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和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

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和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为BM增殖性疾病,嗜酸粒前体细胞自主性克隆性增殖使PB和BM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嗜酸粒细胞浸润释放细胞因子引起脏器损伤。如不能证实其克隆性,原始细胞又不增多,又无其他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病因,则为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血嗜酸粒细胞数在早晨最低,夜间最高,反映了血循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昼夜节律变化。最突出的是嗜酸粒细胞增高。BM有核细胞增生,以嗜酸粒细胞为主占有核细胞中25%~75%。

三、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和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

嗜酸粒细胞>0.45×109/L为嗜酸粒细胞增多。临床上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

轻度:嗜酸性粒细胞<0.15(15%),直接计数在1.5×109/ L以下;

中度:嗜酸性粒细胞0.15~0.49(15%~49%),直接计数在(1.5~5.0)×109/L;

重度:嗜酸性粒细胞0.50~0.90(50%~90%),直接计数在5.0×109/L以上。

2008年,WHO对原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Eo≥1.5× 109/L)分类:髓系肿瘤伴Eo包括PDGFRA髓系肿瘤-Eo,PDGFRB髓系肿瘤-Eo和FGFR1肿瘤-Eo(8p11骨髓增殖病);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不能归入其他类型(CEL-NOC);无异常染色体,PB原始细胞<2%或BM原始细胞<5%为高嗜酸细胞综合征(HES)。实际上有上述基因异常或其他细胞遗传学异常已提示为克隆性为CEL,可称为PDEFRA-CEL、PDGFRB-CEL等。从治疗上即使无上述基因异常的CEL对伊马替尼也有效。笔者意见还是分CEL/HES比较简便实用,有克隆性或PB原始细胞>2%或BM原始细胞>5%为CEL,无者为HES。至于8p11骨髓增殖病在CES鉴别诊断中加以描述。

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eosinophilic leukemia,CEL)为BM增殖性疾病,嗜酸粒前体细胞自主性克隆性增殖使PB和BM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嗜酸粒细胞浸润释放细胞因子引起脏器损伤。如不能证实其克隆性,原始细胞又不增多,又无其他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病因,则为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两者均为多系统疾病。

正常嗜酸粒细胞生成后离开BM,在血循中短暂停留即进入血管外环境,主要见于黏膜下,皮肤松弛结缔组织,胃肠道、生殖道和肺。血嗜酸粒细胞数在早晨最低,夜间最高,反映了血循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昼夜节律变化。嗜酸粒细胞受刺激后脱颗粒释放已合成和新产生的细胞因子和蛋白,前者有主要碱性蛋白(MBP)、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嗜酸粒细胞源性神经毒素(EDN)、过氧化物酶、Charcot-Leyden结晶蛋白、P物质和血管抑制蛋白(VIP)等,后者有氧化产物、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白三烯C4、TGFα、TGFβ1、IL-1α、IL-3、IL-5、IL-6、IL-8、GMCSF、MIP-1α、TNFα等引起炎症反应和脏器损伤。IL-3、IL-5、GM-CSF为嗜酸粒细胞生长因子,抑制其凋亡延长生存。正常PB中嗜酸粒细胞数(0.035~0.35)×109/L,正常BM与PB嗜酸粒细胞比值可达(3~5)∶1,在PB中半衰期可达18h。

CEL与HES临床表现极为相似,鉴别困难,故一并讨论,发病均以男性为多。

(一)临床表现

CEL与HES为多系统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一般症状有发热、疲乏、咳嗽、血管性水肿、肌肉痛、瘙痒、腹泻等。10%可无症状,偶尔发现嗜酸粒细胞增高。

