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儿腹部外科基本知识

小儿腹部外科基本知识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充分了解小儿机体的特点,是诊断和治疗小儿各种疾病的基础。婴儿的胃酸成分与成人基本相同,但其酸度及酶活性均较成人低。小儿腹型通常为上宽下窄型,骨盆尚未发育,外观较小,肝脏较大,占据腹腔右上部。决定手术时机的主要因素是疾病的性质和患儿的机体情况。1.急诊手术 影响患儿生命的急症,应紧急手术治疗。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应注意保暖,入院后应及时送入新生儿室或保温箱内。

一、胃肠等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机体发育尚未成熟,在各年龄段都有其解剖、生理特点,年龄越小,则特点越明显。充分了解小儿机体的特点,是诊断和治疗小儿各种疾病的基础。

(一)胃

新生儿贲门较大,该部括约肌发育尚不成熟,而幽门和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1岁以内胃一般呈水平位,因此,婴儿易发生溢乳。新生儿出生时胃容量为30ml,第4周时为100ml,7~8个月时为200ml,婴儿胃排空一般不超过3~4h。婴儿的胃酸成分与成人基本相同,但其酸度及酶活性均较成人低。

(二)小肠

小儿代谢旺盛,消化吸收负担较大,因此,小肠长度与身长之比相对大于成人,新生儿肠管长度为身长的7~8倍,婴儿为6倍(成人为4倍),新生儿肠管长度在250~400cm之间。小儿肠黏膜发育良好,吸收面积相对较大,但肠壁肌层发育不良,肠壁较薄,故肠壁通透性高,吸收力强,肠内细菌和毒素也较易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

(三)大肠

新生儿大肠与小肠之比约为1∶6,新生儿的盲肠位于髂嵴水平,以后逐渐下降,到14岁时达右髂窝部。升、降结肠与腹后壁固定较差,盲肠活动度较大,阑尾的位置变化也较大,阑尾的根部呈漏斗状。乙状结肠相对较长,直肠弯曲不如成人明显,直肠黏膜下层固定较差,容易造成直肠脱垂。新生儿胎粪为黏稠的黑绿色物,一般生后24h内开始排出,生后72h内排空。

(四)腹腔和系膜

小儿腹型通常为上宽下窄型,骨盆尚未发育,外观较小,肝脏较大,占据腹腔右上部。新生儿系膜很薄,一般不含有脂肪,到1~4岁时,逐渐出现脂肪成分。

婴儿的大网膜短而薄,因此,婴幼儿腹腔炎症不易局限包裹,易引起弥漫性腹膜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网膜面积逐步增大,脂肪组织增多,7~8岁时大网膜几乎覆盖全部小肠襻。

二、手术时机选择

决定手术时机的主要因素是疾病的性质和患儿的机体情况。应考虑疾病是否危及生命、是否影响发育、病变发展的速度、是否有自愈可能、有无恶变的可能、手术创伤的大小、患儿对手术的耐受力等因素。一般分为三类。

1.急诊手术 影响患儿生命的急症,应紧急手术治疗。例如,腹部严重创伤、肠扭转、消化道穿孔等,需抓紧时间完成术前准备,尽快手术。

2.限期手术 也称亚急症手术,某些疾病虽不即刻危及生命,但延迟过久,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如肥厚性幽门狭窄、先天性胆道闭锁、恶性肿瘤等,尽可能充分术前准备后实施手术。

3.择期手术 一些疾病延迟手术并不影响患儿健康,手术可择期进行,如腹股沟疝等,应根据每种疾病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使患儿获得最好的疗效为目的。①应选择最适当手术年龄;②全身情况良好,如有贫血、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或其他系统疾病,应治疗后再行手术;③一般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应在痊愈后2周方可进行手术;④急性传染病后3个月内一般不宜手术;⑤局部皮肤和组织正常无感染。

三、术前准备

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必要保证。除一些常规的措施外,还应根据手术和患儿的不同情况采取特殊的措施。

(一)择期手术

1.术前全面检查

(1)全面的物理检查。

(2)血尿便常规,凝血功能检查。

(3)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如肝肾功能,胸部X线,心电图或心脏彩超,如为肛门直肠手术,还应做泌尿系彩超。

(4)血生化测定,有无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以及糖代谢异常等。

(5)需输血的患儿还应做甲肝、乙肝、艾滋病病毒抗体等方面的检查。

2.术前与患儿及家长的交流 由主管医师向患儿家长说明手术的目的和必要性,手术如何实施,预期的手术效果,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发症及预防措施,使家长充分了解并签字同意手术。医护人员应多与患儿交流,给予充分的爱抚,消除其精神上的不安,鼓励配合治疗。

3.一般准备

(1)肠道准备:结直肠肛门手术术前2日可服用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术前需生理盐水清洁洗肠,巨结肠手术术前洗肠时间需较长,使扩张的结肠尽可能恢复。

