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在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后得出癌症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与不良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有关。因此加强防癌健康教育,特别是以社区为单位,树立人们的防癌意识,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降低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关键所在。
一、防癌健康教育的概念
防癌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帮助人们树立防癌意识、建立良好生活方式,以达到降低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维护与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
社区中的防癌教育主要是以社区内人群为教育对象,指导人们如何利用社区内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来降低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二、社区不同人群的防癌教育
(一)老年人
人到老年会出现一系列形态、生理、心理的衰退变化,也是包括肿瘤在内的各种慢性疾病的高发时期。部分老年人对癌症过于恐惧,认为癌症是不可预防的,身边一些老朋友因癌症而过世,增加了他们心理上的负担与恐惧,并可能由此而引发自身行为问题,也给家庭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老年人是社区防癌教育活动的重点目标人群之一。
老年人防癌健康教育的中心目标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单纯的延年益寿逐步上升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针对老年人群的特点,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防癌知识讲座,利用宣传栏、印刷宣传手册等方式指导老年人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戒除不良嗜好,建立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等,消除诱发癌症的各种因素及危害健康的行为。与此同时,注重老年人心理疏导与调适也极为重要,现介绍美国心理卫生协会提出的保持身心健康的7条建议,仅供参考。
1.不对自己过分苛求,自己在事业和生活上的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
2.对他人期望值不要过高,否则一旦达不到,心理落差大,易对身心造成损害。
3.善于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人在愤怒时,身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如能制怒并很好地疏泄是很有益的。
4.心胸开阔,不事事计较,减少不必要的烦恼。
5.暂时回避,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可暂时放下,去做喜欢做的事情。
6.找人倾吐烦恼,有烦恼时向亲友、同事倾诉,心理上会有释放感。
7.乐于为别人做事,通过为他人服务,忘却烦恼,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二)中年人
中年人是社会与家庭的中流砥柱,他们既要应对社会、工作中出现的种种压力,又要承受生活中繁重的家庭负担。面对多方面的压力与紧张刺激,许多人无暇顾及自身的健康问题,加之中年人群的保健在一些地区和人群中也未受到重视,致使许多中年人积劳成疾,甚至英年早逝。
资料显示,中年已成为癌症的高发时期,许多癌症如肺癌、胃癌、肝癌及乳腺癌等大多发生在中年时期,因此这一人群的防癌教育已不容忽视。针对此人群的防癌教育应侧重宣传防癌保健知识,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维护与促进机体的健康,如进行戒烟教育,传授如何科学安排膳食,如何定期进行防癌体检等。要充分利用中年人识别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等特点,着重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选择相应的教育形式与方法,按人群不同的健康需求来选择相应的教材与重点教育内容。
(三)儿童及青少年
我国14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中恶性肿瘤仅次于意外伤害,居第2位,占儿童总死亡率的10.7%。儿童肿瘤发生的高峰年龄在5岁以下,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不会注意自己身体的变化,也不会叙述身体的不适,因此父母应注意发现孩子的身体变化,这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儿童的防癌教育,应侧重于向其父母传授一些疾病的早期信号或症状,如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消瘦、不思饮食;面色苍白、贫血及牙龈、鼻出血,或皮肤有出血点、腹胀或局部有包块等,父母就要提高警惕,及时诊治。此外,还应加强对孕期妇女的教育,指导其不要长期暴露于有致癌物质的环境中,尽量避免接触电离辐射、重金属和装饰材料中的苯、甲醛等有毒气体。提倡全民戒烟,让孩子免受“二手烟”的危害,远离癌症。合理膳食,幼儿要少吃膨化食品,少饮碳酸饮料,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吃豆制品、鲜奶等,主食做到粗细搭配。
对青春期少年进行防癌教育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开展正面教育,另一方面要矫正各种不良行为和倾向。根据认识水平的不同,合理选择健康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配合教育。
(四)妇女
妇女儿童占社会总人口的2/3,妇女的健康关系到妇女自身、子女、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妇女乳腺癌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社区中要向广大妇女积极传播、普及癌症预防知识、癌症的早期信号等。如传授和培训乳房自我检查的时间、方法、步骤与技巧等,介绍乳腺癌与高脂饮食、内分泌及遗传因素之间的关系及预防措施。此外,宫颈癌也是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积极宣传宫颈癌的预防措施,如教育妇女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与过度的性生活,不要多次人工流产等。社区工作者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法与宣传途径
(五)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是指患癌风险相对较高的人群,如有癌症家族史、有某些癌前病变、接触致癌物质、有不良生活习惯及行为的人群。针对此类人群,除对其进行科学膳食、改变不良行为及生活方式等健康教育外,还应注重以下几点:
