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学心理学对心理治疗的认识

医学心理学对心理治疗的认识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治疗的对象是心理困难及心理障碍。另外,心理治疗对其他躯体疾病同样有用,因为任何躯体疾病都可能对患病者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同时任何疾病的治疗都不可能脱离医患关系。因此,医务人员都应掌握一般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充分利用心理学的规律和技巧处理好医患关系,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帮助其早日康复。

一、医学心理学中心理治疗的定义

在医学心理学中,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是指医务人员在密切医患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学的言语和非言语的交往及其他心理学的技术来改变病人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情绪障碍和异常行为的一种治疗方法。心理治疗的对象是心理困难及心理障碍。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医学心理学本身的历史还很短,因此,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心理学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来认识心理治疗,并试图建立某种理论,因而给心理治疗以不同的描述,不过基本内容则大同小异。

本书给出以上定义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和应用,并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心理治疗主要应由具有丰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医务人员来实施,它与其他治疗方式一样具有医学专业的科学性。虽然有些心理治疗方式看起来很简单,但并不表明它是任何人都可以运用的简单技艺。

第二,心理治疗要在密切医患关系的基础上来进行,即使在心理治疗中使用了某些仪器或技术,也要由医患双方共同操作进行,是“人”这个要素在起主要作用。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到医患双方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心理活动的人。只有密切医患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病人在治疗中的能动作用,这一点常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第三,心理治疗的机制是通过改变病人的心理活动来达到治病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影响或改变病人的认知、情绪、行为方式等来达到治疗目的。

第四,强调言语和非言语的交往,要求医务人员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时时都在对病人产生影响。

第五,心理治疗对心身疾病同样很有作为,因为心身疾病包括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和躯体疾病引起的心理症状,心理因素是其中的一个“因”。

第六,在心理门诊还常接触到自觉存在心理问题或呈现心理障碍的健康人,如果经过咨询改变了他的心理状态,消除或减轻了他内心的痛苦,改变了他对人和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就起到了心理治疗的作用。

另外,心理治疗对其他躯体疾病同样有用,因为任何躯体疾病都可能对患病者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同时任何疾病的治疗都不可能脱离医患关系。因此,医务人员都应掌握一般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充分利用心理学的规律和技巧处理好医患关系,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帮助其早日康复。虽然心理障碍的解决应采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但也不应排斥使用药物,因为药物可以帮助病人迅速改变症状。

二、心理治疗简史

心理治疗自古以来就存在。古代的人们虽然不能对心理现象有科学的认识和作出合理的解释,但却在祭祀神灵、顶礼膜拜、还愿恕罪、宗教仪式、行医施巫等过程及其所制造的神秘和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不自觉地运用了心理学的规律和手段,如保证、暗示、宣泄、安慰等,使得某些躯体不适症状也随之减轻和消失。在古埃及和古希腊就有人强调把语言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工具。2000多年前的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就强调“治神入手”“治神为本”等。

进入中世纪后,神学和宗教变得至高无上,阻碍了科学和医学的发展,精神病人被认为是魔鬼附体,采用锁绑、吊打、烧灼等摧残肉体的方法来驱魔,阻碍了心理治疗的应用和发展。直到1792年,在法国精神病学家Pinel的倡导下,才去掉了疯人院中病人的铁链和枷锁,采用人道主义的方法对待病人,心理治疗才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在近代,Freud被认为对心理治疗的推动和发展具有很大贡献。在19世纪,Braid、Charot、Janet和Freud对18世纪末开始流行的催眠术进行了研究,并把它作为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此基础上,Freud创立了精神分析法。他所创立的一整套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心理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并成为20世纪前半叶占主导地位的治疗方法,为精神科的医生们所广泛应用,并影响到司法、教育和艺术等领域。虽然后来Freud的弟子们对传统的精神分析方法提出了异议并进行了修正,但他对心理界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近几十年来,心理治疗在国外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Eysenck、Wolpe等创立了行为疗法,通过学习理论的原则来改变不适宜的行为,因其较好的疗效而被人们所重视。随着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心理治疗的派别,如日本的森田疗法、Rogers的询者中心疗法、Erikson的合理情绪疗法,以及随着现代电子学技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生物反馈疗法等。

