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一种进行性的肿瘤性疾病,其特征为骨髓浆细胞瘤和一株完整性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G,IgA,IgD或IgE)或Bence-Jones蛋白质(游离的单克隆性κ或γ轻链)过度增生。由于骨髓中有大量的异常浆细胞增殖,引起溶骨性破坏,又因血清中出现大量的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尿中出现本周氏蛋白,引起肾功能的损害,贫血、免疫功能异常。MM起病徐缓,早期可数月至数年无症状。临床症状常见贫血、骨痛、低热、出血、感染、肾功能不全,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骨髓组织浸润、M球蛋白比例异常增高,从而导致肝脾淋巴结增大、反复感染、出血、高黏滞综合征、肾衰竭等。
【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
1.环境中放射线和接触化学物质 使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增加。
2.细胞遗传学和癌基因异常 在多发性骨髓瘤病人中发生率很高。70%的病人有DNA多倍体。Bcl-l和Bcl-2基因重排(15%~20%病人),Bcl-2蛋白高表达。C-myc RNA和蛋白过度表达(80%病人)。N-ras突变(50%病人)。在视网膜母细胞瘤和恶性浆细胞中,p53抑癌基因突变和缺失。骨髓瘤细胞甚至在治疗前就可以表达耐药基因(MDR)。
3.细胞因子参与骨髓瘤的发病 IL-6是骨髓瘤病人的自分泌因子。通过骨髓瘤病人表达的IL-l和TNF-β可以促进骨髓瘤细胞耐药,并引起骨髓瘤软骨性病变。
4.恶性骨髓瘤细胞的完整表达需要与骨髓基质细胞接触在骨髓瘤患者培养的树突状细胞中,发现了与卡波西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这提示两者存在一定的联系。该病毒编码的白介素-6(IL-6)的同系物,人类IL-6可促进骨髓瘤生长,同时刺激骨的重吸收,此种特殊的细胞来源尚不明了。通过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序列和细胞表面标志分析提示为后生发中心细胞恶性变而来。
【早期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起病徐缓,可有数月至十多年无症状期,早期易被误诊。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繁多,主要有贫血、骨痛、肾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经症状、高钙血症、淀粉样变等。
1.MM瘤细胞浸润表现
(1)骨痛、骨骼变形和病理骨折:骨髓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活性因子而激活破骨细胞,使骨质溶解、破坏,骨骼疼痛是最常见早期出现的症状,占70%,多为腰骶、胸骨、肋骨疼痛。由于瘤细胞对骨质破坏,引起病理性骨折,可多处骨折同时存在。
(2)贫血和出血:贫血较常见,为首发症状,早期贫血轻,后期贫血严重。血小板减少,出血症状多见、皮肤黏膜出血较多见,严重可见内脏及颅内出血。
(3)肝、脾、淋巴结和肾脏浸润:肝、脾轻度、中度增大,颈部淋巴结增大,骨髓瘤肾。
(4)其他症状:部分病人在早期或后期可出现肢体瘫痪、嗜睡、昏迷、复视、失明、视力减退。
2.骨髓瘤细胞分泌大量M蛋白引起的症状
(1)继发感染:感染多见于细菌,亦可见真菌、病毒,最常见为细菌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病毒性带状疱疹也可见。
(2)肾功能损害:50%~70%病人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出现慢性肾衰竭、高磷酸血症、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形成尿酸结石。
(3)高黏滞综合征:为2%~5%发生率,头晕、眼花、视力障碍,并可突发晕厥、意识障碍。多见于IgM型MM。
(4)淀粉样变:发生率为5%~10%,常发生于舌、皮肤、心脏、胃肠道等部位。
3.体征 Ⅱ、Ⅲ期病人见贫血貌,睑结膜苍白,有或无淋巴结增大,心率增快,肝脾轻、中度增大,胸骨、肋骨、腰椎骨等部位压痛,或骨局部触及骨肿块,或有病理性骨折,伴出血可见皮肤瘀点瘀斑,伴肺部感染时,常有湿啰音。
4.常见并发症 主要有肺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肾衰竭、病理性骨折。
【早期诊断】
出现典型症状体征,首先要对病人进行实验室和其他各项检查,主要包括血象、骨髓、血液生化及尿液检查和X线检查4个方面。
1.血象 贫血可为首见症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分类常显示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减少。晚期可全血减少。骨髓瘤细胞大量出现。红细胞沉降率常明显增快,常达80~100mm/h或更高。
