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L曾用名有:恶性组织细胞病、原始NK细胞白血病/淋巴瘤、CD4+CD56+无颗粒皮肤淋巴瘤、CD4+CD56+血液皮肤肿瘤。由于其特异免疫表型CD4+、CD56+、CD123+、HLADR+、CD303+、CD304+、CD45dim、CD116dim。其相应的正常细胞为pDC,明确其来自树突状细胞前体,故称pDCL。
pDCL少见,急性白血病中<1%,皮肤淋巴瘤中0.7%。发病主要为老年人,平均年龄67岁(<1~90岁),男女比为3∶1。
临床以孤立性皮损首发,常为暗红或紫红丘疹、斑块,红斑,皮下结节,消退后有色素沉着。侵袭性强,于数月内波及PB、BM、淋巴结、肝、脾、肾、肺、肌肉、中枢神经等。为此,就诊时多有肝、脾、淋巴结肿大,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有的白细胞增高。pDCL细胞大小不等,圆形或不规则梭形,可有伪足。胞质轻嗜碱性,无颗粒,胞膜下有环状或珍珠项链状微空泡,核圆或椭圆,染色质细,核仁不清。BM为与PB中相同形态的瘤细胞浸润,易见分裂相,其他系有发育异常。皮损组织病理学有单个核细胞真皮浸润,不累及表皮、血管和脂肪组织,细胞化学过氧化物酶及脂酶均阴性。特征性免疫表型为CD4+、CD56+、CD123+、HLA-DR+、CD303+、CD34-、CD30-、MPO-。其他阳性的有CD36、CD40、CD45、CD68、CD45RA、CD184、CD91、CDw197、粒酶B。CD33可dim。无其他系列特异性表型。其他阴性的有:CD38、CD52、CD117、CD133。无TCR和IgH重排。细胞遗传学常有:4、5、6、9、12、13、15号染色体异常,均非pDCL特异。
目前尚未发现pDCL发病与下列病毒有关:EBV、HIV、HHV6、HHV8、CMV、HBV、HCV和HTLV-1/2。
pDC受刺激后为产生IFN-α的主要细胞,以控制病毒感染。MxA为IFN-α介导可代表IFN-α分泌过多的标志,有助于诊断pDCL,但并不特异。NK细胞淋巴瘤胞质中有嗜天青颗粒,加之CD4-CD56+,多EBV+有别于pDCL。急性髓系白血病10%~20%可CD4+CD56+,但MPO+和其他髓系抗原CD13、CD33等阳性不难与pDCL鉴别。原始NK细胞白血病表型为CD4-、CD56+、CD33+、CD34+可与pDCL区别。
要注意有CD4+、CD56-的pDCL,但pDCL特异的CD123、CD45RA和CD303阳性,尤以CD123其次MxA蛋白。此外TCL1对诊断pDCL也有益。TCL1在淋系分化时表达,不表达于成熟T和B细胞,正常淋巴结TCL1表达只限定于幼稚B细胞和pDC,故pDCL表达TCL1。
pDCL对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方案敏感,但易发生继发耐药,转归不良。最好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