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生物反馈治疗
“反馈”这一概念为许多学科所使用。心理学上是指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了解。“我希望得到反馈”,这句话表示主体希望了解别人对自己的意见、行为的看法。机械、电子系统中,指连接输入和输出以调节机器运转的一种自动化手段。例如,电子恒温器就是根据环境温度控制加热系统,使温度保持恒定的一种装置,只有依据反馈信息,才能正确地升温或降温。
反馈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人对一切身体过程和活动的调节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于无数复杂的反馈回路的相互作用。例如,温度变化时引起的出汗反应,身体受伤时或不舒适时引起的痛反应,光线加强、减弱时瞳孔的调节。这些都是反馈过程。也有不少生理过程,变化缓慢或生物电反应微弱,不能被人们直接觉察到。生物反馈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和医疗技术。
生物反馈是在电子仪器帮助下,将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生物电活动加以放大,放大后的机体电活动信息以视觉(如仪表读数)或听觉(加蜂鸣音)形式呈现出来,使主体得以了解自身的机体状态,并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生理变化。生物反馈仪可以反馈给人的信息包括肌肉的紧张度、皮肤表面的温度、脑电波活动、皮肤导电量、血压和心率等。
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影响着人的松弛感。一个人的皮肤温暖,肌肉不一定完全松弛,也许心跳还是快的,脑电波频率是高的。生物反馈可以帮助人们发现神经系统哪一部分没有放松,提高对身体松弛状态的全面觉察。
打字、打球、弹钢琴等技能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前一动作的准确与错误,离目标的远与近,不断修正以后的动作,最终使动作达到正确熟练。一个初学投篮的人,如果被蒙住了眼睛,那么不管他练习多少次,由于得不到视觉性反馈信息,不知道投出的球偏离目标多远,不知道投球的姿势和力量该做怎样的修正才能接近目标,他就不可能学会投篮。技能学习中需要反馈,但这种反馈不是生物反馈。生物反馈专指对人体难以察觉的生理活动的了解,对脑电活动和自主神经控制的内脏器官活动的了解。这些生理活动的信号,没有高保真电子放大器的放大,是不可能被准确觉察的。
生物反馈像打字、打球一样,是一种学习过程。利用生物反馈技术控制某一生理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病人必须了解生物反馈的原理、仪器的使用方法、视觉形式或听觉形式反馈信号的意义,必须坚持练习,探索学习成功的经验、失败的原因。用生物反馈技术治病过程中,病人(而不是医生)是治病的主体,病人自己对疾病治疗的快慢、疗效负责,医生起教师的作用、帮助的作用、强化病人动机的作用。例如,高血压病人从医生讲解示范知道:血压反馈仪发出的声音信号强,表示血压高;声音信号渐弱,表示在下降;声音信号消失,表示已达到预定的阈值。于是就可用放松、想像等方法探索降低血压的可能性,通过多次尝试练习,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控制血压的方法。同样,通过多次尝试练习,可以找到血压升高时机体的微小征兆或内部线索,以便平时血压升高时不用仪器也能立即觉察,设法降压。所以,与医院里常用的治疗仪不一样,生物反馈仪不能直接治病,它只是告诉你身体的状态、改变或维持这种状态要病人自己寻找适当的方法。
除了病人的练习和探索,生物反馈的学习成效也取决于从成功或正确反应得到强化。例如,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由于缓慢腹式呼吸,反馈仪的反馈声由强变弱至消失,这种信号变化本身成了一种强化物,一种慰藉,使病人了解缓慢腹式呼吸是降低自己血压的有效方法,有利于腹式呼吸习惯的形成。在医生陪伴病人进行练习的场合,对于正确的反应,医生可以用“嗯、好、不错”等词加以肯定,或以言语表扬给予强化,如果是儿童病人,还可以对正确的反应许以物质奖励,强化其行为;但在病人未学会之前,反馈仪中显示出失败信号时,则应发出安慰的指导语。