1.心血管表现 50%~60%患者有心脏受累,常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最初为心内膜炎,内膜损伤处有附壁血栓形成,最终心内膜纤维化,发生限制性心肌病及二/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有气喘、胸痛、心力衰竭、二/三尖瓣关闭不全杂音,心脏可扩大。80%患者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肥厚、二尖瓣增厚,附壁血栓。心电图示T波倒置。心脏损伤与嗜酸粒细胞分泌的物质有关:EDN可介导成纤维细胞增生;ECP使成纤维细胞合成蛋白多聚糖;MBP可增强成纤维细胞对IL-1或TGFβ反应产生炎症性细胞因子IL-6和IL-11氧化产物H2O2等损伤心内膜和心肌等。也可表现为缩窄性心包炎或雷诺现象。

女性患者有血管性水肿,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和IgE及免疫复合物增加者常无心脏受累。

2.肺部发现 50%可有,主要表现为慢性持续性干咳,有的有支气管痉挛,但常无哮喘。胸膜渗出,14%~28%可有肺部浸润,少数可肺纤维化,尤有心内膜心肌纤维化者更易发生。有的肺部炎症与心脏损伤有关,如肺栓塞。

3.神经系统表现 约50%有此。左心室内血栓脱落引起脑栓塞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常多发和复发,甚至患者在充分抗凝治疗下发生。CNS功能失调及周围神经病表现为对称或不对称感觉性多神经病,或感觉和运动性缺陷。主要由EDN和ECP鞘注所致兔神经毒和麻痹综合征,称为Gordon现象,提示这些嗜酸粒细胞因子与神经系统损伤有关。

此外,还可表现为癫、痴呆和嗜酸性脑膜炎,形成局部肿物压迫神经等。

4.皮肤表现 >50%有皮损。表现为血管性水肿、荨麻疹、红斑、瘙痒性丘疹或皮下小结、亦可黏膜溃疡,有的患者表现为周期性嗜酸粒细胞增多和反复发作性血管水肿、荨麻疹、发热、体重增加。黏膜溃疡见于多部位有口腔、鼻、咽、食管、胃、肛门或阴茎部,对局部或系统皮质激素治疗无反应,但对IFNα反应良好。皮损可能与嗜酸粒细胞产生的因子有关:ECP可使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血管活性胺;也可产生白三烯C4、PAF介导血管渗透性增加、IL-5等均可使血管性水肿和荨麻疹发生。

皮损活检显示血管周围嗜酸粒细胞浸润,其他可有混合性细胞浸润,绝无血管炎征象。

5.其他 23%有胃肠道表现,可有腹泻、胃炎、结肠炎、胰腺炎、胆管炎、甚可有腹水、Budd-Chiari综合征。43%可脾大,30%肝脾大。关节表现可有关节痛、关节渗出、多关节炎、指(趾)坏死。眼部可因微血栓引起视力障碍。淋巴结亦可肿大。有的有骨骼破坏。浅表静脉血栓形成虽少见,但可作为首发表现。

(二)血液学表现

最突出的是嗜酸粒细胞增高。白细胞增高或正常,常30× 109/L左右,亦可≥90×109/L,其中30%~70%为嗜酸粒细胞,主要为成熟嗜酸粒细胞,有少数嗜酸中幼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形态常异常如胞质颗粒减少、空泡、嗜碱性颗粒,核分叶过多或过少。少数还可有单核细胞增多,轻度嗜酸粒细胞增多,如原粒细胞>2%应即考虑为CEL,而不是HES。血小板减少者约31%,增多者约16%。贫血者约50%,血循中可见有核红细胞。NAP积分增高,亦可减少。

BM有核细胞增生,以嗜酸粒细胞为主占有核细胞中25%~75%。原粒细胞不增多,常可见Charcot-Leyden结晶。红系与巨核系常正常。如原粒细胞增加(5%~19%)或包括嗜碱粒细胞在内有病态这些现象支持为肿瘤性,但不一定是CEL,除非证实嗜酸粒细胞为主要成分且为克隆性生成的有部分。有时BM有纤维化。