现代心理治疗的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开始于20世纪前半叶,当时仅限于精神病学领域,又由于主要沿用Freud心理分析学派的理论和方法,脱离了中国社会文化传统,效果不理想,影响较小。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神经衰弱的心理治疗进行了研究,特别是自1958年起,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与有关单位协作,先后对北京的大学生、钢铁工人、军队机关干部中的神经衰弱病人进行了贯彻心理治疗原则的综合快速疗法,在短期内(1个月左右)获得了较高的疗效。后来又把这一疗法综合进高血压、溃疡病和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同样获得了理想的效果,从而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悟践心理疗法”。我国学者结合中国实际创造的心理治疗方法,如“认识领悟疗法”,以及“疏导疗法”“漂浮疗法”均具有较好疗效。

三、心理治疗的机制和目的

大多数人都已认识到心理活动可以“致病”,但对于心理治疗能否“治病”这一点,有些人还持有将信将疑的态度。心理治疗为什么能治病?种类繁多的心理疗法到底有什么作为?要达到什么目的?只有对这些问题作出说明,才能真正做到自觉有效地运用心理治疗。

(一)心理治疗的机制

虽然不同学派对心理治疗的机制有不同的解释,但都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的作用 人的心理活动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进行的。这里所说的语言是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有声的语言、无声的语言和文字。

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是人类有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作用在于它所传递的信息内容,人类的语言与动物的发声不同。人类通过语言不仅可以建立条件反射,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来协调思维活动,可以回顾往事,了解当前和展望未来,可以有目的地改变环境、创造物质财富,并使人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人们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大的创造力,而任何思维过程都必须借助语言来进行。

语言所包含的内容被人们接受和理解后,便会引起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改变,包括对信息内容的评价,判断它与以往的经验和认识有什么不同,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由此能引起情绪活动和行为的改变。

我们常说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客观世界对一个人所形成的刺激作用,实际上是由客观世界所提供的信息来起作用的,这些信息基本上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性的东西来表达的,大脑在接受到这些信息之后,就要进行加工处理,这还是要通过语言活动来进行。

语言与心理活动具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既解释了语言的致病作用,也解释了语言的心理治疗作用。

2.脑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通过神经系统支配躯体各系统、器官。因此,大脑的各种心理活动(如认识、记忆、思维、情绪等)能影响躯体的生理功能,这不仅是经验或推论,而是确有其结构基础存在。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已基本确定了各个系统和内脏器官活动的调节中枢都包括基本中枢和高级中枢两个部分,其中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直接受心理活动的影响。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这种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既是心理因素导致疾病的原因,也是心理活动对其体内的生理生化过程产生有利影响,促使疾病向康复方向发展的基础。

3.高级神经系统条件反射的建立与行为 巴甫洛夫首先发现,人和动物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在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建立了神经联系,即形成了条件反射。要改变行为或建立新的行为可以通过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来实现。行为主义疗法正是利用这一原理,来改变病人的行为方式,纠正病态行为的一种心理疗法。

(二)心理治疗的目的

心理治疗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解决病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支持,解除症状;二是着眼于未来,重塑人格系统,包括改变认知评价系统和应对方式等,以防止类似的问题再度发生。

第一个目的是比较明确的,也是医患双方都关注的问题,勿需多说。比较容易忽略的是第二个目的,如果忽略了这一目的,那么病人将来不但会出现新的麻烦,而且即使当前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也难免再度发生。

因此,心理治疗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引起当前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是认知评价系统的原因还是个性或行为方式的原因。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使疗效巩固,并对今后类似问题的发生起预防作用。

明确了心理治疗的目的,并将其贯穿于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对保证心理治疗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李心天 何慕陶 毕希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