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发性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亦称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为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累及巨核系,表现为BM巨核细胞增生,PB血小板持久增多,临床上出血和(或)血栓栓塞发作,并有脾大。Chow等发现女性ET患者在妊娠期血小板数可明显下降,原因不明,但易发生自发性流产。血小板聚集功能94%患者减低。而且血栓形成者APA阳性,其APA常≥1种。40%~80%BM铁染色阳性,25%血尿酸增高,23%有假性高钾血症和血磷增高。

血小板增多指周围血小板数>400×109/L。引起血小板增多的病因很多,分两大类:原发性(特发性)和继发性(反应性)。感染(急、慢性炎症、结核病、骨髓炎)、非感染性炎症疾病(炎症性肠病、结节病、风湿病)、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出血、溶血、缺铁性贫血、癌肿、淋巴瘤、创伤、脾切除后和脾功能减退、外科手术、Cushing综合征、肾脏病(多囊肾、肾病综合征)等均可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增多。

特发性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亦称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为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累及巨核系,表现为BM巨核细胞增生,PB血小板持久增多,临床上出血和(或)血栓栓塞发作,并有脾大。发病多为中年以上,无明显性别差异。

(一)临床表现及血液学特点

1/2~2/3可无症状,偶然机会发现血小板增多。有症状者多以小或大血管血栓栓塞发作或出血而就诊。20%~30%还可有低热、体重减轻、出汗和瘙痒。

神经症状常见:头痛、肢体感觉异常。短暂脑缺血性发作突然,持续片刻伴搏动性头痛。也可眩晕、晕厥、抽搐、偏头痛样发作、言语困难等由于血小板血栓在微循环末梢小动脉内引起缺血之故,可进展至脑梗死。

51%患者有较大血管的血栓形成的症状,尤以腿部动脉、冠状动脉、肾动脉、颈动脉、肠系膜动脉、锁骨下动脉。7%可有静脉血栓形成如脾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和盆腔静脉等。肾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肾病综合征,肝静脉血栓形成引起Budd-Chiari综合征时亦可见。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损害类似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作为周围动脉栓塞的来源。甚至急性肾衰竭、肺动脉高压等少见表现也可见于ET。累及指(趾)微血管可致所谓红斑性肢痛,受累肢体及指(趾)暗红、肿胀、发热、烧灼性疼痛,遇热加重,受凉减轻,重者肢体发绀,甚至坏疽,阿司匹林可使疼痛缓解。受累肢体动脉搏动正常。大多数红斑性肢痛不对称。

出血为另一重要表现,以胃肠道出血多见,类似溃疡病出血。皮肤、眼、泌尿道、牙龈、关节和脑。出血一般轻,很少危及生命。

>60岁ET患者以血栓形成多见,而<45岁者可有出血和血栓形成甚可发生获得性vW综合征而有严重出血,所谓获得性vW综合征有以下特点:①血小板常>1 000×109/L;②出血时间(BT)延长;③Ⅷ因子凝血活性(Ⅷ:C)正常;④vWF抗原性(vWF:Ag)正常,vWF瑞斯脱霉素辅因子(vWF:RcoF)活性减低,大vWF多聚体缺乏或减低,而类似Ⅱ型vWD。

Chow等发现女性ET患者在妊娠期血小板数可明显下降,原因不明,但易发生自发性流产。Greisshammer等分析56例ET女性106次妊娠,43%有自发性流产,20%血小板数减少于产后回复至原来高的水平。胎盘血栓形成导致胎盘梗死,引起宫内胎儿发育迟缓甚可死亡。有过流产史,再次妊娠更易流产。分娩时大量出血少见。

40%~50%有脾大,15%~20%有肝大。PB出现豪-乔小体和靶形红细胞提示发生脾脏自梗死,可致脾萎缩和脾功能减退。最突出的实验室发现为PB血小板持久增高,大小不一,可微小至巨大,可有伪足或无颗粒,血小板数常>600×109/L(450~>1 000×109/L)最高可>3 000×109/L。白细胞数和分类一般正常,但可增高<30×109/L,25%可有幼稚粒细胞(中幼粒或晚幼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约1/3患者可有轻度嗜酸粒细胞增多(>0.4×109/L)和嗜碱粒细胞增多(>0.1×109/L),一般无贫血,如出血可致贫血。60%血红蛋白可>160g/L,约24%可<120g/L,红细胞形态无异,有缺铁可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无泪滴状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功能94%患者减低。