(2)皮肤准备:手术前一日应洗澡或清洗手术区皮肤,一般不必剃毛,因小儿皮肤细嫩,且不合作,易造成损伤。

(3)备血:大手术或术中估计出血较多者,术前可准备适量的血。

(4)禁食:婴幼儿术前禁食6h,新生儿禁食4h。

(5)胃肠减压:胃肠道手术、肝胆手术术前应放置胃管。

(6)新生儿:新生儿因暂时性凝血酶原过低而有出血倾向,故术前均应给予维生素K。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应注意保暖,入院后应及时送入新生儿室或保温箱内。

(7)抗生素的应用: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一般主张在术前1h应用,这主要是从预防外科感染角度考虑的,鉴于小儿手术后易出现肺部感染,可考虑术前1d应用。

(二)急诊手术

1.补液 急腹症如肠梗阻及腹膜炎需急诊手术的患儿,多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应快速补充液体和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后再行手术治疗。

2.保暖 婴幼儿应特别注意保暖。

3.降温 体温在38.5℃以上需先降温后手术,可采用物理降温或用退热药。

4.备血与输血 对出血患儿应立即配血与输血,最好能使收缩压达到接近正常的水平进行手术,并备有适量的血液供术中应用。

5.休克的处理 争取较短时间内纠正休克,达到能够施行急症手术的条件。

6.其他 根据病情需要应用抗生素、吸氧、胃肠减压、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压测定及心电、呼吸监护等。

四、术中管理

1.固定患儿 应妥善固定患儿,以防麻醉浅时的躁动,致使手术野污染或输液管脱落等,还应避免因固定过紧导致肢体血液循环障碍。

2.保暖 手术室温度应维持在25℃左右,新生儿及小婴儿可用电热毯保暖,手术野粘贴手术薄膜,防止液体浸泡患儿。

3.生命体征监护 主要监测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尿量等,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桡动脉压、血红蛋白、血气、电解质等。

4.术中补液 根据术中液体丢失和失血情况以及尿量补充液体,注意防止液体输入过快、过多。

5.失血的估计和输血 一般采用称纱布的办法估计失血量,即于术前选用重量相等的干纱布,然后再称被血液浸湿的纱布,即可算出每块纱布的含血量和术中失血总量,并结合患儿肤色、生命体征以及术中监测的血红蛋白指导输血。

6.呼吸道通畅与供氧 始终保持呼吸道通畅,按病情及麻醉方式供氧,防止缺氧,并应及时吸除呼吸道分泌物。

7.术中应仔细止血,以减少出血量 小儿的组织和器官较嫩,操作必须细致、轻柔,腹腔脏器不宜暴露过久,应用温生理盐水纱布将其保护好。对手术步骤复杂、估计患儿不能耐受的手术,应考虑分期施行。

五、术后管理

1.麻醉后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未清醒时,为防止呕吐,头应偏向一侧,及时吸出口腔内分泌物,以防误吸或引起吸入性肺炎。

(2)监测呼吸、脉搏和血压,并注意神志面色,重大手术或术中出现较长时间低血压者应重点监护。

(3)清醒前可能出现躁动,需防止输液管和引流管脱落。

2.体位要求

(1)清醒前平卧头侧位。

(2)一般腹部手术不需限制体位,并鼓励早期下床,婴儿可抱起活动。腹股沟疝术后应限制活动。

(3)腹膜炎手术完全清醒后应取半卧位。

(4)骶尾部手术后取俯卧位或侧卧位,以免大小便污染。

3.常规护理

(1)继续注意保暖。

(2)使用腹带或绷带包扎伤口。

(3)防止大小便污染伤口,一旦敷料受污,即予更换。

(4)注意伤口渗血及渗液。

4.各种导管的护理

(1)各种导管与引流管均应妥善固定,保持通畅,防止扭曲受压或脱落。

(2)每天记录引流量和性状,并更换引流瓶。

(3)如有血块、脓液阻塞,可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5.饮食要求

(1)腹壁手术:如腹股沟疝手术,术后完全清醒后开始进食。

(2)胃或肠切除吻合术:术后第3天如肠鸣音恢复、肛门已有排气或排便,胃肠减压吸出物无胆汁,可拔出胃管,开始少量饮水,如无呕吐,逐渐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并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

(3)肠闭锁、肠瘘等患儿禁食时间需较长。

6.补液

(1)术后禁食者由静脉输液补充每天正常需要量。如有胃肠减压、胆道或腹腔引流管等其他体液丢失,还需补充每天的继续丢失量。总量在24h内平均给予,需控制补液速度,必要时应用微量输液泵,并参照血生化测定,补充电解质。

(2)有贫血、低蛋白血症、血容量不足或长期不能进食者,应输红细胞、血浆或白蛋白。

(3)长期不能进食,如高位肠瘘、肠闭锁术后,需用静脉营养。

7.术后用药

(1)镇静镇痛药。术后创口疼痛引起哭闹不安,可应用适当的镇静镇痛药物。

(2)抗生素。一般无菌手术或污染不严重的手术不必用抗生素。较复杂的手术、污染手术、整形与矫形手术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3d。感染病例,先使用广谱抗生素,并根据细菌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适合的抗生素。

