用他的方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促进了团体测验的诞生,美国心理学会受政府的委托编制了陆军甲种和乙种测验,用于筛选应征入伍的新兵,以决定他们是否可以入伍以及适合服务何类兵种。人们后来发现早期智力测验中的一些分测验并不测量一般能力,而是测量了某类特殊能力,后来的研究者将称这类测验称为性向测验(aptitude test),性向测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对于特殊人才的选拔起了积极的作用,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大战后西方经济开始迅速恢复与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多维度性向测验在20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人才选拔领域。
成就测验(achievement tests)是一类较老的测验,学校考试可以视为成就测验的雏形。20世纪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发展用于评价书写、拼读、计算和数学推理水平的测验方面做过许多研究。1923年,T.L.Kelley,G.M.Ruch和推孟发表了斯坦福成就测验,该测验已具有我们今天标准化成就测验的许多特征。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出现使得不同学校的教学效果可以进行比较,同一学生不同学科的成就水平也可以进行比较。它也促使美国成立了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CEEB)和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TS),以便能更好地编制标准化的成就测验,为大学生入学、政府公务员考试服务。
人格测验是心理测验中最大的一类。19世纪末,精神病学家克雷丕林曾应用自由联想测验对精神病人的人格进行评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德沃斯(Woodworth)编制了“个人资料表”用来甄别入伍新兵是否有严重的精神障碍,这是最早的“自我报告”式的问卷。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量表(16PF)、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C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许多自我报告式的人格问卷在20世纪后半叶大量涌现。此期间也产生了许多由儿童家长、学校教师和病人家属进行评估的“他评式”人格或行为量表,如Achenback的行为问卷等。人格评估中另一类重要的方法为投射技术,1921年瑞士精神病学家H.Q.洛夏首先应用墨迹图卡来评估病人的人格,哈佛大学心理诊室的Murray等在19世纪30年代编制了主观统觉测验(TAT)来评估人格,此外,像句子完成测验和画人测验等也均属于投射测验的范畴。
如前所提到的,我国有着悠久的测验历史。即使在近代心理测验史上,老一辈心理学家在20世纪初就开展了许多工作。1916年,樊炳清首先将比内-西蒙测验介绍进来。1920年,廖承世、陈鹤岑出版了《智力测验法》。1924年,陆志伟修订了斯坦福-比内量表并建立江浙地区常模,1936年他与吴天敏对该量表进行了一次修改,使其可应用于京津地区。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的心理测验工作几乎停顿了近30年时间,直到1978年以后才恢复这方面工作,并在此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心理学家已从国外引进、修订并标准化了许多著名的智力量表、人格问卷、神经心理测验、性向测验和临床评定量表。例如,龚耀先所领导的全国协作组先后修订了Wechsler的三套智力量表;林传鼎和张厚粲修订了Wechsler学龄儿童智力量表,目前又与美国心理测验公司合作在我国修订和标准化最新版本的韦氏儿童和成人智力量表;宋维真领导的协作组修订了MMPI和MMPI-2;龚耀先、陈仲庚、刘协等人分别将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和儿童版在我国标准化,并制定了全国或地区性常模。近年来我国的心理学家正在致力于测验的本土化,编制许多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智力、人格测验和适应行为评定量表,以及用于临床、教育、管理等各个领域的评定量表和测验,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我们期望通过一代或几代人的努力,心理测量与测验事业将会在它的发源地发扬光大。
专栏48-1 龚耀先——我国心理测验奠基人之一
龚耀先,1923年3月出生,湖南益阳人,湖南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50年毕业于华中大学。1993年创办《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并任主编。从教50余年,曾开设过普通心理学、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临床心理学、心理测验和医学心理学等课程。培养了硕士生14名,博士生26名。自1979年起受卫生部委托举办全国心理测验学习班以来,现已举办了100多届,学员10000余名,分布于全国。曾先后参编、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医学心理学》,并主编《心理学大辞典》医学心理学分卷,《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心理测验分卷和编写《中国心理科学》中的医学心理学部分。先后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卫生部以及湖南省科研课题共10项。在国内外有关专业杂志上共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多篇在西方国家有一定的影响。1983年经美国科学院提名,作为当年6名知名学者之一到美国华盛顿大学、哈佛大学等校进行为期2个月的访问和学术交流。主持编制和修订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和神经心理测验等20多种,约占全国现有常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之半,广泛用于全国医学、教育、科研、司法和工业等工作中。因研制心理测验和推广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和湖南省等各级奖励共10次。多次获省级以上荣誉称号。例如,1987年被湖南省教委评为“全省高等学校实验室系统先进工作者”;同年被中共湖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获奖章;1989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同年又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授”,获优秀教师奖章。从1991年7月起由国务院每月发给政府特殊津贴。