Bidot等检测27例ET的抗磷脂抗体(APA),8例(30%)阳性。其中5例已有血栓事件发生者4例(80%)APA阳性;22例无血栓形成者4例(20%)阳性。而且血栓形成者APA阳性,其APA常≥1种。最常见依次为:凝血因子Ⅶa(FⅦa)和B2糖蛋白1(B2GP1)(15%)、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11%)、心磷脂(CL,7%)、磷脂酰丝胺酸(PS,4%)。并发现血小板数与血栓形成和APA阳性间无相关,而血栓形成与APA相关,与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比较,ET有血栓形成者最常见APA靶抗原为FⅦa和PE,而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为B2GP1和CL最常见。Bidot等还建议对所有ET都应查APA,阳性者为高危需抗凝治疗。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亦可减低,最明显为巨核细胞增生形大常群集,胞质多而成熟,核多分叶。血小板呈团簇极多见。粒系核红系数亦增加,无病态造血现象。25%网硬蛋白可轻度增加,如有明显网硬蛋白纤维增加或有胶原纤维化则不利于诊断ET。40%~80%BM铁染色阳性,25%血尿酸增高,23%有假性高钾血症和血磷增高。25%血清维生素B12增加。NAP积分多正常或增高,少数可减低。

细胞遗传学检查多数核型正常,5%~10%可有DNA非整倍体、1q、20q、21q或1q,亦可以有常见于MDS和AML的染色体异常如del(13q22)、+8、+9,无5q、t(3;3)(q21;q26.2)和inv(13)(q21;q26.2)等常见于AML和MDS的伴血小板增多的异常核型。无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近年来,有报道血小板增多符合ET的诊断标准,但Ph和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见下文)。3%~10%ET可转化为MDS或AML,可能与治疗相关,转化类型有粒系、粒单、巨核、混合,甚至淋系。6%可发展成MF。

23%~57%ET有JAK2V617F,1%~5%有MPLW515L/K突变。JAK2V617FET年较长,Hb和WBC数较高,发生血栓危险性大,易向 PV 转化,对羟基脲治疗反应较好。MPLW515L/K者与之相似。

有的ET或其他原因引起血小板明显增高者可引起假性高钾血症,此时血清钾明显升高,但患者无高血钾的临床表现如疲乏无力、肌肉酸痛、心动过缓,心律失常,心电图T波高尖,Q-T间期缩短等,血浆钾水平正常。此种假性高钾血症亦可见于红细胞或白细胞明显增高者,血小板增高者似更容易出现。无需处理。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ET为排除一切引起血小板增多的诸多原因后才能考虑。血细胞计数仪虽快速,但能将和血小板大小相似的红细胞或白细胞碎片误为血小板,而使血小板计数假性增加。因此,观察血片很重要。

1.关于确诊ET有以下诊断标准可参考

(1)国内建议ET诊断标准。临床表现:有出血、脾大、血栓形成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①血小板计数>1 000× 109/L;②血片中血小板成堆,有巨大血小板;③BM增生活跃或以上,或巨核细胞增多,体大,胞质丰富;④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⑤血小板肾上腺素和胶原的反应可减低。

凡临床符合,血小板>1 000×109/L,可除外其他BM增生性疾病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者,即可诊断为ET。

(2)PVSG对ET的诊断标准:①血小板计数>600×109/L;②红细胞压积<0.4,或红细胞容量正常(男<36ml/kg,女<32ml/kg);③BM铁染色阳性,或血清铁蛋白或红细胞MCV正常;④无Ph染色体或BCR-ABL基因重排;⑤BM胶原纤维化:A,无;B,占活检标本面积<1/3,并无明显脾肿大及PB出现幼粒幼红细胞;⑥无MDS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证据;⑦无引起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原因。

(3)Hoffman等诊断ET标准:

①血小板计数2次(间隔1个月)>600×109/L;

②无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原因;

③红细胞容量正常,测得红细胞容量超过正常预测值<25%;

④无明显BM纤维化(占BM活检标本切片面积<1/3);

⑤无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PCR法),无MDS的克隆性细胞遗传学异常;

⑥体检、超声或扫描检查有脾脏肿大;

⑦BM活检细胞增生,巨核细胞增生有多叶核大巨核细胞聚集;

⑧无缺铁,BM可染铁阳性和(或)血清铁蛋白正常;

⑨女性以X染色体基因限制性碎片长度多态性分析显示有克隆性造血;

⑩有BM异常造血祖细胞内源性红系和(或)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对IL-3敏感性增加;血浆C反应蛋白和IL-6水平不增高。