生物反馈的种类主要有:脑电波反馈、肌电反馈、心率反馈、血压反馈、皮肤电反馈、皮温反馈。脑电波反馈的训练可以使失眠病人产生睡眠脑电波,如α 波和θ 波。肌电反馈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紧张度,使瘫痪肌肉恢复功能,或降低肌肉紧张度,使人解除紧张。这体现了生物反馈训练的特点为双向性,它不单是放松训练,同时也可作紧张性训练,此点不同于放松疗法。心率反馈训练可以使病人应付应激情况,保持心率正常。血压反馈训练可以使高血压病人觉察和控制自己的血压,也可以辅以肌电或皮温的反馈。皮肤电反馈和皮温反馈训练多用于治疗焦虑,偏头痛和雷诺现象等。
生物反馈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丰富了传统治疗学的内容,成为行为医学的一个重要支柱。但它只有短暂的历史,尚未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
二、生物反馈治疗的理论基础
(一)生物反馈怎样起作用
人的神经系统有两种:一种是随意的或躯体性神经系统,控制骨骼肌的运动;另一种是不随意的或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心、血管、胃、内分泌腺等的活动。对于传统上认为不能随意控制的内脏器官,由于生物反馈仪器能将这些器官活动的信号加以放大,并转化为眼、耳能感知到的视觉、听觉信号,人就可能觉察这些内脏器官的功能状态与矫正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由于人体器官的活动都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反馈仪所显示的信息,不仅反映了生理状况,也反映了心理状态。通过意识改变心理状态(如思想放松),通过医生的鼓励、强化,使生理变化朝着一定的目标方向改进。反馈仪能显示改进的进程。表示改进的反馈信号本身也是一种强化物,肯定和加强受训者的正确反应。生物反馈仪显示信息的功能不仅起到了帮助人们“自我认识”的作用,还由于它建立了器官活动与大脑皮质之间的联系,进而提供了一个对内脏器官进行随意调节的工具。
(二)生物反馈的理论依据
一般认为生物反馈是在控制论和操作条件学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或者说是这两种理论在生物反馈治疗中的应用。
1.控制论与生物反馈 控制论是研究有机体、机器或组织机构内部通讯系统和控制系统的一门学科。从控制论角度看,有机体的通讯和控制系统与机器的通讯和控制系统类同。要使人的器官或机器的装置做出合意的反应,有机体或机器必须得到关于行动结果的信息,以指导未来的行动。人类的脑和神经系统起着信息加工的作用,加工后的信息被用来决定未来的行动过程。机器的控制系统起着同样的作用。
从统制论的角度看,人体各种功能的调节都是在自动控制下进行的。自动控制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要获得受控部分感受调节器官工作状态的信息,控制部分将这个信息与原来发出的信息加以比较,以便使下一个指令更精确。
机器的自动控制(如恒温控制)、机体的稳态维持、生物反馈的工作原理,其共同点是都需要信息的反馈。
2.操作条件学习原理与生物反馈 研究学习与记忆的心理学家把条件反射的建立称为学习,并把学习分为两类。一类叫经典条件反射。用巴甫洛夫的方法,使条件刺激(如铃声)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多次结合一起,呈现给动物,以后条件刺激单独出现,也能引起原来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唾液分泌),表示动物学会了条件刺激的含义。巴甫洛夫证明血压的改变、内脏平滑肌的运动都可以形成这种条件反射。只是这种学习是被动的,动物不能主动改变内脏反应而求得食物的奖赏。另一类学习是主动的学习,叫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式学习,是斯金纳用老鼠在斯金纳箱中训练成功证明的。老鼠在箱内偶尔踩到杠杆,开启了机关,使食物出现,老鼠因这种动作获得奖赏,以后逐渐学会操作工具(杠杆)取得食物。这个实验扩大到其他动物和人,发展了一种学习理论——强化学习理论。认为语言、知识的习得都由于强化,不良行为的习惯化、某些疾病的发生也都由于强化,故消除不良行为与疾病也可经强化而实现。但是斯金纳认为这种主动的学习方式不能用来控制我们的内脏活动。