嗜酸粒细胞表达抗氰化物MPO活性,萘酚氯乙酸酯酶阴性,若阳性提示为肿瘤性。

(三)细胞遗传学改变

HES和CEL无特异性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异常,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阴性,出现髓系疾病常见的重现染色体异常,如+8、i(17q)提示克隆性疾病应考虑CEL。t(8;13)(p11;q12)、t(8;9)(p11;q34)和t(6;8)(q27;q11)等易位累及8p11所谓8p11综合征可见于CEL。其致白血病作用与8p11上的FGFR1有关。8p11综合征是由多能淋巴系/髓系干细胞突变而来,包括多种血液恶性病,如CEL、AML、前体T-ALL/淋巴瘤及前体B-ALL。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HES与CEL诊断条件相似,不同在于CEL为克隆性。

(1)早在1975年,Chusid等提出HES诊断标准为:①持久性嗜酸粒细胞增多>1.5×109/L>6个月;②排除其他引起嗜酸粒细胞增高的病因,如寄生虫感染、过敏等;③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的症状与体征。

(2)1997年Brito-Babapulle提出HES和CEL诊断条件,HES为:①嗜酸粒细胞>1.5×109/L至少6个月;②除外引起嗜酸粒细胞反应性增高原因,除外其他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和克隆性嗜酸粒细胞病;③有嗜酸粒细胞相关的脏器受损。CEL为:①血中成熟嗜酸粒细胞增多;②有克隆性③无病态造血现象;④无Ph染色体和BCR-ABL无m-BCR重排;⑤无克隆性淋巴增殖性疾病。

并提出诊断HES有利因素:①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尤以IgE;②TNF、IL-5和或IFNα、β、γ增高;③皮质激素治疗有良效。

(3)2008年,WHO关于CEL和HES诊断条件有:①嗜酸粒细胞增多≥1.5×109/L持续≥6个月;②无Ph染色体或BCR-ABL1融合基因或其他MPN(PV、ET、PMF)或MDS/MPN(CMML或aCML);③无t(5;12)(q31-35;p13)或其他PDGFRB重排;④无FIP1L1-PDGFRA融合基因或其他PDGFRA重排;⑤无FGFR1重排;⑥PB和BM原始细胞<20%,无inv(16)(p13.1;q22)或t(16;16)(p13.1;q22)或其他诊断AML特征;⑦有克隆性细胞遗传学或分子学异常,或原始细胞在PB>20%或BM>5%,确诊为CEL,如Eo增多无克隆性或原始细胞不增高可能为反应性Eo增多,特发性高Eo(HES)。按Brito-Babapulle支持嗜酸粒细胞增多为克隆性疾病的因素有:①主要因素有细胞遗传学异常、嗜酸粒细胞FISH、杂合子女性G6PD异质酶、培养嗜酸粒细胞集落有异常细胞遗传学、BMⅢ级纤维化、三系血细胞有病态造血现象、幼稚细胞异常定位(ALIP)、K-ras癌基因突变、嗜酸粒细胞核苷酸含量异常以及克隆性T细胞增生或TCR重排;②次要因素有维生素B12结合增高、肝脾大、IL和Ig正常、NAP积分低、嗜酸粒细胞形态明显异常、贫血或血小板减少,对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差。

凡不明原因嗜酸粒细胞增多伴有脏器损伤应高度考虑CEL或HES。

2.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主要是排除一切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病因。疾病众多,不下百余种,比较重要的有下列疾病需鉴别:

(1)Churg-Strauss综合征(CSS):CSS为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或称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临床特点有:①女性多;②发热、哮喘、关节痛、关节炎、皮损(紫癜、红斑、丘疹、脓疱);③肺、肾、心、眼、神经系统损害相应的临床表现;④PB嗜酸粒细胞增多>10%,可>1.5×109/L;⑤一过性或游走性肺部浸润性病变;⑥多有副鼻窦病变,过敏性鼻炎、鼻息肉;⑦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胞质型和周边型可阳性;⑧活检有肉芽肿性血管炎伴不同程度嗜酸粒细胞浸润。这些特点足以和CEL及HES区别。

