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单项神经心理测验

单项神经心理测验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应用结果表明,此测验可正确区分正常人与脑损伤病人,区分正确率依损伤部位和特征不同而有别。研究还发现,左半球前部和后部损伤时各有29%和44%的病人测验成绩异常,提示言语理解功能对完成此测验的重要影响。Rey图形的成绩与被试者的年龄和教育程度有关,测试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重复刺激至10次后正常受试者不再发生错误。在功能性精神病病人也得到类似结果。

一、本德格式塔测验(Bender-Gestalt test)

此测验由Bender编制,主要测查空间能力。本德格式塔测验由9个几何图形组成。测试时依次呈现每一图形,要求受试者临摹;或呈现5秒钟后移去图片,要求受试者根据回忆画出该图形,根据临摹错误多少和错误特征判断测验结果。

早期的临床研究表明此测验能有效地区分脑损伤病人和正常人,但后来的研究提示单独用此测验结果判断有无脑损伤是不够的,目前此测验常作为简捷的空间能力测查和有无脑损伤的初步筛查工具。

二、本顿视觉保持测验(Benton visual retention test)

由Arthur.L.Benton于1955年编制,适用于8岁以上的儿童和成年人。本顿视觉保持测验起初是为测验即时回忆和视觉运动能力而设计的,后来广泛用于脑功能损害后视知觉、视觉记忆、视空间结构能力的评估,并用于研究与视觉有关的脑结构的功能定位。研究表明本顿视觉保持测验能够协助临床对脑损害的诊断,并有助于疗效的评定、康复措施的制定及社会能力的预测等。国外已有各种地区性的儿童、成人及老年常模资料,供临床和研究比较应用。国内有由龚耀先和唐秋萍修订的中文版修订本。

本测验有3种不同形式的测验图(C、D 和E式),每式都是10张图卡,每张图卡上有一个图或一个以上的图。每一式的测验时间大约只需要5分钟。

测验方法分4种。A法:每一图卡呈现10秒钟,随即让受试者默画出来。B法:每一图卡呈现5秒钟,随即让受试者默画出来。C法:将每一图卡放在受试者前面,让他临摹下来(简称临摹)。D法:每一图卡呈现10秒钟,并相隔15秒钟,随后让受试者默画出来。

A法和B法(即时回忆)主要测查视觉记忆的保持能力;C法主要测查视觉结构能力;D法(延迟回忆)主要用于那些在即时回忆测验中未表现出有意义缺陷的脑病病人,期望他们在经过一段时间间隔后会表现出视觉保持能力的缺陷。

本测验包括两个记分系统:①正确分,每张图片根据全或无来判断,记0或1分,每式总计0~10分;②错误分,按错误方式来划分,可分6类错误,即遗漏、变形、持续、旋转、位置错误和大小错误。每类错误又有几种表现形式,共有27种基本错误形式。

大多数的研究显示,本顿视觉保持测验对脑部疾病有一定鉴别作用,准确预测率接近80%。唐秋萍等研究发现,脑病组病人视觉保持测验作业水平比正常人群明显要低,且在错误类型分布上具有一定特征,如以遗漏、变形和大小错误为主,根据视觉保持测验作业的正确分和错误分划分值得出此测验对脑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总符合率分别达80%和73.5%。

三、人面认知测验(test of facial recognition)

由Benton等人发展而成。本测验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对识别和分辨陌生人面容照片的客观标准的评估程序。最初用于研究脑病病人人面识别和脑损害部位和类型的关系,以及用于视野缺损和失语的调查,主要测查视觉空间能力。测验由54个项目组成,以后发展出27个项目的简化版。每个项目都有一张刺激用人面图像(照片)和6个反应选择图像,要求受试者从6个反应图中指出与刺激图相同的图像,测验项目分成A、B、C三个部分。A部分要求辨认正面图像,如“看看这个年轻的女士,她在这个图片中哪里呢?”B部分要求辨认正侧面均有的图像,“看看这个年轻的女士,她在这个图片中出现了3次,告诉我她在哪里并找出3张她的图片来”C部分要求辨认光线明暗角度不同的图像,指导语同A部分。

计分标准:每个正确回答得1分,随机回答最少可得25分,因此测验结果应在25~54分。简式为11~27分。正常人正确辨认数一般不低于16%的水平。

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本测验有中等程度的影响,因此测试时应考虑年龄和教育的影响。