N·E·米勒等通过对用箭毒处理过的鼠的训练,证明操作条件学习也可用于对内脏活动的学习。“箭毒鼠”得到脑内“快乐中枢”电刺激的强化,可以学会“随意”改变心率、血压、肠管收缩频率。动物可以操作自己的内脏活动以得到奖赏,这是道道地地的操作条件反射,它的形成过程和方法与斯金纳的一样,即强化,使动物了解行为的结果以及行为的改变须走“小步子”。唯一不同的是强化的对象,斯金纳的实验中受强化的是骨骼肌的操作行为,米勒的实验中受强化的是内脏的反应活动。
生物反馈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条件学习的原理一样。学会用生物反馈技术控制内脏活动的要点为:了解行为结果(反馈仪显示主观努力后的生理改变状态),对正确反应的强化(医生对正确方法和进步的肯定),以及走“小步子”(医生根据病人的学习成绩调整阈限键,一步一步提高指标)。正因为生物反馈治病的原理是基于操作条件学习,有人把“内脏学习”作为生物反馈的同义语。当然,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因为不仅内脏活动,而且脑电、心电、肌电等生物电活动及骨骼运动,也可以通过生物反馈技术加以控制。
三、生物反馈治疗的历史
生物反馈是20世纪60年代在实验心理学内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和医疗技术。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是操作条件学习研究的深入,也是现代电子技术高度发展的结果。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控制论的兴起,对生物反馈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虽然生物反馈自20世纪60年代起受到注目,但实际上在19世纪就有了先驱性的研究。
(一)生物反馈的先驱性研究
1868年,电话发明者贝尔用可见“语言”训练聋儿。这种训练方法所依据的原理,实际上就是一种生物反馈。聋儿听不到自己的声音反馈,所以不会说话。他使聋儿的声音通过记纹鼓转化为波形,聋儿在老师帮助下,根据波形,了解自己和别人所发声音的含义。
1885年,泰乔诺夫(Tarchanoff)观察到一名病人可以对心率随意控制。经过长期仔细观察,他发表了一篇经典性的论文。在他之后的80年期间,不少学者做了类似现在心率反馈训练的研究。
1961年,美国心理学家拉兹伦(Razran)在《心理学评论》里介绍了前苏联学者对内感受器条件反射的研究,特别提到前苏联科学家林西那实验研究的重要意义,因为后者证明:人可以借助生理记录仪观察自己的生理变化,学会控制自己的血管运动,避免有害刺激。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生物反馈的研究。拉兹伦在他的文章中第一次使用了生物反馈这个词。
(二)生物反馈运动的开始
现代生物反馈研究的开始,通常以下面5个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的工作为标志,他们是贝斯梅琴(Basmajean)、卡米亚(Kamiya)、凯米尔(Kimmel)、米勒(Miller)和奥尔兹(Olds)。这些开创者实验研究的目的各不相同,可是有两个共同点。第一,在他们的研究中,主试者和被试者双方都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必须用仪器记录和呈现反应;第二,训练被试者在强化物作用下控制自己的反应。显然,这就是生物反馈的训练。在这些开创者之后,生物反馈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蓬勃开展起来。其中米勒关于“箭毒鼠”对心率、血压、肠收缩的反馈训练,卡米亚对脑电波反馈的研究,成为生物反馈的经典实验,对生物反馈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下面简单地介绍米勒及其同事们的工作。
1968年,米勒等人在洛克菲勒大学心理实验室要证明:自主神经系统控制下的那些生理反应也能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来改变。在一系列实验中,最著名的实验是利用食物奖赏的方法使第一组白鼠学会增加心率,第二组白鼠学会减少心率,第三组白鼠学会加强肠管收缩,第四组白鼠学会减弱肠管收缩。训练白鼠学会增、减心率和肠管收缩的方法是塑造法,即对偶尔出现的反应予以强化,最后使动物为获得奖赏而主动改变自己的内脏反应。