凡有上述①~⑤和⑥~⑩项中≥3项应诊为ET。

(4)WHO诊断ET标准

确定标准:①持久血小板计数≥600×109/L;②BM活检标本显示以巨核系增生为主,大成熟巨核细胞增多。

排除标准:①无PV证据,红细胞容量正常或Hb男性<185g/L,女性<165g/L;BM有可染铁、血清铁蛋白正常或MCV正常;如无前项,试验铁剂治疗不能使红细胞容量或Hb增至PV标准;②无CML证据,无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③无CIMF证据,无胶原纤维化,网硬蛋白纤维化无或轻微;④无MDS依据,无5q、t(3;3)(q21;q26)、inv(3)(q21;q26);无明显粒细胞病态造血现象,即使有小巨核细胞也很少;⑤无反应性血小板增多依据,无炎症或感染,肿瘤和脾切除。

可见国外ET诊断标准血小板数均在≥600×109/L,如与国际标准接轨,国内血小板数也应由>1 000×109/L,调整为≥600×109/L。

(5)2007年WHO诊断ET的修订标准

①血小板持久增高≥450×109/L;

②BM活检巨核系增生,大而成熟的巨核细胞增多,粒系无左移红系不增生;

③不符合WHO诊断PV、IMF、CML、MDS和其他髓系病;

④JAK2V617F或其他克隆性标志,如无克隆性标志应无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病因(缺铁、脾切除、手术、感染、炎症、结缔组织病、转移癌、肿瘤、淋巴增殖病)。

4条具备确诊ET。如有20q、5q、1q和7p不平衡易位除非有明显MDS特点,不能排除ET。具备前三项,即便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原因,不能完全排除ET。血小板数<450× 109/L,>300×109/L,JAK2V617F又阳性,可能为早期ET应密切随访。女性淋巴增殖性病CD5者,血小板可持久增高>1 000×109/L,BM中又有ET样巨核细胞,但JAK2V617F阴性,不能断然诊为ET,可能淋巴瘤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使巨核细胞巨大、多分叶、核分支似雄鹿角的ET样。瘤可然治疗效果优于羟基脲。笔者认为JAK2V617F,血小板数≥450×109/L,如JAK2V617F,血小板数界定在≥600×109/L有助于诊断ET。

(6)ET后MF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①符合WHO诊断ET标准;

     ②MF 2~3级(0~3级法)或3~4级(1~4级法)。

次要标准:≥2项

     ①贫血或较原来水平降低≥20g/L;

     ②幼红幼粒血象;

     ③脾肿大>5cm或新出现;

     ④LDH升高;

     ⑤下列表现之>1项(6个月来体重减少>10%,盗汗,发热>30.5℃)。

2.鉴别诊断 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伴血小板增多的鉴别,可参阅本章中有关节。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鉴别,因其有基础疾病如炎症、感染、肿瘤、切脾史等鉴别当不难。

Tefferi等将ET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RT)的鉴别列表于下(笔者稍加改良)(表2-3)。

按一组280例慢性血小板增多症分析,82%为RT,而ET仅11例,如ET与RT鉴别确实困难,可作WT1阳性为ET。C反应蛋白为急性期反应蛋白,由IL-6介导肝细胞合成,81% RT,C反应蛋白和IL-6均增高,如两者均低,强烈提示为骨髓增殖性疾病所致的血小板增高。

表2-3 ET与RT临床与实验室特征的鉴别

获得性铁粒细胞贫血可伴血小板增多,但BM中环状铁粒细胞≥15%(有核红细胞),还有明显红系病态造血现象。此外,5q综合征亦可有血小板增多,除病态造血外还有5q异常。详情请参阅第3章骨髓增生异常和(或)骨髓增殖性疾病和第1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三)Ph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血小板增多症

众所周知,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CGL)的特征标志性改变。但5%~2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2%急性髓系白血病,亦可表达Ph染色体,不是CML急变。自1963年以来,已有报道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如PV、CIMF和ET有的有Ph和或BCR-ABL融合基因。

