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疗后红细胞血小板都低怎么补

化疗后红细胞血小板都低怎么补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血液恶性病如淋巴瘤也能引起,原发性血管内淋巴瘤可以TMA为首发表现。依病因,有肿瘤相关性、药物相关性和移植后TMA三类。尸检无白血病细胞浸润,肺、脑、肾均有广泛微血栓,符合TMA。自体BMT后约41%有微血管病,但外周血有明显破碎红细胞者5%~7%。BMT后TMA有3型:Ⅰ型发生于BMT后早期表现为高血压、水肿、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和肾脏症状。

早在1979年即有丝裂霉素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肾衰竭的报道,其后报道渐多,并发现多种化疗药物:顺铂、博来霉素、长春新碱、长春碱、多柔比星、环磷酰胺、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甲氨蝶呤、柔红霉素、羟基脲、去氧考福霉素等,均可诱发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甚至砷剂、环孢素A、干扰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亦可发生TMA。血液恶性病如淋巴瘤也能引起,原发性血管内淋巴瘤可以TMA为首发表现。依病因,有肿瘤相关性、药物相关性和移植后TMA三类。

肿瘤相关性TMA除淋巴瘤可引起外,其他实体瘤尤以转移癌可并发。表现为贫血与血小板减少,有黄疸、网织红细胞增高、LDH升高,外周血多数破碎红细胞以及呼吸困难、发绀等呼吸窘迫样表现。肿瘤相关性TMA50%有DIC实验室依据,尤其肿瘤晚期广泛转移时,与肿瘤相关性DIC极难区别。当肿瘤患者出现发热,与化疗药物不相称的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除考虑肿瘤本身恶化外,应注意有TMA可能,治疗可采用血浆交换、IVIG、大剂量皮质激素、抗血小板药物等。血浆治疗有效率仅20%~30%。葡萄球菌蛋白A吸附柱免疫吸收有效率可45%。

药物相关性TMA一般于化疗疗程中或结束后发生亦有迟至化疗后数月才发病。Bynes等报道一例AML用柔红霉素和阿糖胞苷后CR,并以此巩固强化,于第3疗程后13天发热、血小板减少、胆红素和LDH升高,出现血尿、神经症状,BUN升高,最终死亡。尸检无白血病细胞浸润,肺、脑、肾均有广泛微血栓,符合TMA。为此,于化疗疗程中或结束后出现贫血加重、血小板减少、尿量减少、意识变化、胸痛、呼吸困难、外周血破碎红细胞增多、BUN和LDH升高,高度提示化疗相关性TMA。于化疗疗程中发生者应停药。早期应用血浆治疗,泼尼松(100mg/d),双嘧达莫(400mg/d),IVIG 0.25/(kg·d),5天等。

移植后TMA发生于器官移植后,与重度排斥反应相似,但活检可区分,如血管周围及血管壁有细胞浸润为排斥反应;血管内微血栓,血管壁无细胞浸润为TMA。

骨髓移植(BMT)后有发热、血小板减少、肾功能异常,微血管病样改变可高达90%。自体BMT后约41%有微血管病,但外周血有明显破碎红细胞者5%~7%。BMT后相关性TMA诊断很难。为不延误,凡BMT后中数37天(29~83天)出现不明原因的溶血,输血小板量需要突然增加,肾衰竭和神经症状,都应排除TMA,仔细检查外周血涂片破碎红细胞≥5%,应考虑有TMA,需立即治疗。其他类似表现的原因有GVHD、CMV感染、弥散性肺泡出血和肝静脉阻塞病,但均无破碎红细胞增多。BMT后TMA有3型:Ⅰ型发生于BMT后早期表现为高血压、水肿、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和肾脏症状。多用环孢素A(CsA),常伴真菌感染、肝静脉阻塞病或弥散性肺泡出血。病死率>50%。Ⅱ型为条件性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多发生于BMT后期未用过CsA,主要表现为高血压、水肿、肾衰竭,病死率较低约12%。有的需长期血液透析。Ⅲ型为介于上两型间的混合型。分析BMT相关性TMA预后因素有:①BMT后120天内发病;②用CsA或FK 506;③神经症状。有两项以上为高危相当Ⅰ型,病死率可高达85%;一项为中危相当Ⅲ型,病死率26%;无者为低危相当Ⅱ,病死率12%。治疗首选血浆交换。应停用CsA或FK 506。血浆交换无效,可用长春新碱、激素或脾切除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