2.骨髓象 一般呈增生性骨髓象(图13-1),主要是浆细胞异常增生伴质的改变。浆细胞至少占有核细胞的15%以上。浆细胞形态大小不一,成堆出现,IgA型骨髓瘤细胞胞质可呈火焰状。瘤细胞形态近似成熟浆细胞者病情进展缓慢,瘤细胞形态呈分化不良者病呈进展较快。
图13-1 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象
3.血液生化及尿液检查 血清总蛋白增高、清蛋白降低或正常、球蛋白增高。A/G比值倒置。尿中出现本周氏蛋白,是自肾脏排出的免疫球蛋白轻链。蛋白电泳,75%的患者血清或尿液在电泳时可见一密集的单峰突起的M蛋白带。免疫电泳,可确定M蛋白的性质并对骨髓瘤进行分型。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骨髓瘤患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高钙血症,晚期肾功能减退血磷也可增高。肾功能,肾功能常受损,BUN、Cr等异常。
4.X线检查 在本病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本病的X线表现有下述4种:①弥散性骨质疏松;②溶骨性病变;③病理性骨折;④骨质硬化。
5.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依据 ①骨髓中浆细胞>15%,且有形态异常;②血清中有大量的M蛋白(IgG>35g/L,IgA>20g/L,IgM>15g/L,IgD>2g/L,IgE>2g/L)或尿中本-周蛋白>Ig24h;③溶骨性病变或广泛的骨质疏松。
6.多发性骨髓瘤分型
(1)一般分型,可分为5型:①孤立型;②多发型;③弥漫型;④髓外型;⑤白血病型。
(2)根据免疫球蛋白分型:①IgG型,多见,占50%~60%,易感染,高钙血症和淀粉样变较少见;②IgA型,占25%,高钙血症明显,合并淀粉样变,出现凝血异常及出血倾向机会较多,预后较差;③IgD型,很少见,仅占1.5%,瘤细胞分化较差,易并发浆细胞性白血病,几乎100%合并肾功能损害,生存期短;④IgM型,少见,易发生高黏滞血症或雷诺氏现象;⑤轻链型,占20%,80%~100%有本周氏蛋白尿,易合并肾衰竭和淀粉样变性,预后很差;⑥IgE型,很罕见;⑦非分泌型,占1%以下,血与尿中无异常免疫球蛋白,骨髓中浆细胞增高,有溶骨改变或弥散性骨质疏松。
【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下列病症鉴别:
1.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 可由慢性炎症、伤寒、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转移癌等引起。浆细胞一般不超过15%且无异常,反应性浆细胞的免疫标记CD38+、CD56+不同,IgH基因克隆性重排阴性且不伴有M蛋白。
2.巨球蛋白血症 本病系骨髓中淋巴样浆细胞大量克隆性增生所致,M蛋白为IgM,无骨质破坏,与IgM型多发性骨髓瘤不同。
3.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 除有M蛋白外并无临床表现,既无骨骼病变,骨髓中浆细胞增多也不明显。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一般<10g/L,且历经数年而无变化,血清β2微球蛋白正常。个别在多年后转化为骨髓瘤或巨球蛋白血症。
4.反应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症 偶见于慢性肝炎、自身免疫病、淋巴瘤、白血病等;蛋白尿也偶见于淋巴瘤、白血病和癌肿患者。这些疾病均无克隆性骨髓瘤细胞增生。
5.骨转移瘤 骨转移瘤有骨痛和骨质破坏,但后者往往伴有成骨过程,骨缺损周围有骨密度增加,且常伴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与骨髓瘤的凿孔样溶骨性改变不同。骨髓涂片检查如发现成堆的癌细胞或发现原发病灶,将有助于鉴别。多发性骨髓瘤的骨病变还须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肾小管性酸中毒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相鉴别。
【预防】
本病的发生与环境、饮食等因素有关,故预防本病发生,增强病人的体质,积极治疗慢性疾患,避免射线及化学毒物的接触,对于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应避免与致癌因素接触,若有接触史或病状可疑者,应定期体检,争取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者宜参加适当的经常性活动,以减少脱钙。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感染,尤其要注意口腔黏膜和皮肤的清洁,防止感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