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的免疫表型与染色体异常以及临床表现间相关性以ALL为明显。
核型为超二倍体多见于B系免疫表型,CD10强阳性,原始细胞核有槽沟或分叶状,白细胞数常正常,患者年龄较轻,成人ALL 2%~9%有此核型。亚二倍体见于形态学为L1或L2,普通ALL表型(HLA-DR+、TdT+、CD10+、CD19+),患者年龄较轻,预后不良,成人ALL 4%~9%为此核型。前体T-ALL表型(TdT+、CD7+、cCD3+),形态为L2,多有近四倍体核型,且常表达髓系相关抗原CD13、CD33、CD15,患者年龄较大。T系ALL也常有四倍体核型。18%~38%T-ALL核型可正常。
染色体异常为6q-或6p-者常为T系,预后相对好。
免疫表型为CD1-、CD2+、CD4-、CD7+、CD10-的T-ALL常有t(1;14)(p32;q11),有TAL-1/TCR融合基因,预后相对较好。
前B-ALL形态学L1/L2表型为TdT+、CD9+、CD10+弱、CD19+、CD22+、CD20-、CD34-、HLA-DR+、髓系相关抗原阴性,多数胞质IgM阴性,常有t(1;19)(q23;p13),有EZA/PBX1融合基因,患者年龄轻,白细胞低,预后不良,儿童ALL 25%,成人ALL3%为此。
B-ALL形态学L1,有t(2;16)(p11.2;p11.2),白细胞数不高但复发率高,预后差。
前B细胞表型ALL>10%有t(4;11)(q21;q23),AF4/MLL融合基因,常表达髓系抗原CD15、CDw65。患者多为女性,白细胞数较高,累及CNS,预后差。还有一种t(4;11)(q21;p14-15)者形态学L1,CD2+、CD5+、CD7+、CD10+、CD34+、HLA-DR+,常表达CD33和IgH重排。
成熟B-ALL HLA-DR+、CD19+、CD10±、Ig+,形态学为L3,100%有t(8;14)(q24;q32)。
前体B-ALL形态学L2表达髓系抗原可有t(9;22)(q34;q11.2)和BCR/ABL融合基因,一般患者年龄较大,白细胞数较高,预后极差。
T系免疫表型者4%~6%有t(10;14)(q24;q11)或其他涉及14q11-13的易位预后较好。10%的T-ALL可有t(11;14)(p13;q11)。
有t(11;19)(q23;p13)易位者为前B-ALL表型,常表达CD13、CD33和IgH重排为髓系-淋系混合型,多为男性,形态学特殊呈手镜形。
AML中值得注意的为M3型表型HLA-DR-、CD13+、CD33+,形态学为异常早幼粒细胞,90%有t(15;17)易位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对全反式维A酸ATRA治疗反应好,预后好,复发后对亚砷酸(ATO)反应好。CD56+-AML形态学似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变异型。为髓系表型形态学为M2、M4Eo者分别为t(8;21)和16号染色体异常有关,预后均较好。
总之,AL免疫表型的检测,不仅对诊断分型有极大帮助,同时对预后的评估,甚至微小残留病变的检测都有重要意义。我院已将FCM免疫分型作为常规,无条件进行FCM分析者也应开展免疫组化分析免疫表型,其敏感性远不如FCM,但也能提供诊断分型的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