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细胞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细胞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颗粒淋巴细胞白细胞为形态学可辨认的淋巴细胞亚群,胞体较正常淋巴细胞大,胞质丰富,染淡蓝色,有粗或细嗜天青颗粒。LGL白血病有T-LGLL和NK-LGLL两型。WHO将后型单独分型为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见后节)。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可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60%类风湿因子阳性,38%抗核抗体阳性,41%可有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或抗血小板抗体。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细胞(LGL)为形态学可辨认的淋巴细胞亚群,胞体较正常淋巴细胞大,胞质丰富,染淡蓝色,有粗或细嗜天青颗粒。正常此类细胞为血中单个核细胞中10%~15%,由二亚群组成:①CD3-LGL为活化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介导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限制性细胞毒作用,表达CD3/TCR复合体有TCR基因重排;②CD3-LGL为NK细胞也能介导MHC限制性细胞毒作用,但不表达CD3/TCR复合体,无TCR基因重排。若LGL>40%或绝对值>2×109 L,持续6个月以上即为LGL增多。LGL白血病有T-LGLL和NK-LGLL两型。WHO将后型单独分型为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见后节)。

T-LGLL为CD3-LGL所致的白血病占LGLL中80%曾称为Tγ淋巴细胞增生症、T-CLL、颗粒淋巴细胞增生症。

1.临床特点 起病缓慢,50%脾大,30%肝大,淋巴结肿大者较少,反复发生细菌性感染,多累及皮肤、副鼻窦和直肠周围,也可发生肺炎或败血症,但机会性感染少见。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约1/3患者有类风湿关节炎表现为Felty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脾大三联征),并有HLA-DR4阳性。可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血液学特征 有贫血(50%),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 L(40%),全血细胞减少,外周血多有淋巴细胞绝对值增高(中数值7.8×109 L),25%可不增高,LGL明显增多(中数值4.2×109L),BM象表现为髓系细胞成熟障碍,LGL浸润,浆细胞可增多。BM活检显示LGL浸润可间质性、弥漫性,而结节性少,其间可有反应性B淋巴细胞聚集形成的结节,亦可有纤维化。脾脏红髓及髓索有LGL浸润,浆细胞亦多见,肝脏有肝窦浸润,可累及汇管区。皮肤及淋巴结浸润少见。

3.免疫学特征 免疫学异常显示常有单克隆高丙球蛋白血症,可为单克隆丙球蛋白血症或低丙球蛋白血症。60%类风湿因子阳性,38%抗核抗体阳性,41%可有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或抗血小板抗体。NK细胞明显减少,活性降低。

免疫表型多数(80%)为CD3、CD4、CD8、CD16、CD56、CD57,常有HLA-DR、TCRαβ、亦可TCRγδ,也有同时表达B细胞标志CD20、PCA-1,有TCRβ和IgH重排,提示此种细胞转化发生在T和B淋巴细胞共同的前体细胞,为T、B混合型,也有CD3、CD8、CD56的T-LGLL,无淋巴结肿大,进展快,根据细胞表型可四种变异型:①CD3、CD4、CD8、TCRαβ;②CD3、CD4、CD8、TCRαβ;③CD3、CD4和CD8表达不定,TCRγδ;④普通型:CD3、CD4、CD8、TCRαβ,80%患者属此。

4.细胞遗传学特征 无特异性核型异常,常表达Fas和Fas配体,但Fas凋亡途径有缺陷,血清可溶于Fas配体(sFasL)增高反映其病的活动性。

T-LGLL可能与人类T细胞病毒(HTLV)Ⅰ/Ⅱ有关。Aozasa等报道4例CD3-LGL表现为面部中线破坏性肉芽肿中1例有EBV基因组。

5.国内诊断LGLL标准 ①临床表现有反复感染,脾轻度大,可有全身B症状,部分患者症状类似类风湿关节炎;②血象白细胞数中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数>5× 109/L,其他LGL 50%~90%,持续6个月以上;③BM象可见红系增生低下,髓系细胞成熟障碍,LGL呈间质性浸润,散在成团;④免疫表型为:CD3、CD8、CD16、CD57、TCRαβ、HLADR;CD4、CD56。大颗粒淋巴细胞形态学特点:胞质丰富,浅蓝色,含数个或粗或细的嗜天青颗粒,核圆或椭圆,染色质呈块状,核仁不易见到。酸性磷酸酶(ACP)染色强阳性,特异性酯酶(CE)染色阳性,非特异性酯酶(ANAE)染色弱阳性或阴性。