(2)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Eo):CEL或HES有时有单核细胞增多,应与CMML-Eo鉴别。后者为具有骨髓增生异常即病态造血现象的骨髓增殖性疾病,WHO收纳在MDS/MPD类型中,特点有:①PB持久性单核细胞增多>1×109/L(至少>3个月);②PB及BM原始细胞(原粒、原单+幼单细胞)<0.20(20%);③≥1系髓系细胞有病态造血现象;④PB嗜酸粒细胞>1.5×109/L;⑤细胞遗传学异常者有+8、-7、7q、12p异常如t(5;12)(q31;p12)易位,形成TEL-PDGFRβ融合基因。

(3)有皮损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CEL和HES常有皮损,如血管性水肿、荨麻疹、红斑丘疹等,需与鉴别。这些皮损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有:Kimura病(血管淋巴样增生、嗜酸粒细胞增多)、Well综合征(嗜酸性蜂窝织炎)、嗜酸性筋膜炎、嗜酸性肌痛综合征等,一般无系统性脏器受累,如心脏损伤,此外,组织学病理可资鉴别。

(4)与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急性白血病相别:有的AML和ALL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但多符合诊断AML和ALL的条件,即原始细胞≥20%(WHO标准)。

(5)8p11骨髓增殖性综合征作为CEL的特殊类型,有全身淋巴结肿大,髓系增生,明显嗜酸粒细胞增多,病程侵袭,慢性期短,常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累及8p11易位:有t(8;13)(p11;q12)常转化为髓系和T原淋细胞淋巴瘤,BM为AML,淋巴结为T原淋细胞淋巴瘤。t(8;9)(p11;q33)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1(8p11上)和中心体蛋白1CEP1(9q33上)融合可向B淋、单核、粒单系分化急变。t(7;8)(q34;p11)亦可淋变和粒单变。无TCR和IgH重排。提示8p11涉及髓系和淋系的增殖异常。值得进一步探讨。2008年WHO将其列入髓系和淋巴系肿瘤伴Eo分类中。

(五)治疗

应视病情而行个体化治疗,如无脏器受损症状及实验室结果异常可暂缓治疗,密切观察。对白细胞数≥90×109/L预后差,虽无明显心脏受累亦应治疗以免有危及生命的心脏损伤。有脏器损害者必须治疗。

1.皮质激素 为首选一线治疗,泼尼松1mg/(kg·d)(60mg/d),2周后如嗜酸粒细胞快速减少,血管性水肿和荨麻疹发作减少或停止,IgE降低等提示有效,可改为1mg/kg,隔日1次,3个月,70%患者有效。有脾大、心功能减低、神经系统受损者应增大激素量或静脉输注甲基泼尼龙(500mg/d,5d)或地塞米松(20~40mg/d,4d),然后用口服泼尼松。30%患者激素治疗反应差,可能与患者嗜酸粒细胞上皮质素受体减少或缺如有关。对黏膜溃疡疗效不佳。

2.HU 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及有脏器损害者。HU 1~2g/d,7~14d后嗜酸粒细胞可减少。白细胞控制在<10×109/L正常范围,嗜酸粒细胞控制在<1×109/L,维持治疗。HU抑制BM,所以可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应监测血象,以调节剂量。

3.长春新碱(VCR) 起效快,可在1~3d内下降嗜酸粒细胞,尤适用于嗜酸粒细胞特别高者(≥50×109/L)。剂量1~2mg,每1~2周1次。BM毒性较轻,血小板常不受影响,但神经毒性常限制其应用。长春地辛神经毒性较VCR为轻。与谷氨酸(3g/d)合用可减轻VCR的末梢神经病。

4.其他化疗药物 依托泊苷(VP16)100~200mg/d,7~10d或300mg,2d。苯丁酸氮芥4~10mg/(m2·d),4d,每月1个疗程,对激素、HU治疗无效者可取得长期缓解。