临床应用结果表明,此测验可正确区分正常人与脑损伤病人,区分正确率依损伤部位和特征不同而有别。总的看来,右半球损伤时此测验分数异常者较左半球多;大脑后部损伤比前部损伤时分数异常要多;另外,左半球损伤时伴言语理解障碍者分数也较低。研究还发现,左半球前部和后部损伤时各有29%和44%的病人测验成绩异常,提示言语理解功能对完成此测验的重要影响。

四、Rey复杂图形测验(Rey complex figure test)

Rey于1941年设计了一系列复杂图形,称Rey图,主要用于测查视知觉信息组合以及视觉记忆功能。测验材料为一张印有复杂几何图案的模式图,要求受试者照模式临摹,要求用不同颜色的彩笔画图案中不连续的内容,同时记下所用颜色的次序,并记录临摹完该图的时间。临摹后拿走模式图和临摹图,要求根据记忆复制。

评分方法:将Rey图分成18个单位。

具体划分方法如下:长方形外面左上角的十字形;大的长方形;交叉的对角线;长方形的水平中线;长方形的垂直中线;在长方形内左侧的小长方形;在长方形上的一条线段;在长方形内左上方的4条平行线;在大长方形外右上方的三角形;大长方形内9下面的小垂直线;大长方形内的圆圈及3点;大长方形内右下方对角线上5条平行线;与大长方形右侧相连的三角形;与13三角形相连的菱形;在三角形13内的垂直线,与大长方形垂直线平行;在13内的水平线,也是大长方形内的水平线的延续;长方形下面的十字形;大长方形左下方的方形。

根据临摹和复制图案的质量评分,可划分出6个等级类型。脑损伤者临摹的类型和评分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汤慈美等发现,脑损害病人在临摹和回忆Rey图形时等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认为Rey图形对脑功能异常较敏感。脑损害病人在临摹复杂图形时常出现一些正常人少见的错误,如片断性感知、空间相对位置错误和空间位置估计错误等。片断性感知以左脑中后部病变较多见,空间相对位置错误以右脑中后部病变为多见。Rey图形的成绩与被试者的年龄和教育程度有关,测试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五、脸手测验(face hand test)

由Fink和Bencler等人发展而成,用于测验感知觉障碍,近似于临床神经病学的感觉检查,此方法的特点是同时对受试者的手背和面颊部给予轻微触觉刺激,要受试者告知何处感觉到了刺激,根据错误(感觉忽视)次数多少判断有无异常,并分别比较睁眼和闭眼是感觉错误的差别。

临床比较不同形式的弥漫性脑损伤病人与正常受试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严重焦虑病人的测验结果时发现,正常受试者开始可能出错,但随着刺激重复,错误会消失。重复刺激至10次后正常受试者不再发生错误。在功能性精神病病人也得到类似结果。相比之下,有90%脑损伤病人的感知错误不因重复刺激而改善。在比较闭眼和睁眼这两种状态下感觉错误的差别时,绝大部分脑损伤病人错误不断,只有10%~20%的人错误减少。Fink等人认为,脸手感觉错误是器质性精神病症状的一个组成部分,持续的感知错误发生在成人时提示有器质性脑损伤。研究表明,此类感觉障碍或感觉忽视(tactile inattention)主要与右半球损伤,特别是右侧顶叶损害有关。需要注意的是,言语理解能力和年龄大小对此测验成绩有影响。

六、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on card sorting test)

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首先是由Berg于1948年用于检测正常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后经Heaton等修订、发展,已成为评估心理灵活性和检测大脑功能障碍常用临床神经心理评估工具。测验要求被试者根据要求选择颜色、形状、数量3个不同维度对卡片进行分类。而选择的维度在测试中是经常变化的,这要求被试者形成正确的假设,并且有能力根据主试者提供的反馈信息调整假设。因此该测验测量了概念性思维和心理灵活性。

分类卡片有4张刺激卡片和128张分类卡片,卡片上绘有1~4个数量不同由红、绿、蓝、黄不同颜色和方、圆、五星、三角不同形状的图案。测验要求被试者依次把卡片摆放在刺激卡片下面,主试者每次都告诉被试者放对了还是放错了,但指导语中不给任何有关分类原则的提示。分类顺序为颜色、形状、数量。当被试者连续10次分类正确转换下一个形式分类,依此类推。完成3种形式分类后,再重复一遍。共完成6次正确分类,或不能正确完成6次分类者全部用完128张卡片为止,即结束测试。结果评分:①总正确数;②总错误数;③持续反应数;④非持续错误数;⑤持续错误数;⑥完成分类次数;⑦概括力水平(%)。测验要求被试者根据接受到的反馈信息模式,推导出或转换分类原则,测量了抽象分类、概念性思维及转换心理定势的能力。