内脏反应的改变也可通过横膈膜肌肉运动的影响来达到。米勒的白鼠也可能是学会了用骨骼运动反应引起心、肠的收缩变化,而不是对内脏的直接控制。为了排除这种可能性,他们给白鼠注射箭毒,暂时麻痹它们的骨骼肌,而不影响它们的神经控制能力。因为,肌肉瘫痪后,动物不能趋向食物,所以给予的食物奖赏改为电刺激脑的“快乐中枢”。每当白鼠产生令人满意的内脏变化就给“快乐中枢”以电刺激。白鼠在肌内瘫痪的情况下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内脏反应。使用负强化的方法也可使白鼠为避免电击而产生合意的反应。箭毒鼠的实验结果令人鼓舞,因为它意味着内脏是可以“教育”的。
(三)生物反馈运动的健康发展
生物反馈开创者们的研究,特别是米勒等人的研究掀起了生物反馈研究的高潮,生物反馈仪器制造公司应运而生。生物反馈疗法一度被作为万能妙法,取代常规治疗措施,公众对生物反馈的兴趣发展过速,夸大滥用,使这门学科和新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初走上了邪路。70年代中期,生物反馈运动在美国趋向健康发展的道路,设计完善的研究开始在文献上较多地出现。生物反馈的效果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得到证明。作为一项医疗技术,生物反馈成为行为医学的组成内容之一;作为一门学科,它成为心理系和行为与精神病学系受欢迎的课程。学术组织、学术刊物、研究机构和训练中心在西方及日本出现,心理学和行为医学教科书中都肯定了生物反馈的研究成果。仪器随着研究工作和临床使用的需要而精密化、多样化。据20世纪80年代初的统计,作为生物反馈发源地的美国,将这种新技术作为治疗手段的单位有400多家著名医院、几千家私人诊所。许多心理康复计划,酒瘾、药物依赖治疗计划中都应用生物反馈技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津、京、沪、宁、湘等省市(区)的学者也先后开展了生物反馈的研究工作,关于生物反馈在临床、教育、运动训练中应用的研究报告逐年增多,以生物反馈技术进行心理训练的医院也与日俱增,国产生物反馈仪成为医疗仪器市场上一颗新星。生物反馈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丰富了传统治疗学的内容,成为增进人类健康的有力工具之一。
四、生物反馈的仪器与适应证
常用的生物反馈仪有肌电反馈仪、皮温反馈仪、皮电反馈仪、脑电反馈仪、心率反馈仪、血压反馈仪。肌电、皮温反馈仪也可用于稳定心率和血压,所以这两种反馈仪又是所有反馈仪中最基本的仪器。在治疗中,各种反馈仪的工作模式都是相同的。
生物反馈在医学上的应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反馈仪的信号来补充、完善体内的反馈联系通路,以达到加强对骨骼肌运动的调节能力和内脏器官活动的随意性调节;另一类是间接作用,即通过反馈训练,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以达到抗应激的作用。
并非所有控制失调性疾病都能使用生物反馈来治疗,只有因反馈联系障碍所导致的控制失调性疾病才能用生物反馈术治疗。也就是说,只有反馈仪信号能可靠地反映控制失调状态的那些疾病,才能作为矫治对象。反馈仪能提供的反馈信号包括肌电、皮肤温度、皮肤电阻反应、脑电波、心率、血压、血管容积、胃肠活动产生的压力和胃酸度等。对于某些反馈障碍来说,可以从上述反馈信号中找到特异性信号,例如肌电信号对于骨骼肌运动障碍,血压值对于原发性高血压,心率信号对于心律失常。有些反馈障碍找不到特异性反馈信号,只能通过非特异性信号的反馈训练,间接地获得治疗,例如皮温反馈仪治疗偏头痛,肌电反馈仪治疗高血压。
生物反馈训练是通过影响整个应激系统而发挥其抗应激作用的,因此,由于长期过强应激反应而形成的疾病,如大多数心身疾病和神经精神科疾病,都能通过生物反馈得到治疗或缓解。
生物反馈训练过程是一种学习过程。许多疾病和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是通过不良学习所形成的病态性条件联系(由于对不良行为的强化)。生物反馈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习正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对病态性条件联系的对抗、纠正或逆转。因此,应用生物反馈技术可以矫正不良行为和习惯(如酒瘾、药物依赖、咬指甲、手淫等)。