选自:李心天,岳文浩,顾瑜琦.当代中国医学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58
三、常用心理测验的分类
据统计,已经出版的心理测验已达5000多种,但是其中许多测验已很少有人继续使用,美国出版的《心理测验年鉴》第9版(1985)中收录了1409个测验,有些测验目前使用的人很多,分布也很广泛,但有些使用很少,范围也很狭窄。1984年B.Lubin等的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使用得最多的5种心理测验是MMPI、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或WAIS-R)、Bender格式塔测验、洛夏测验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R)。戴晓阳等1989年曾对我国临床心理学实践中使用测验的情况也做过类似的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5名的是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WAIS-RC)、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EPQ)、MMPI、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WISC-RC)和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1995年龚耀先等进行了一次更大范围调查,年使用频率排在前5位的是EPQ(成人与儿童)、MMPI、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包括WISC-CR和C-WISC)、WAIS-RC和韦氏幼儿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包括C-WYCSI和WPPSI中国修订本)。
有关测验的分类方法,有下面几种。
1.以沟通方式分类 根据实施测验时主试者和被试者相互间交往的方式,心理测验可分为言语和操作(非言语)测验两大类。在言语测验中主试者可以念出题目或出示问题,要求被试者用口语或文字书写回答或阅读后对给出的答案进行选择,这类测验一般较少要求被试者动手操作;而操作测验主要要求被试者用手足操作来完成测验,被试者只要理解指导语,完成测验并不要求许多言语交往。实际上在许多大型成套测验中,这两种测验方式往往是结合或交替使用的,如韦氏智力量表、HR神经心理测验等。
2.以测验内容的结构方式分类 在建构测验的内容时,有些测验的条目结构和目的十分清晰,意义明确,标准答案也相对较集中,这类测验便称为有结构测验,目前大多数测验(如测量能力、神经心理、记忆、人格问卷和临床量表)均为有结构测验。另外有类测验在操作时让受试任意想象、发挥,而且受试也不易发现测验的目的,这种测验被称为无结构测验,又称投射测验。投射测验包括洛夏墨迹测验、主观统觉测验、句子完成测验、画人测验和房—树—人测验等,这类测验主要用于测量人格和发掘“潜意识”的内容。
3.以测验对象的人数分类 每次测验时一名主试者只能给一名被试者实施的测验称个别测验,如韦式智力量表、HR神经心理测验等。个别测验中主试有较多的时间观察被试者的行为、解决问题的方式,能获得许多有助于诊断的观察资料,但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一名主试可以同时给多名被试者进行测试的心理测验称为团体测验。大多数问卷、调查表均为团体测验,也有团体智力测验(如瑞文推理测验),团体测验较个别测验快捷方便。通常个别测验只能个别实施,不能随意改变为团体实施,这样做将严重影响测验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实施团体测验时一次测验的对象人数也应适当控制,一般一个团体被测者以少于30人为宜,30~50人的团体应配备两名主试者,超过50~60人的团体即使增加主试者也很难保证测试过程的客观有效,应分成几个团体分别测试。
4.以测验的功能分类 在临床心理评估中,按测验的目的和功能可以将心理测验分为能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测验、适应行为评定量表、临床评定量表和用于职业咨询的测验。
(1)能力测验:是心理测验中的一大类别,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儿童发展量表。智力测验主要用于评估一般智力(g因素);特殊能力测验主要用于测量人们的特殊才能(如音乐、美术、机械技巧等),是职业指导咨询中的有效评估手段;儿童心理发展量表主要用于评估出生后至3岁左右婴幼儿的心理成熟水平,因为这一阶段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较低,一般的智力测验无法应用。然而及早地发现婴幼儿的心理发展障碍对于早期干预十分重要,儿童发展量表就是用于这个目的。
(2)人格测验:是心理测验中的一大门类,其数量甚至超过智力测验,主要用于评估人们的人格特征和病理人格特征,前者如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等,后者的代表有MMPI。大多数人格测验都为评定量表形式,包括自评和他评量表。投射测验也是一种人格测验,以精神分析和动力心理学派理论为基础的临床心理治疗工作者在其实践中使用较多。
(3)神经心理测验:用于评估脑神经功能(主要是高级神经功能)状态的心理测验,既可用于评估正常人脑神经功能、脑与行为的关系,也可用于评定病人特别是脑损伤病人的神经功能。20世纪80年代以前曾广泛用作脑损伤定位的一种诊断工具,但随着CT扫描,磁共振(MRI)、SPECT等现代先进仪器的出现,神经心理测验已不作为这方面的首选手段。但近年来,神经心理测验在评价神经疾病康复和治疗效果方面,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用于评估人们的社会适应技能,包括主要用于评定正常社会适应技能的量表,如Vineland社会适应量表、美国智力发育迟滞协会(AAMD)适应行为量表,以及用于评定异常社会适应能力的量表,如Achenback儿童行为量表。
(5)临床评定量表:这是一类数目繁多、比较复杂的心理测验。最先始于精神科临床,用于精神病人症状定量评估,以后其他各科临床也发展了用于症状程度、疗效等方面的评定量表,亦有护理所用的评定量表。
(6)职业咨询测验:许多年轻人希望在未来的竞争中找到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气质,又能适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工作,因此,在择业前求助于心理学家进行职业咨询。职业咨询(occupation counseling)中常用的心理测验有职业兴趣问卷、性向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等,也常用到人格和智力测验。
(戴晓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