1.关于癌症遗传的教育 有些家族中会出现多个癌症患者,被称为“癌症家族史”,在这些家族中患癌的概率较一般人群高。对于有癌症家族史的人,应让其了解虽然某些癌症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它主要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由于同一家族的人群长期以来有着相同的生活方式,因此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防癌普查是这些高危人群的明智选择。而悲观失望、坐以待毙是完全错误的。
2.关于防癌普查的教育 指导高危人群进行有目标的定期检查,如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患者定期行肝B超检查并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对结肠息肉患者应定期行结肠镜及癌胚抗原(CEA)检查等。另外,女性宫颈癌、乳腺癌也可通过早期普查大大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
3.关于癌前病变的教育 使高危人群掌握一些癌前病变的知识,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防止发生癌变。目前被列为癌前病变的有:乳腺囊性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家族性多发性大肠息肉、口腔白斑、慢性迁延性肝炎、子宫颈糜烂及各部位经久不愈的破溃、瘢痕等。此外,警惕一些癌症早期信号,对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也有极大帮助。
三、防癌健康教育的程序
(一)评估教育需求
评估教育需求就是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教育对象对疾病与健康所需的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是实施社区健康教育的基础。常用的评估方法有:与教育对象交流、观察、小组讨论等。评估资料还要依据调查问卷、专题调查、资料回顾等,在评估信息需求类型时,调查问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此外,对受教育者的评估,包括对学习者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及学习准备情况的评估。学习者是否有学习的准备,是否愿意参与学习,以及学习者的教育背景、经历、生活经验、目前的身心状况等都对健康教育的效果有影响。
(二)确定健康教育项目
通过对评估资料的分析,找出教育对象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相关因素,确定健康教育的项目。在确定项目时,应遵循优先原则,即先确定那些最重要、最有效、所用人力及资金相对最少并能达到较高效益的项目。确定优先项目的标准如下。
1.重要性 该项目是社区群众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也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问题。
2.可行性 该项目便于执行,易于群众接受,有客观评价指标,能长期随访观察。
3.有效性 对通过健康教育干预,有良好效果的问题应优先考虑。
(三)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确定健康教育项目后,可制定社区健康教育计划。计划应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的安排、具体施教者以及学习的形式与方法等。制定出的计划必须具有针对性、指导性,重点要突出,并要根据影响健康的危害程度及重要性,确定优先问题,合理安排教育课程。
(四)实施健康教育计划
健康教育的实施就是将教育计划中的各项措施变为实践活动。健康教育的实施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应注意信息的反馈,及时发现问题,随时对活动进行修改与补充。在实施教育计划中,应正确选择学习的活动和教学的方法,因为每一个体对学习的愿望、兴趣、能力及方法不同,在健康教育中应多种技术与方法相互配合,以达到最好的教育目的。
(五)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评价是对照健康教育计划进行检查总结,包括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过程评价主要是对教育过程中教育与学习者双方的参与情况、活动进展及效率等进行评价,以便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修改教育计划。效果评价是在健康教育结束时,对照健康教育目标进行检查总结,近期效果评价侧重于教育对象的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与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远期效果评价则侧重于反映人群健康水平的指标,如癌症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根据不同的教育项目、教育对象、教育内容,通过召开座谈会、家庭访问、问卷调查、举办各种防癌知识小竞赛等形式进行评价。
四、健康教育形式与技巧
(一)健康教育形式
1.专题讲座 一般由专业人员就某一专题进行知识传授。该形式能较系统地将防癌健康信息进行传递,帮助学习者了解癌症预防的基本知识,为其观念、态度、行为的转变奠定理论基础。此种形式便于教育者组织,适用于较大规模人群,但对于授课者有一定的要求,如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现场控制能力等。
2.印刷资料 是将防癌健康教育内容用大众化语言进行陈述,并印刷成册的文字资料。此种形式对学习者来讲不受时间的限制随时学习,并可长期保存反复阅读,但学习效果的反馈有所局限,使用时应注意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
3.板报或宣传栏 是将较多的健康教育信息浓缩精炼成科普短文的一种教育形式。制作时应注意文字简练、通俗易懂、重点突出、图文并茂、便于记忆,此种形式具有廉价、更换方便的优点,值得大力推广。
4.演示 此种形式适用于技能方面的培训,容易使人理解并保持记忆,使用灵活,必要时可重复演示。
5.健康咨询 可针对患者或学习对象特定的健康疑问给予解答或指导,有现场咨询和电话咨询两种形式。此种教育形式比较有针对性。
6.交谈 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健康知识的传授,同时解决患者或学习者的特殊、个性问题。此教育形式要求主持交谈者应具备一定的交流技巧。
7.多媒体或音像资料 可通过生动的视觉刺激使记忆印象深刻,资料便于保管,可以反复播放学习。
8.案例学习 通过详细案例的学习,根据相关内容进行讨论达到教育的目的,示范效应较好,能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健康教育交流技巧
有效的交流是做好健康教育的保证,工作人员适当的应用语言与非语言交流技巧就能较准确地进行健康教育的评估、健康信息的传递以及教育效果的评价,使健康教育顺利地进行。语言交流技巧包括应用礼貌性语言;谈话内容应明确,重点突出;注意语速、语调,适当重复重要概念,必要时适当停顿,给对方提问与思考的机会;语言应通俗易懂,适当应用医学术语;注意倾听对方的叙述;使用开放性提问方法。非语言交流技巧是指以动作、姿态等非语言形式的传递信息的过程,包括运用动态体语;注意个人仪表形象;恰当运用类语言,即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节奏及鼻音、喉音等辅助性发音;创造适宜的交谈环境,保持适当的距离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