(3)长期禁食者,需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8.结肠或回肠造口护理

(1)及时清理粪便。

(2)皮肤用温水清洗并涂氧化锌软膏保护。

(3)使用造瘘袋。

9.拆线 小儿手术切口愈合开始较早,但完成愈合的过程则较成人晚,因此,过早地拆除缝线是不合适的。一般切口可于术后7d拆线。如腹部切口较长,有明显腹胀或营养不良的患儿,应于8~9d拆线,或做间隔拆线,2~3d后再拆除其余的缝线。减张缝线于术后12~14d拆除。对不合作的婴幼儿,在拆线时为了防止患儿哭闹导致腹内压力突然增高造成切口裂开,可先给予镇静药,并由助手用双手在切口两侧向内轻轻挤压腹壁加以保护,缝线拆除后,仍须用绷带包扎2~3d。

六、术后并发症

(一)休克

术后应注意失血性休克,如患儿面色苍白、不安或躁动、脉搏加快和血压下降等均为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应注意腹腔引流管是否有大量血液流出,检查切口是否渗血,如切口渗血则应拆除缝线,进行止血;如无引流管,应行腹部超声检查腹腔内是否积液,或行腹腔穿刺查血红蛋白,如确定为腹腔内出血,经输血后症状未改善,或稍改善但不久又恶化时,应立即行手术探查、止血。如术前就有严重感染所致中毒性休克,术后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抢救。

(二)术后高热、惊厥

术后高热是患儿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术前、术中高热、脱水的患儿,在夏季手术时间长也易出现。对高热应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进行积极处理。引起惊厥的原因很多,如:①高热;②麻醉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脑缺氧;③术中输入葡萄糖液过多引起脑水肿;④饥饿引起低血糖性惊厥;⑤术后无尿,发生尿毒症;⑥吸入纯氧过多引起碱中毒;⑦大量输血后引起缺钙性搐搦;⑧血钾、钠、钙过高引起全身或局部搐搦等。应给予镇静止痉药,并针对惊厥原因进行处理。

(三)腹胀

腹部手术后常常发生腹胀。腹胀使膈肌升高,影响心肺功能,也可影响腹部切口的愈合,促使切口裂开。引起腹胀的主要原因,如腹膜炎时引起肠麻痹;机械性肠梗阻时,梗阻上段肠襻积存大量气体及液体,使肠管明显扩张;腹腔渗液;术后炎性肠梗阻;水、电解质紊乱,如血钾低可导致肠壁肌肉松弛,出现腹胀;手术时肠管暴露时间过久,操作中过度刺激肠管,均可引起肠麻痹而致腹胀;患儿哭闹,吞咽大量空气。应针对引起腹胀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如对肠梗阻患儿,应行持续性胃肠减压;有腹膜炎时,须经静脉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时应及时进行纠正,腹腔渗液较多时补充白蛋白;还可采用肛管排气或应用促进肠蠕动药物等。

(四)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引起切口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感染性或污染较严重的手术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切口感染还与手术前患儿的全身情况有关,慢性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重度贫血及肝功能障碍的患儿,脱水、电解质紊乱或伴有休克者,抗感染能力均明显低下,则易发生术后感染。切口感染与病房、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的健全、外科无菌原则的遵守情况以及手术前后的处理等也有关系。

切口感染重在预防,预防措施包括:严格遵守外科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改善全身状况和纠正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术中操作轻柔细致,仔细止血,彻底清除及处理原发病灶,尽量减少组织损伤和腹腔污染,术中注意保护切口,减少感染机会,缝合切口时防止产生死腔及积液,腹部手术中、手术后感染几乎都来自消化道和感染的腹腔渗液,术中用大量温盐水彻底冲洗。另外,新生儿及婴幼儿下腹部和会阴部手术切口易被尿便污染,术后应加强护理,术后应用抗生素。如术后3~4d体温突然增高,应检查切口,如有发红、肿胀或波动,须将缝线拆除1~2针,排出脓液并放置引流,必要时给予冲洗。

(五)切口裂开

引起切口裂开的原因有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腹胀、腹压增高、伤口感染、哭闹等。处理:纠正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预防和治疗腹胀,腹带或绷带包扎腹部,预防伤口感染,伤口积脓即拆除1~2针缝线引流,腹部伤口有腹水溢出时要及时检查伤口。如为1~2针开裂,可用蝶形胶布拉拢伤口;如切口皮肤以下各层均已裂开,或切口全层裂开,内脏脱出,应立即重新缝合伤口。

(六)肺部并发症

1.肺炎 可因分泌物或呕吐物吸入呼吸道,也可因受凉,术后机体抵抗力降低而发生支气管肺炎;除用抗生素治疗外,吸痰、超声雾化、拍背及保暖等措施亦十分重要。

2.肺不张 小儿支气管细小,咳痰功能差,痰液易堵塞支气管而发生肺不张,应加强抗感染、拍背吸痰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