Ph或BCR-ABL血小板增多症临床表现与经典ET一样,可无症状,偶因查体发现,可反复头晕、头痛、红斑性肢痛,皮肤、黏膜出血、短暂脑缺血及血栓栓塞等症状,但有以下特点:①以女性为多,Morris等6例中5例为女性;Stool等观察6例,全为女性;Blickstein等12例中8例为女性;我们观察到7例,6例为女性;②多无脾大,12例Ph血小板增多症仅2例轻度肿大,12例BCR-ABL血小板增多症也只有2例脾肿大,我组见到的7例,3例脾肿大(左肋缘下2~5cm);③血红蛋白正常;④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多,一般<20×109/L,偶>30×109/L但<40×109/L,分类多正常,可出现中幼粒、晚幼粒细胞,偶可出现原粒或早幼粒细胞,嗜碱粒细胞亦可增多,但Blickstein 12例和我组7例中无1例嗜碱粒细胞增多;⑤血小板计数>600× 109/L而<2 000×109/L,形态学无明显异常,我们7例中有1例血小板数达3 000×109/L;⑥NAP积分多正常,亦可增高,偶可减低或缺乏,Morris等6例中3例积分正常,2例减低,1例为零。Blickstein等12例,NAP积分全正常,我组7例有NAP积分记录4例均正常;⑦BM象示巨核细胞系增生或巨核系及粒系双系增生,以单巨核系增多为多(62%),双系增生38%,增生的巨核细胞形态正常,可有小巨核和巨大巨核细胞,甚至畸形的巨核细胞,个别病例有网硬蛋白纤维化;⑧细胞遗传学检查有与CML一样的Ph染色体t(9;22)(q34;q11),亦可为Ph复合易位t(X;9;22)(q11;q34;q11),分子水平有M-BCR重排与CML一样;⑨可向急性白血病转化。Stool等6例4~7a内5例转为急性白血病,1例仍仅血小板增多。Morris等6例中1例于4a后进展为急性白血病,余5例仍为血小板增多症。我组7例中均无转化,其中1例已10余年仍只是血小板增多,白细胞仍<20×109/L。Morris认为白血病转化与烷化剂或32 P治疗有关。

按传统观点,凡Ph和或BCR-ABL应诊为CML。但根据有Ph和BCR-ABL的急性白血病,甚至正常人亦可查出BCR-ABL融合基因。因此,Ph或BCR-ABL血小板增多症为CML亚型、ET亚型或新的CMPD类型值得探讨。认为Ph或BCR-ABL血小板增多症为CML者不外乎:①Ph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②可以向急性白血病转化;③CML可以有血小板增多。

CML血小板增多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慢性期,很少>1 000×109/L,二是向加速期或急变期转化。认为不是CML而是ET亚型的理由是:①符合ET的诊断标准,只是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②多种临床与血液学特点与CML不同,如女性多,脾常不肿大,白细胞增高常<40×109/L,无贫血、嗜碱粒细胞常不增多,NAP积分多正常等。

众所周知,CMPD为一组原因不明的多能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而且CMPD各型间可相互转化。BM细胞的增生,以某一系列为主,而其他系列增生或减低。PV除红系增生外,其他粒系和巨核系也不同程度增生;ET除红系受累不显著外,巨核系明显增生,粒系也可增生;MF有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其他细胞系则有不同程度的增减;CML除粒系明显增生外,常伴巨核细胞增生;而CMPD末期可转化为急性白血病,这些都是不容置疑的事实。Bartl等观察CMPD骨髓活检组织学,更支持CMPD各型间相互关系和变异。ET显示单纯巨核系增生及有巨核系/粒系双系增生,巨核细胞形态可大可小或有畸形。CML则有单纯粒系增生(45%)、巨核系减少多为小巨核,而粒系/巨核系双系增生者(55%),巨核系病态可有亚白血病血象,临床上很难诊为CML。PV则更复杂有红系/粒系/巨核系三系增生,红系/粒系或红系/巨核系双系增生,也有单纯红系增生,以三系增生多见。因此,ET、PV、MF、CML在病程中都可出现其特有的血细胞系增生以外的血细胞系增生以致PB有相应的血细胞增多,如ET除血小板特征性增多,也可有粒细胞增多;PV除红细胞增多,也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CML除白细胞增多也可有血小板增多;MF在病程中可先后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等。CML90%以上有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而PV、MF、ET甚至急性白血病(淋系、髓系和巨核系)有的也可表达Ph或BCR-ABL融合基因,而不是CML急变。BCR上断裂点不同,组成的BCR-ABL融合基因亦不同,编码不同的蛋白,传导持续增生信号于不同细胞系,抑制不同细胞系凋亡,致使某一系血细胞增生,而有不同的Ph白血病和CMPD,粒系增生优势则发生白血病;红系增生优势则为PV;巨核系增生优势则为ET或巨核细胞白血病;多能干细胞向淋系分化增生优势则发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综合文献及我们的经验,Ph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血小板增多症与血小板增多的Ph-CML比较有以下异同:①前者多无脾大,后者常有,且有巨脾;②前者血小板数常>1 000×109/L,后者常<1 000×109/L;③前者白细胞数<40× 109/L,多在20×109/L左右,后者常>100×109/L;④前者白细胞分类正常,幼粒细胞少,嗜碱粒细胞多不增多,后者常有嗜碱粒细胞增多,幼粒细胞多;⑤前者NAP积分多正常,后者多减低;⑥前者BM以巨核细胞增生为主,后者以粒系增生为主;⑦两者都有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BCR上断裂点多在M区;⑧两者均能向急性白血病转化;⑨前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后者男性多于女性。因此,我们认为Ph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血小板增多症可作为ET亚型或是CMPD的新的类型。

