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仪器设备的更新完善,小肠、结肠的压力动力学变化的研究也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通过测压技术可以分析病儿的临床症状,为明确诊断提供依据,也可为选择治疗提供帮助。
一、小肠测压
小肠测压是一个安全、方便和价廉的诊断手段,小肠压力的改变常与肠管神经、肌肉的功能有关,有助于肠道神经肌肉性疾病的诊断,如慢性特发性假性肠梗阻(Clip)。但小肠测压主要是观察消化间期的收缩活动,极少用于消化期,而胃肠不适症状多数在餐后出现,因而使其临床应用价值受到一定的限制。小肠测压与肌电图联合检查,测压提供压力及其对肠内容物的推动力信息;肌电图可记录到肠管的微弱收缩(不引起压力变化)和收缩节律,以弥补测压检查之不足。
小肠测压一般采用液体灌注方法,选择8个通道的测压导管,测定小肠多个位点的压力活动,可以了解消化期的动力情况,确定肠道的动力异常是肌源性还是神经源性疾病,如慢性特发性肠梗阻等,表现为消化间期和消化动力异常,小肠出现局灶的不协调的丛集性和时相性收缩。小肠测压主要是观察消化间期的收缩活动,提供压力及其对肠内容物的推动力信息,有助于确定病变的部位及其对治疗的反应。通过小肠测压可记录到3种类型收缩波:①单个位相性收缩(individual asic contraction);②有组织的收缩波群,如MMC和移行性锋电位丛(migrating clustered contractions);③特殊推进性收缩,如巨大移行性收缩(giant migrating contraction)和逆行巨大收缩波(retrograde giant contraction)。
二、结肠测压
结肠测压测压可用来测定特定部位结肠压力变化的频率、时程和幅度。顶端开口导管液体灌注法是最常用方法,其他有气囊导管法、微型换能器导管法和新近发展的无线电遥测囊技术。后者是在囊内装有压力换能器及无线电发射机,发射机将数据传送至外部记录器,并经计算机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它不需导管,但位置不易固定,可随肠道运动而改变,需多次X线检查以确定其位置。利用多腔(如8腔)测压管能同时测定多个不同部位的压力,经计算机处理立体成像,对了解结肠的收缩和运动更为全面。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每一种压力波形并不一定与某种特定收缩类型相对应,但压力曲线可用以估计某一时限某一结肠节段的工作总量,称为结肠运动指数。结肠运动在人与人、节段与节段及单一节段的不同时间之间均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讲,左侧结肠比右侧强,乙状结肠运动最强,进食后运动增强。
方法:结肠测压前48h始进流质饮食,1周内停用对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的药物,测压前禁食12h,禁止灌肠,因灌肠会影响结肠动力。不用镇静药,在安静、清醒状态下检测。也可借助结肠镜引导下插管,在X线下确定导管位置,需注意的是测压导管不能在结肠内卷曲,以免不能确切地检测到收缩时的顺行性传导或逆行性传导。检测时注意水灌注速度为10ml/h,检测的时间为空腹结肠动力1h,餐后3h观察有无胃结肠反射存在,但如果所摄入的试验餐量不足,有时测不出该反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