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测试成绩差被认为与前额叶损害有关,是一个能比较好地反映概念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测验。也有报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成绩不好反映了全面认知功能减退。Heaton认为除非有其他的证据,否则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成绩差无法分辨是额叶功能损害还是弥漫性大脑功能损害的结果。还有研究认为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成绩不好可能与额叶和基底神经节的连接通路损害有关。

七、标记测验(the token test)

由DeRenzi和Vignolo编制,对言语障碍较敏感,主要用于筛查有无失语症。测验时向被试给出一系列难度渐增的指令,要求被试者按指令摆弄不同大小、颜色和形状的塑料块。共有20块塑料块,包含两种大小(大的和小的),两种形状(圆形和方形),五种颜色(红、绿、黄、篮、白)。分5组共64条指令,如“拿出红色的圆形块”“拿出小的黄色的圆形块”“拿出黄色的圆形块和红的方块”“拿出小的蓝色的方块和小的绿色的圆形块”“把红色的圆形块放在绿色的方块上”等。此测验主要反映了言语理解,也涉及到短时记忆和运用语法的能力。

评分方法:完成一项指令得1分,最高分为62分。一般正常人得分在57分以上。临床应用时为了节省时间,不一定完成全部指令,如病人能顺利完成一组指令中的前几个,即可转入下一组指令。

有研究表明,当以57分为划界分时,判断有无脑损伤的正确率在对照组为100%;右半球损伤但无失语症组为90%;左半球损伤但无失语症组为65%;左半球损伤伴失语症组为100%。研究结果表明此测验对失语症较敏感,有助于发现还没有表现出言语交流障碍的失语症病人。因此,在许多言语功能检查中被引用。DeRenzi和Faglioni还发展了此测验的简化本,将64条指令减少至36条,以正确反应数29个为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划界分。据此标准,正确分类的比率在对照组为95%,失语症组为93%。

八、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examination,BDAE)

由Goodglass和Kaplan于1972年编制,广泛用于言语功能检查,反映各种失语症。此测验由涉及12个言语功能方面的34个分测验组成。主要测查的言语功能如下。①会话交流:检查综合性的言语交往能力;②口语理解:检查口语的理解能力;③书面语言理解:检查书面言语的理解;④口语表达:检查口语的表达功能;⑤书写:检查书面言语的表达。

测验成绩用错误多少表示,并可将错误数转换成标准分(以0为均数,1为标准差),根据偏离均数的标准差大小判断有无言语功能障碍及障碍程度。Borod等人还进一步发展了包括标准分和划界分都有的新常模。

波士顿诊断性失语临床应用非常广泛,许多研究表明此测验对于失语的鉴别、不同失语类型的分析和制定治疗方案都很有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由于测验太长,常常需要分几天来完成,而且结果的评定和解释也比较复杂,因此Kertesz等人于1974年在本测验的基础上修订出简化本,即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使用也非常广泛。

九、汉语失语检查法(Chinese aphasia examination scale)

由胡超群等人1988年编制,1996年王新德等人进行了修改,可用于判断有无失语和汉语语言机制的研究。测验包括4个部分,每个部分有很多分测验。

1.具体内容

(1)口语表达:①自发言语,进行一些简单的问话,如“您叫什么名字?”“您多大岁数了?”等;②系列言语,从1数到21;③复述,复述一些字、数字、词汇和句子;④命名,对一些实物进行命名;⑤说颜色名称,按出示的颜色说出颜色的名称,并提问,如“春天的草是……”

(2)听语理解:①听物指名,由检查者说出名称,请被试者在桌上指出该物体;②听名指图,图片上有马、鸡、蝴蝶、香蕉、白菜等图形,由检查者说出名称,请被试者指出相应的图;③执行命令,让被试者执行一些简单的指令,如闭上眼睛、举起手来、用左手摸右耳等;④短句理解,对一些问话进行判断理解,如“1年有12个月,对吗?”“冬天比夏天热,对吗?”