(四)治疗

治疗目的使血小板数减少至正常或接近正常,防止血栓栓塞和出血并发症。治疗也应个体化,吸烟易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应戒烟。>60岁,有血栓栓塞事件发作及往史(短暂缺血性发作、红斑性肢痛、心肌梗死、大血管血栓形成)、出血、血小板>1 500×109/L及获得性vW综合征者为高危应积极治疗。

1.血小板单采 可快速降低血小板。每次应使血小板降至500×109/L,适用于高危患者。可刺激血小板生成加快,引起反弹性血小板增多,不宜长期应用,多于血小板单采同时应用作用快速的化疗药物羟基脲。

2.化疗药物 氮芥0.4mg/kg,静脉输注(iv),可于数日内降低血小板,塞替哌75mg/m2,iv,亦可快速下降血小板,适用于无条件作血小板单采,亦应与其他化疗药合用。白消安4mg/d,使血小板<400×109/L,暂停,升至≥600×109/L,再用,间断应用,使血小板<400×109/L。羟基脲(HU)15mg/(kg·d)(1g/d)可在20日左右使血小板下降至正常,若要使血小板快速下降,剂量可2~4g/d,用3~5d,减为1g/d,血小板可在1周内降至≤350×109/L。11%~17%ET可耐HU。其他化疗药物如苯丁酸氮芥、美法仑、CCNU、双溴丙酰哌嗪等也可应用。化疗药物多能致畸胎和致继发性白血病,对妊娠尤其早期妊娠及年轻患者应禁用,改用其他治疗。血小板数能控制在≤350× 109/L,则血栓栓塞事件及出血几可完全避免复发。

3.氯米喹酮(anagrelide) 可选择性抑制巨核系成熟,减少血小板生成,无抗增殖活性。一般用量0.5mg,2~4/d,若疗效不显,每5~7日增量0.5mg/d,日总量不宜>10mg或2mg/次,对IFNα和化疗药物不能耐受或无效者均有效。目前,尚未发现耐药。但笔者见到1例Ph血小板增多症于用药后疗效奇佳,在维持治疗期间(2mg/d)血小板上升,增量也难控制,后加HU和IFNα控制,2002年2月据道知该患者用STI 571治疗有良效。

用药2周可出现副作用,持续应用有的反减轻,16%可因副作用停药。常见副作用为其扩血管作用所致,头痛、头晕、心率过速、液体滞留、恶心、呕吐、腹痛、腹泻,36%可发生贫血,红细胞压积下降,对白细胞无影响。虽无致畸胎作用,由于分子小可通过胎盘致使胎儿血小板减少出血,故妊娠期禁用。无致白血病作用,可长期应用。其致心动过速,体液潴留有心脏病史者禁用,老年人慎用。发生心力衰竭和心动过速以外的心律失常应停药。

4.IFNα 可直接抑制巨核系集落形成,抑制巨核细胞造血刺激因子,如GM-CSF、G-CSF、IL-6、IL-11,刺激巨核系造血负调控因子IL-1受体α和MIP-1α而成为治疗ET和CMPD的主要药物,常用剂量为3MU/d,sc,在2~3个月内可使90%患者血小板降至正常。维持量为3MU,1周1~3次。不通过胎盘,无畸胎作用,可安全用于妊娠期。由于IFNα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已多年,对其副作用都较熟悉,不再赘述。长期应用要注意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亦可用peg-IFNα-2a。

5.非甾体抗炎药物 已证实阿司匹林在控制短暂缺血性发作,红斑性肢痛及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复发有很好效果,适用于血小板数<1 000×109/L和无出血者。ET患者血小板功能减低聚集活性差,用阿司匹林后更易促出血,故血小板>1 500× 109/L有出血或获得性vW综合征者暂不用,于矫治后方可用。