五、生物反馈治疗的操作
生物反馈门诊室宜设在医疗设施较健全的大医院内,以便必要时可让病人转科、做实验室检查,也可设在规模较大的妇婴保健院、精神病医院和康复中心。
(一)生物反馈治疗的程序
门诊生物反馈治疗一般应参照下列程序。
1.填写调查表 调查表包括病史和心理社会因素的调查。例如,调查一般的健康状况、过去接受过的主要手术、过去和最近的用药情况、工作习惯、睡眠和饮食情况、娱乐活动、体育锻炼和婚姻家庭情况。凡最近阶段没做过身体检查的,建议他们先去检查。医生通过调查表分析病人患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同时排除由药物和营养因素而引起的症状。家庭关系、婚姻情况、最近发生的重大生活事件、职业情况、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内心感受等方面最能反映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表内应包括这些具体项目,或做口头补充调查。也要注意病人对生物反馈方法的兴趣和选择这种方法的动机,询问病人对这种治疗方法的认识、期望。
2.测定基础值,确定训练方案 向病人概要介绍生物反馈的原理之后,测定几种生理参数的基础值,确定最佳生物反馈训练方案。需测定的基础值有脑电波、心率、肌电值、皮肤温度、血压。对于反馈仪信号能可靠地反映控制失调状态的那些疾病(如肌肉瘫痪),只要测量一种有关的基础值(如肌电值);对于由过度应激引起的疾病,可以测定多种生理参数。因为肌电、皮温、皮电、脑电反馈仪都能帮助病人改变反应模式,达到抗应激的作用,哪一种反馈方式最合适,就要根据生理参数的基础值决定。当然,如果条件允许,多测量几种,对于了解病人身体情况和分析反馈训练效果有好处。
(1)脑电波基础值的测定:正电极置于左半球枕叶部,负极置于额部。测定者须注意病人近视还是远视,要病人将视线集中于治疗者手指上,手指离病人鼻子的距离从3尺逐渐近到3寸,然后再回到3尺处。接着让病人闭眼,想像现在是一天工作的结束,心情轻松。注意病人的姿势、呼吸,产生8~13赫兹α 活动所需的时间,这些活动保持的时间百分比。应至少20%的时间有α 活动,否则以后很难进行脑电图α 训练。
(2)肌电值的测定:电极通常连在额肌,也可依病人主诉,放于应激时肌紧张最明显的部位。测定者应向病人说明仪器的性能,肌肉活动和视、听反馈之间的联系。通常说“肌肉活动”,而不要说“肌肉紧张”。然后要病人做各种肌肉运动的动作,如皱眉、咬牙,使其熟悉仪器。最后要病人闭眼,尽量放松,略等3~5分钟后记下肌电反馈仪或肌电图描记器所显示的值。
(3)皮温基础值:测定部位是利手中指末节指端。皮温基础值测定时,电极通常置于利手掌心,如板形电极可套在示指与无名指上。
3.训练计划 第一次训练时主要观察病人的非言语行为和情绪,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特别要注意反馈训练时病人的姿势、呼吸、手动、肩动、风度的变化;要病人描述他的焦虑体验,指出最感紧张的部位,描述想像中松弛的人的样子。这样,治疗者能发现病人的态度和对松弛的想像能力。对于新近有重大生活事件(如丧偶)的病人,应该隔一段日子再开始训练。
向病人讲述生物反馈基本原理时,最好用非言语的学习经验作类比,特别是儿童的学习(如学会用筷吃饭、走路),使病人感到生物反馈是人人都能学会的技能,也可把生物反馈训练比作弹钢琴,使病人易于理解,认识到学会生物反馈技能的关键只是时间和练习。
不管哪一种反馈,所有病人一开始都学习一般的松弛反应。进行松弛练习时鼓励病人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观察,设想自己是公正的观察者,正在客观地从一定的距离外观察着自己的身体。
治疗者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把握三类感觉信息:第一应把握清晰的生理状态;第二应对内部身体感觉线索有所知觉;第三应理解从仪器接受到的反馈信息的含义。开始时可利用间接想像来引起内部生理状态的变化。例如,为了增加手温,可以想像太阳的射线正温暖着他的手。病人对太阳的表象必须达到非常清晰,否则很难有效地利用这种表象。在手指升温训练中也可以把未连接热探头的那只手放在热的东西上,使他觉得两手有差别,然后设法使受反馈训练的那只手也达到同样的水平。
