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胃造口术及治疗

胃造口术及治疗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胃窦的pH<2,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均受到抑制。胃造口术是指在胃前壁与腹壁之间建立一个通向体外的通道,作为患者的营养供给途径或暂时性的胃引流措施。暂时性胃造口的内壁由胃浆膜层内翻形成,造口内需放置一根导管,拔除此管后即可自行愈合;永久性胃造口的内壁由胃黏膜构成。造口管上下胃壁与切口相应腹膜2针固定缝合,以将胃前壁固定于前壁腹膜。

一、解剖结构

(一)胃的形态和结构

胃的形态可受体位、体型、年龄、性别和胃的充盈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胃在完全空虚时略呈管状,高度充盈时可呈球囊形。

胃分前、后壁,大、小弯,入、出口。胃前壁朝向前上方,后壁朝向后下方。胃小弯凹向右上方,其最低点弯度明显折转处,称为角切迹。胃大弯大部分凸向左下方。胃的近端和食管连接处是胃的入口,称为贲门,离门齿约40cm。贲门的左侧,食管末端左缘与胃底所形成的锐角,称为贲门切迹。胃的远端连接十二指肠处,是胃的出口,称为幽门。

通常将胃分为4部分:贲门附近的部分为贲门部;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为胃底,临床有时称胃穹窿;自胃底向下至角切迹处的中间部分,为胃体;胃体和幽门之间的部分为幽门部(图3-1)。

图3-1 胃的形态结构

(二)胃的位置和毗邻

胃在中等程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前壁右侧部与肝左叶和方叶相邻,左侧部与膈相邻。胃前壁的中间部分位于剑突下方,直接与腹前壁相贴。胃后壁与胰、横结肠、左肾上部和左肾上腺相邻,胃底与膈和脾相邻。胃的贲门和幽门的位置比较固定,贲门位于第11胸椎椎体左侧,幽门约在第1腰椎椎体右侧。

(三)胃壁的结构

胃壁由内向外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黏膜层血供丰富,胃空虚时形成许多皱襞,充盈时皱襞变平坦。黏膜层由黏膜上皮、固有膜和黏膜肌层构成。胃腺分为贲门腺、胃底腺和幽门腺,均存在于固有膜内。腺细胞有壁细胞、主细胞、黏液细胞、未分化细胞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电解质、蛋白酶原和黏液。胃窦黏膜有分泌促胃液素的G细胞、分泌生长抑素的D细胞和嗜银细胞,它们是胃-肠-胰腺分泌系统的一部分。该系统还有多种细胞,可以分泌多种多肽类物质、组胺及五羟色胺。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肌层较厚,在贲门和幽门处均增厚形成贲门和幽门括约肌。胃的外膜层为浆膜层。临床上常将胃壁的4层一起称为全层,将肌层和浆膜两层合称为浆肌层。

(四)胃的血管、淋巴引流和神经支配

胃的动脉来源于腹腔动脉干。沿大弯侧有胃网膜左动脉和胃网膜右动脉,两动脉吻合并构成胃大弯的动脉弓。沿胃小弯侧有胃左动脉和胃右动脉所形成的动脉弓。胃底有胃短动脉走行,胃后动脉分布于胃体后壁的上部。胃的静脉与同名的动脉伴行,最后均汇集于门静脉。

胃的输出淋巴结,沿胃的主要动脉及其分支,逆动脉血流方向走行,向其根部聚集,在其走行途中,沿动脉旁分布有16组淋巴结。

胃的神经包括运动神经、感觉神经以及由它们发出的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共同构成肌间丛、黏膜下神经丛。胃的运动神经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前者的作用是抑制胃的分泌和运动功能,后者是促进胃的分泌和运动功能。胃的交感神经来自腹腔神经丛,副交感神经来自左右迷走神经。

二、生理功能

(一)分泌功能

1.分泌胃酸 正常人在禁食24h后胃酸排出量就很少。基础酸分泌率平均为0~5mmol/h,最大胃酸分泌率在正常人平均为20~25 mmol/h。食物是胃液分泌的自然刺激物,参与进食引起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为乙酰胆碱、促胃液素和组胺,它们作用于壁细胞膜的相应受体,均能促进胃酸分泌。

2.抑制胃酸分泌的因素 正常的胃液分泌是由兴奋和抑制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精神、情绪等都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胃酸分泌。当分泌的胃酸过多时,机体就反馈性地抑制胃酸分泌。当胃窦的pH<2,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均受到抑制。胃黏膜中释放生长抑素的D细胞通过旁分泌方式抑制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十二指肠内pH<4时释放促胰液素对胃酸分泌起抑制作用。

3.胃黏膜保护机制 胃黏膜作用在于避免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作用,该保护机制受到神经、体液等诸多因素的调节。胃黏液由上皮细胞、贲门腺、幽门腺和泌酸腺中的黏液细胞共同分泌,覆盖在黏膜表面,主要成分是糖蛋白,以“可溶性黏液”和“附着于黏膜表面的不溶性凝胶层”两种形式存在。此外,胃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碳酸氢盐,也可中和胃酸。胃液中的盐酸和胃蛋白酶、食物中的刺激性物质、食物的温度等对胃黏膜均具有损伤的作用。同样,胃黏液也具有抗损伤的作用。