阿司匹林宜用小剂量100mg/d,最大剂量应<500mg/d。阿司匹林可单用也可与其他如吲哚美辛(50~100mg/d)或双嘧达莫(100~150mg/d)合用。尽管用小剂量,也有1/3患者可出血。

6.32P亦可用。

7.几种特殊情况的治疗

(1)妊娠期:ET于妊娠期43%可发生流产或宫内死胎,妊娠时又有生理性高凝状态,为减少对胎儿不良影响和血栓栓塞,而需治疗。治疗首选用无致畸及不通过胎盘的药物如IFNα,剂量同上述。阿司匹林100mg/d用至分娩前1周以免分娩时及产后出血。妊娠早期应免用有致畸作用的HU和白消安,在妊娠后期可慎用。氯米喹酮虽不致畸但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亦应禁用。

(2)获得性vW综合征:ET患者血小板数>1 000×109/L,BT延长、Ⅷ:C正常,vWF:Ag正常,vWF:RcoF减低以及大vWF多聚体减少或消失即有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综合征,治疗时不能用阿司匹林因可加重出血。随化疗同时用FⅧ(因子Ⅷ)浓缩液(含vWF)和1-去氨基-8-D精氨酸加压素(DDAVP)。DDAVP可使内皮细胞释放vWF入血,提升vWF,以止血。剂量一般为0.4μg/kg,加生理盐水30ml,iv,20min左右滴完,每8~12h1次,2~4d。也可经鼻腔滴注0.25ml(每ml含1 300μg),2/d。DDAVP可激活与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使纤溶亢进,应用时给抗纤溶药物如6氨基己酸、抗血纤溶芳酸等。还可引起水潴留和面部潮红反应及短暂血小板减少等。

(3)对Ph和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血小板增多症治疗:可选用上述各法。由于对BCR-ABL融合基因酪氨酸激酶特异抑制药物格列卫(STI 571)的面世,可用于治疗此类血小板增多症,剂量可与治疗CML-CP同,300~400mg/d(请参阅CML治疗节)。

(4)对无症状ET患者治疗问题:对有症状无论>60岁或<60岁甚至<40岁者应该治疗已成共识。对无症状者,有认为可暂缓治疗,待有症状或血小板上升>1 500×109/L,再治不迟。我们认为即使无症状,其血小板已高随时有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可能,而且患者精神心理也因病而紧张,早治对预防血栓栓塞大有益处,可用小剂量阿司匹林(100mg/d)和IFNα治疗使血小板控制在<400×109/L水平。

一般印象是HU致白血病作用比白消安和32 P小。Sterkers等326例ET分别治以HU、白消安、32P和双溴丙酰哌嗪治疗,随访中数98个月,17例发生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6例)和MDS(11例,其中RA 2例,RAEB 1例,RAEBT 6例,CMML 2例)。17例中14例用过HU(7例单用)、2例用32P、1例用白消安,提示HU致白血病和MDS并不少。作细胞遗传学检查者13例中7例(54%)为17号染色体重排,表现为17p综合征特征有:①粒系明显Pelger样畸形,核分叶过多或不分叶,颗粒少,胞质中小空泡;②抑癌基因P53突变。为此,对无症状的ET患者尤其年轻者尽可能不长期用HU等致白血病或MDS的化疗药。

我们对ET,一般联合应用IFNα3MU~5MU,每日或隔日1次,HU 1.5~3g/d,血小板>1 000×109/L加阿司匹林(100~300mg/d),辅以血小板单采,对无症状者主要用IFNα和阿司匹林治疗。

8.按危度行个体化治疗 见表2-4。

表2-4 ET危度分级

心血管病高危因素: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吸烟、高凝状态。

遗传性易栓症: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S缺乏、异常凝血因子(Ⅰ、Ⅱ、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对低危可观察:阿司匹林。

中危按高危对待:降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

JAK2V617F者可加用靶向JAK2V617F药物,请参阅PV、IMF治疗。

(五)疗效标准

1.国内疗效标准

(1)缓解: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恢复正常。

(2)进步:血小板计数下降至治疗前数值的50%以下,其他异常表现相应减轻。

(3)无效:达不到进步者。

2.国外疗效标准

(1)有效:血小板降至600×109/L以下,或减至治疗前数值的50%以下,维持至少4周。

(2)部分有效:血小板自治疗前数值减少20%以上,但不足50%。

(3)无效:血小板自治疗前数值减少不足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