(3)阅读:①图形视觉感知辨认,给被试5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测查图形中的一个,请被试者将卡片上的图形与测查图形配对;②字词阅读,先请被试者朗读字词,再请其在图形中指出相应的图片;③语句阅读,包括先朗读后执行命令,闭眼、指耳、指左眼;判断句子的正误,如“雪是白的”“煤不是黑的”;句子匹配,如在图中指出狗咬人、男孩比女孩矮;④篇章阅读,阅读一段情节描述后,回答是非题。

(4)书写:①抄写,抄写一句话;②听写,听写数字、单字、词组和短句;③自发书写,书写姓名、地址和写一句完整的句;④看图书写,请被试者观看图片,再请其写下图片的内容;⑤系列书写,写下1~21。

2.评分方法

(1)口语表达:自发言语按障碍的严重程度评定为刻板重复、非流利型口语、中间型口语、流利型口语。系列言语、复述、命名每个分测验各为10分。回答颜色名称中说出颜色6分,回答问题4分,共10分。

(2)听语理解:听名指物、听名指图、执行命令、短句理解个分测验各为10分。

(3)阅读:图形视觉感知辨认为10分,字词阅读中朗读和理解各10分,语句阅读也是朗读和理解各10分,篇章阅读中朗读每5个字为1分,共10分,是非题每题2分,共10分。

(4)书写:抄写每3个字为1分,共10分。听写中数字和单字各1分,词组3分,短句5分。自发书写为姓名1分、地址2分、造句7分。看图书写和系列书写各10分。汉语失语检查法已在临床研究广泛应用,结果表明对判断有无失语及失语类型有效。

十、分听测验(dichotic listening test)

分听测验也称为双听技术。双听技术首先是由Broadbent于1954年提出来的,其基本方法是要求被试听到达左右两耳的不同的竞争性信息,通常左侧大脑半球言语功能优势的被试者听言语性材料时可快而准确地报告到达右耳的内容,表现为右耳优势,而大多数被试者在聆听非言语材料,如听音乐或环境声音时,表现为左耳优势。Broadbent创用双听技术的目的是测试飞行员的注意问题,1961年Kimura将双听技术用于神经心理学研究,测查受试者大脑两半球功能分工和相互作用的功能。

分听测验的测试大致如下:被试者先做听力试验,听力低下及两耳听力差异明显者排外。用立体声录音机通过耳机向受试者双耳同时同步播放言语性刺激或非词语性刺激。言语刺激可以是无意义的音节、押韵词和数字,非言语性刺激为音乐片断或环境声音,如汽车启动和抽水马桶冲水声。测验观察记录左右耳的正确辨别数,并运用公式计算出左右耳的偏侧指数,即一侧听力辨别受另一侧影响的现象。正常右利者在双听测验时常表现出右耳优势,但当左侧听觉皮质病变或中枢听觉传导通路病变时,词语性分听测验结果可表现出右耳对消现象,右半球的病变常可表现出左耳的非词语性对消。

十一、双视野测验(bicampic test)

主要测查两侧大脑两半球对视觉信号的加工处理功能。测试时被试者先做视野检查,完全性偏盲者除外。测验利用速视器或计算机,向受试者呈现一侧或双侧视野范围投射视觉刺激物,刺激物通常为字母,也可以是一些线条图。持续时间正常人为100毫秒,病人为100~150毫秒,记录正确辨认数。利用公式计算偏侧指数,根据偏侧指数判断有无一侧对消现象,即一侧视觉信号感知加工另一侧影响的现象。大脑不同部位病变可出现视觉对消,最常见是顶叶病变,其次是颞叶和枕叶。左半球病变时词语性刺激的对消比右半球多见,而右半球病变时非词语性刺激对消更常见。

十二、Porteus迷津测验(Porteus Maze test)

由Porteus等人制定,用于测查被试者行动的计划性。Porteus迷津测验共有3套,这里介绍其中的一个版本,Vineland版本。这个版本有12个迷津图,适用于3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测验时要求被试者在迷津图中寻找路径,测量了计划性、远见和手—眼协调能力。

评分方法:以被试者能通过最难迷津的年龄水平来计算,如通过10岁水平的迷津,计10分,通过成人水平的迷津为最高分17分。

研究发现,迷津测验是测量计划性很好的方法,而额叶是实现计划性最重要的部位,额叶切除术后的病人在这方面有明显的损害。并有研究证实,额叶的后部和上部的病变比其他部位的病变对本测验的操作影响更明显,成绩更差。

十三、线方向判断测验(judgment of line orientation test)

本测验由Benton于1975年制定,用于检查被试者对线段之间角度关系的估计,可测查空间思维能力。测验由H和V两种形式组成,共有5张练习图和30张不同难度的测试图。每张图均有一对不同角度的线,要求被试者将这一线段与标准图进行比较,并指出这一对线段相当于标准图中的哪两条线。测试时从练习图开始,以了解被试者是否掌握了本测验的要求。完成练习图后,进行测试图测验,测试图中的线段比标准图中的线段短,测试的刺激形式有4种类型,HH由远侧的两条线段组成,LL和MM由近侧的两条线段或中间的两条线段组成,混合项目(HL,LH,HM,MH,LM)由两条不同的线段组成。