在治疗期间,训练者应经常出现在病人面前,当好病人的“教练员”。当病人在训练中达到一定程度再无进展时,“教练员”的指导是很重要的。训练者在指导过程中的语言和态度对治疗结果有重要影响。例如,在肌电反馈训练中,训练者可以说:“你头的姿势使你产生了较大的肌肉活动,我教你一个方法,使你的头可以相当松弛。看着仪器的指针,让你的头在各种位置上移动,当指针随着头的转动偏向读数低的一边时,这个位置最好。好,现在再调整一下躺的姿势,使全身每一块肌肉都放松。”
每一次训练结束,让病人作主观等级评定,1代表最松弛,7代表最紧张,4代表中性。了解经过练习紧张度由几级达到几级。还要布置家庭训练,嘱病人坚持每天两次,每次20~30分钟的放松训练,并填写放松等级表。
从第二次训练起,开头都要讨论上一次训练以来病人遇到的问题,以及在家里作放松练习的体验,为新训练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生物反馈仪只提供病人身体变化的情况,何种信息表示身体与情绪处于何种状态,病人必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最有效地改变自身的机体状态。在抗应激训练中,医生应教病人采取被动注意,不要太用意志努力,也可教病人进行渐进松弛、自体发生训练。
生物反馈训练场所应该布置得使人感到松弛,使用暗淡的灯光。最好有专用的训练室,排除噪声的干扰。不必设置特制的家具和令人注意的陈设,普通的家具能产生家常化和安全的气氛。训练者也不必用催眠的声音,生物反馈训练是一种学习,用催眠的声音,效果反而不好。
(二)生物反馈技术的应用
下面从临床治疗和术后康复两方面简述生物反馈技术的应用。
(1)紧张性头痛:前额肌电反馈放松训练,或对病人诉说有异常高的肌电活动的部位作肌电反馈放松训练。
(2)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用皮温反馈仪进行手指温暖训练,或先进行前额肌电放松训练,再进行手指温暖训练。
(3)混合性头痛:先前额肌电反馈放松训练,后手指温暖训练。
(4)哮喘:前额肌电反馈放松训练。
(5)雷诺现象:手指升温反馈训练。
(6)焦虑症:肌电放松训练,配合药物,如有手指冷的症状可结合皮肤升温反馈训练。
(7)恐惧性神经症:以系统脱敏法、示范法等行为疗法为主,配合肌电反馈训练。可以增加系统脱敏疗法的效果。
(8)失眠症:伴有紧张情绪的失眠者用肌电反馈结合松弛训练,无焦虑的失眠者用脑电图。节律反馈或产生感觉运动节律(SMR)解决。
(9)癫:SMR节律训练(感觉运动区记录到的12~14赫兹节律的脑电波,这种波的出现反映驱体肌肉的松弛)、α 节律训练。
(10)高血压:血压反馈训练或肌肉放松、手足温度升高训练。
(11)心律失常:用心律反馈仪或心电图记录仪训练、控制心率。
(12)腰背痛:先全身后局部肌电反馈放松训练。
(13)磨牙症:前额、嚼肌肌电放松训练。
(14)产妇焦虑:皮电与肌电全身放松训练,产前可进行腹直肌松弛、紧张双向练习。
(15)皮肤病(神经性皮炎、湿性神经性皮疹、慢性荨麻疹等):皮温反馈或皮电、肌电放松训练。
(16)慢性疼痛:脑电波节律反馈训练。
(17)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皮温反馈训练。
(18)糖尿病:肌电反馈放松训练作为辅助治疗。
(19)类风湿关节炎:皮温反馈放松训练。
(20)书写痉挛:先肌电、后皮温反馈放松情绪,结合书法练习和系统脱敏训练。
(21)卒中康复:肌电反馈训练肌肉,位置反馈训练运动。
(22)手康复:肌电反馈帮助肌肉再训练。
(23)面肌瘫痪手术(包括面神经直接修补、神经移植,肌内移植)后康复:移植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
(24)痉挛性斜颈:胸锁乳突肌肌电反馈放松训练。
(25)成瘾及不良习惯(过量烟、酒、饮食,咬指甲等):皮电或肌电反馈放松训练。
(26)注意缺陷障碍:用额肌肌电反馈放松训练配合药物治疗,也可用皮温反馈训练。
(27)消化道溃疡:皮温、肌电生物反馈松弛情绪可缓解症状。无专用生物反馈仪。可用医生报告胃液pH的方法作为反馈信号,使病人学会控制胃酸度和胃液量。
(28)大便失禁:无专用反馈仪。可在直肠内置放三球记录系统,由医生报告气球充气时病人控制直肠肛门括约肌收缩的情况(反馈信息)。也可用肌电、皮温、皮电反馈仪配合情绪放松训练。
(29)其他:如过敏性结肠炎、肿瘤、肥胖症等,都可用生物反馈放松训练,通过情绪调整,配合药物与行为治疗,促进疗效。
(胡佩诚 张苏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