5.格列卫(STI 571) Nolasco等报道1例HES并MF,先用激素与支气管扩张药物无效,加羟基脲1.5g/d,亦无效,后又加IFNα3MU,一周3次,三药联合治疗仍无效,遂用STI 571 100mg/d,1周后嗜酸粒细胞很快下降,第2周已降至0.3× 109/L,第4周改为100mg,1周2次,嗜酸粒细胞为0.1×109/L,BM中纤维化也显著减轻,患者无症状。Kook等以STI 571 3.5mg/(kg·d),1周后改为7mg/(kg·d),3周治疗1例14个月女孩CEL,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明显下降,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正常。由于嗜酸粒细胞表达c-kit受体,故可用STI 571治疗。Cortes等治疗6例难治HES,STI 571 100mg/d,若1个月无效增至400mg/d,3例3周后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降至正常,又1周后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正常,另3例STI 571 400mg/d连用28天仍无效。Gotlib等以STI 571 100~400mg/d治疗5例HES,1例CEL全取得血液学CR。CEL 1例仅用100mg/d治疗3个月而CR,而且伴发的骨髓纤维化也消退,+8亦转阴,5个月后复发,重现+8和骨髓纤维化。值得注意的是此6例均无BCR-ABL、亦无c-kit、PDGFRβ突变。Pardanani等治疗7例HES和CEL,均无t(9;22)、t(5;12)亦无c-kit突变。5例有效,1例于用药6天发生心源性休克,停STI 571用地塞米松治疗而恢复。

以上细胞毒药物可单用或合用,笔者曾联合泼尼松(45mg/ d)、HU(1g/d)和VCR(2mg/周)治疗3例HES取得良好效果。

6.免疫调节药 对激素和HU治疗无效者可用IFNα-2b,1.5MU~8MU/d,对顽固性黏膜溃疡的疗效尤佳,愈合后不复发。环孢素A(CsA)干扰免疫能T细胞功能,抑制嗜酸粒细胞生成因子IL-5,剂量为4mg/(kg·d),可单用亦可与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或IFNα同用。

7.细胞单采 适用于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数特高者,并可一过性去除或减少血循中嗜酸粒细胞生成因子IL-5。反跳快,甚可在1d内上升至单采前水平。曾有报道于2周内5次血浆交换及白细胞单采,嗜酸粒细胞明显减少,但再次进行无效,原因不清。

8.抗凝治疗 CEL和常有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并发症,故抗凝治疗可以应用,如肝素(普通和低分子)、华法林及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噻氯匹定等)。

9.手术治疗 有脾功能亢进所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或脾梗死可做脾脏切除,但对HES本身无益。对有明显心瓣膜受损,心内血栓形成可做二尖瓣或三尖瓣修补或置换,血栓切除术等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10.骨髓移植 异基因骨髓移植可用于病程侵袭、标准治疗(含IFNα)无效、年轻患者可考虑。有报道2例完全缓解,1例移植成功发生GVHD,需用CsA,1例用移植后40个月复发,至少存活44个月,也有移植后3个月内死于弥散性CMV感染。

结合文献及经验治疗CEL和HES应有IFNα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有难治黏膜溃疡者更宜用IFNα为一线药物。

(六)疗效标准

1.完全缓解(CR)临床上脏器损伤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

(1)PB白细胞数正常,嗜酸粒细胞计数正常,无幼稚细胞,血红蛋白≥100g/L,血小板≥100×109/L。

(2)BM原始细胞<0.05(5%),嗜酸粒细胞和其他血细胞在正常范围。

2.部分缓解(PR)临床上仍有脏器损伤依据,较治疗前好转。

(1)PB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数较治疗前下降≥0.50(50%),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有所上升。

(2)BM原始细胞>0.05(5%),比治疗前下降≥0.50(50%),嗜酸粒细胞比治疗前下降≥0.50(50%)。

3.未缓解(NR)未达到PR标准或治疗前后无改变或加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