评分方法:两条线反应正确得1分,错1条为0.5分,最高分为30分。根据Benton等人对正常人群的测验结果,19~20分划为临界分,17~18分为中度缺损,17分以下为重度缺损。

本测验被认为对右脑损害敏感。Benton等人对脑损害病人的研究发现,46%的右脑损害的病人本测验有明显缺陷,而左脑损害病人中只有10%有缺陷。

十四、钉板测验(Purdue pegboard test)

本测验要求被试者分别用左手、右手和双手将木钉插入木板的孔内,每种情况30秒,共90秒,用于测查精细运动的灵巧性。

评分方法:清点插入钉板内的木钉数。根据文献报道,正常被试者左手、右手和双手分别可插入14.5~18根、15~19根和12~15.5根,脑损害病人测试的划界分为左手11根、右手13根、双手10根。

钉板测验对脑损害的检测有较高的敏感性,广泛用于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和其他脑损害的研究。

十五、三维空间木块结构测验(three-dimensional block construction test)

由Benton等人于1968年制定,测验要求被试者选择恰当的木块组装一个和示范模型一样的木块模型,是很好的检测三维空间结构性运用的方法,可用于结构性失用的评定。测验分A式和B式,A式和B式等价,可以换用。Benton等后来还修订出照片木块模型。下面主要介绍木块结构模型。

A式和B式分别由3种木块模型组成,这3种模型为如下。

A式:①模型Ⅰ,用6个立方体搭建一个锥形;②模型Ⅱ,用8块木块搭建一个4层的结构;③模型Ⅲ,用15块木块搭建一个4层的结构。

B式:①模型Ⅰ,用6块木块搭建一个锥形;②模型Ⅱ,用8块木块搭建一个4层的结构;③模型Ⅲ,用15块木块搭建一个4层的结构。

整个测验有29块木块,这些木块按规定的标准排列放在一个盒子里。测验记时,每个模型最长时间为5分钟。

记分方法:每个木块摆放正确记1分,因此,3个模型最高分分别为6分、8分和15分。另外,除了记录正确分外,还要记录错误的类型。错误类型包括:遗漏、增加、替代、移位等。还有要进行时间分数较正,假如完成模型Ⅰ~Ⅲ总的时间超过380秒,总分要减去2分。

Benton等人研究发现,脑病病人本测验的成绩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2.5%的脑病病人总分在25分以下。笔者认为,研究提示三维空间结构运用障碍在脑病病人中并不少见。另外Benton等人研究发现,右脑半球损害的病人本测验的频率明显高于左脑半球损害者。

十六、系列数字学习(serial digit learning )

系列数字学习最开始是由Zangwill用来作为临床评估短时记忆的一种方法。他发现有些脑损伤病人数字广度影响不明显(比如有6~7位数字),但病人不能通过反复练习复述八位或九位数字,因此,他推荐用数字学习作业取代数字广度测验来评估脑损害或怀疑有脑损害病人的短时记忆。下面介绍1980年Hamsher等人修订的系列数字学习测验。

本测验为经过多次练习(最多可12次)让被试者复述八位或九位随机系列数字。系列数字学习8(SD8)由八位随机数字组成,系列数字学习9(SD9)由九位随机数字组成,SD8和SD9各有3组数字可以选择。SD9用于65岁以下且受过12年以上教育的被试,SD8用于65岁以上和65岁以下且受教育低于12年的被试者。测试时按每秒钟一个数字逐字读给被试者,被试者连续两次复述正确即算完成测试,否则一直到12次为止。完成测试一般要5~10分钟。

SD9有下列3种随机数字系列:①6-1-3-5-2-8-7-4-9;②3-9-7-4-8-5-2-6-1;③8-5-2-9-4-1-7-3-6。

SD8有下列3种随机数字系列:①9-1-8-5-2-6-7-4;②3-6-5-9-2-7-8-4;③4-7-3-8-2-9-1-6。

记分方法:完全正确为2分,接近正确得1分。接近正确为一些简单错误,如一个数字被遗漏、增加或替换,或相邻的两个数字调换。连续两次正确后不再测试,以后未做的全部算完全正确,因此最高分为24分。

Hamsher等人对100名脑病病人的测试发现,双侧半球损害的脑病病人较单侧半球损害者成绩差,并且发现本测验较数字广度测验更为敏感,作者认为本测验在区分正常人和脑病病人时优于数字广度测验。

(解亚宁 叶瑞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