(二)运动功能

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正常情况下,食物进入胃5min即有部分食物被排入十二指肠,食物的排出速度因食物的理化性状而异,混合食物从胃完全排空需要4~6h。胃可以吸收部分经口腔消化生成的糖类及某些药物,但吸收能力有限。

胃的运动受到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共同调节,胃肠激素在这两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它们以内分泌、神经内分泌或作为肽能神经递质对胃排空进行精细的调节。

三、适应证

胃造口术主要应用于需要肠内营养支持或长期胃肠减压的患者。具体包括:

1.食管外伤、狭窄或疾病引起梗阻不能进食者。

2.口、咽部疾病或其他原因致长期无法经口进食且不能接受鼻饲者。

3.老年患者患慢性肺部疾病、腹部手术后需长时间胃肠减压者。

四、手术方法

胃造口术是指在胃前壁与腹壁之间建立一个通向体外的通道,作为患者的营养供给途径或暂时性的胃引流措施。胃造口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类。暂时性胃造口的内壁由胃浆膜层内翻形成,造口内需放置一根导管,拔除此管后即可自行愈合;永久性胃造口的内壁由胃黏膜构成。黏膜管道直接开口于皮肤,无需长期留置导管,可以维持较长时间。

(一)术前准备

1.积极纠正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2.食物梗阻者,术前要将梗阻以上食管的内容物吸取干净。

3.其他准备同一般的胃肠道手术。

(二)手术步骤

1.传统胃造口术

(1)切口选择:取左上腹经腹直肌切口,长6~8cm,逐层切开腹壁各层,进入腹腔。

(2)置管:在胃体前壁中部远离幽门处(常取大小弯中点连线的中点),选择可以将之提起贴近腹壁的部位作为造口处。用温盐水纱布垫遮盖造口处四周,以保护腹壁切口和腹腔免受污染,随后在造口处用7号丝线做一荷包缝合,直径1.5~2.5cm,于荷包缝合中央做一贯穿全层的小切口。吸净胃内容物后,置入F12-14号蕈状导尿管,深3~5cm(图3-2)。结扎荷包缝线。于第一道荷包缝线外约1cm处做第二道荷包缝线,结扎荷包使胃壁内翻,妥善固定造口管。

图3-2 在胃壁做荷包缝合后切开,插入导管

(3)固定:在腹部切口左侧戳一小口,用弯钳将造口管自此口引出体外(图3-3)。造口管上下胃壁与切口相应腹膜2针固定缝合,以将胃前壁固定于前壁腹膜。用缝线将造瘘管固定于皮肤上,最后逐层缝合腹直肌切口。

图3-3 经侧腹壁戳孔引出导管

2.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 PEG是在内镜扶助下使用非手术的方法建立经皮进入胃腔的通路,实施胃造口进行肠内营养输注或进行姑息性胃肠减压治疗。该方法有简便、安全、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已在临床得到广泛推广。但有如下禁忌者除外,如咽、食管梗阻或狭窄致置入胃镜有困难,有胃肠梗阻性疾病,胃黏膜已发生病理改变,胃壁与腹壁不能贴附,凝血机制障碍,腹膜炎,严重食管静脉曲张、置入胃镜时可能引起出血者。

(1)造口位置:左上腹肋缘下4~8cm处。

(2)置管方法:插入胃镜,检查胃及十二指肠,排除影响置管的疾病后,将胃镜视野对准胃体前壁。充气使胃壁紧贴腹壁,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并在腹壁上指压定位。腹壁常规消毒、麻醉后,切开皮肤约1cm,经腹壁套管将穿刺针垂直刺入胃腔内,拔出针芯,沿套管迅速插入导丝至胃腔。将鼠齿钳经活检通道插入,胃镜直视下用鼠齿钳将导丝抓牢,连同胃镜一并拔出。将造口管与环形导丝连接,缓慢将造口管引导送入胃镜,并经腹壁皮肤轻轻拉出。再次插入胃镜检查造口管的胃内端位置良好后,将皮肤垫盘锁牢固定,剪掉造口胃管末端,连接输液接头。

(三)术后处理

1.暂时性胃造口术 若以胃肠减压为目的,则术后即可接持续负压吸引。注意保持导管通畅,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胃肠道蠕动功能恢复后即可停止减压,将导管夹住并开始进流质饮食。一般在术后7~10d即可拔除导管。若以灌注营养为目的,则术后2~3d导管应开放引流,待肠蠕动功能恢复后开始灌食。

2.永久性胃造口术 术后2~3d导管应开放引流,待肠蠕动功能恢复后开始灌食,7~10d伤口愈合后将导管拔除,以后每次灌食时在将导管重新插入胃腔。

(高立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