6.国外诊断标准 为LGL>40%,绝对值>2×109/L,持续6个月以上,如LGL<2×109/L应有TCRαβ重排,或有明确的LGL亚型扩增。

正常人血中CD3/CD16的LGL不足5%,如增高无论LGL多少强烈提示T-LGLL。

诊断LGLL应慎重。有的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如CMV或HIV可致LGL多克隆增生而似LGLL,但一般淋巴细胞<5× 109/L,而T-LGLL淋巴细胞>5×109/L,LGL>2×109/L。如CD3-LGL持续增多不能证实为克隆性,可考虑为原因不明LGL增多症,应密切随访。少数CD3、CD8、TCRαβLGL可引起多种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在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中发现有此类LGL应注意有潜在的T-LGLL的可能。

2007年Sabnani等报道一组有不好解释的血液学异常(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小板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多),病程惰性,无反复感染,无类风湿关节炎,既无LGLL特征,但有克隆性LGL和TCR重排,不需免疫抑制治疗,称为意义不明T细胞克隆病(T-cell clon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TCUS)。与T-LGLL的异同如表7-2所示。

表7-2 TCUS与LGLL比较

TCUS为T-LGL增殖病谱中良好端,T-LGLL为恶性端。

诊断LGLL三联征:①PB LGL绝对值>2×109/L,持续6个月或有克隆性;②ANC减少,可至粒细胞缺乏(≤0.5×109/L);③反复感染。

以上诊断LGL很重视LGL数量。目前,强调LGL克隆性TCR重排对诊断有决定意义,不必过于强调LGL数量。有的T-LGLL细胞与CLL成熟样小淋巴细胞相似,但胞质中有嗜天青颗粒,表达T系表型并TCR重排。

为提高T-LGLL的检出率,对不明原因的血细胞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PRCA、嗜酸粒细胞增多等应查LGL,最好作TCR重排。

7.治疗 无特效疗法,可采用B细胞淋巴肿瘤化疗方案。单用甲氨蝶呤10mg,每周1次,有效率可达60%。

伴有纯红细胞再生障碍者可用环孢素A(CsA)12mg/(kg· d),1个月,血红蛋白逐渐上升,淋巴细胞下降,以150mg,1日2次维持。也有用CsA 1~1.5mg/kg,每12h1次,无效加GMCSF 1.5μg/(kg·d),80%有效。停药后,中性粒细胞常下降,应维持。由于47%患者表达多药耐药Pgp,而且CsA可抑制T细胞介导FasL,用CsA是合理的。

嘌呤类药物DCF 4mg/m2,每周1次,与G-CSF 300μg/d合用,有一定疗效。IFNα与抗病毒药齐多夫定联合应用有效。ATRA能抑制HTLV-1转化的T细胞增生,增加周期素激酶抑制因子P21waf-1/cip1促使凋亡。ATO作用比ATRA强。IFNα和维生素C可增强ATO作用,均可用于综合治疗。根据情况可行脾切除,IVIG、ATG、皮质激素等疗效不定。

我院曾以CsA(200mg/d)、沙利度胺(100mg/d)治疗1例T-LGLL伴PRCA,Hb恢复正常后,一直以沙利度胺100mg/d(2个月后改为50mg/d)维持,血象一直正常,但分类中淋巴细胞波动于40%~80%。另一例T-LGLL伴PRCA治以雷帕霉素(2mg/d)和沙利度胺(100mg/d,后增至200mg/d)。1个月后Hb恢复正常,复查BM红系增生正常。血象中淋巴细胞在50%左右。

8.疗效标准

(1)CR:无临床症状及脾大,血象正常,淋巴细胞<4×109/L。

(2)PR:脾缩小>50%,外周血中性粒细胞>1.5×109/L或较治疗前增加>50%,淋巴细胞较前减少>50%。

(3)稳定: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4)恶化:症状加重,脾增大>50%,淋巴细胞绝对值增加>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