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较少见,是新生儿自发性胃穿孔的主要病因,病程进展快,病死率很高。腹部体征可见腹部高度膨隆,腹式呼吸迅速消失,肺肝界消失,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如果患儿具有明显腹胀、肺肝界消失、腹壁红肿、腹壁静脉怒张等腹膜炎体征,同时X线腹平片显示气腹,胃泡影消失,即应考虑有胃穿孔。腹腔穿刺可帮助诊断,且能减轻腹胀。 出现胃穿孔时应进行急诊手术。
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congenital defect of gastric muscle)较少见,是新生儿自发性胃穿孔的主要病因,病程进展快,病死率很高。1943年,Herbut首次描述本病,Leger在1950年第一例手术获得成功。
【临床表现】 在穿孔发生前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有呕吐和拒食,腹部可见胃型。穿孔后突然气急和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或发绀,频繁呕吐,四肢花纹,有休克表现。腹部体征可见腹部高度膨隆,腹式呼吸迅速消失,肺肝界消失,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穿孔12h左右腹壁可出现紫红、发亮和水肿,腹壁静脉显露,轻度肌紧张等腹膜炎表现。腹腔穿刺可吸出气体或脓汁、粪便等。穿孔常发生在生后1周之内,多数在3~5d。
X线检查:腹平片可见胃泡影消失,膈下可见游离气体。
【诊断】 在未穿孔之前作出诊断很困难,因没有临床症状。如果患儿具有明显腹胀、肺肝界消失、腹壁红肿、腹壁静脉怒张等腹膜炎体征,同时X线腹平片显示气腹,胃泡影消失,即应考虑有胃穿孔。腹腔穿刺可帮助诊断,且能减轻腹胀。
【治疗】 出现胃穿孔时应进行急诊手术。术前准备包括胃肠减压,恢复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积极抗感染和抗休克,当大量气腹导致严重呼吸困难时,应在输液开始后行腹腔穿刺,以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手术方法是穿孔缝合术或胃壁修补术。术后应积极防治中毒性休克继续发展,防止肾衰竭和DIC发生。
【预后】 本病进展快,病死率较高,术后效果与手术时机掌握和术前全身状态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