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绞窄性肠梗阻有腹膜刺激征么

绞窄性肠梗阻有腹膜刺激征么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胎粪性腹膜炎是在胎儿期肠道穿孔,胎粪进入腹腔后引起的无菌性化学性腹膜炎,异物存留腹腔继而出现腹腔钙化灶,这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在儿童期常见的粘连性肠梗阻,如无其他原因造成粘连性肠梗阻时,其中部分病例可能是胎粪性腹膜炎所致。尚有少数胎粪性腹膜炎与肠闭锁同时存在,因而,同时有肠闭锁的临床症状,如生后即无胎粪排出,结肠呈胎儿型等。患儿生后有腹膜炎或肠梗阻症状,X线腹部平片上有特征性的钙化阴影即可确诊。

胎粪性腹膜炎是常见的新生儿期急腹症。胎粪性腹膜炎是在胎儿期肠道穿孔,胎粪进入腹腔后引起的无菌性化学性腹膜炎,异物存留腹腔继而出现腹腔钙化灶,这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大部分肠穿孔在出生前已愈合。

【临床表现】 由于胎粪性的病理类型不同,临床表现亦不一样,临床上一般分为四种类型。

1.腹膜炎型 于生后3~5天发病,患儿多为未成熟儿,一般状态欠佳,主要症状为呕吐、腹胀和便秘。呕吐多发生在第一次喂奶以后,呕吐频繁,呕吐物含胆汁,有时有陈旧性血液,腹胀很明显,呈圆形,多于出生后即出现,且逐渐加重。腹壁发亮,色泽青紫,静脉怒张,有明显水肿,新生儿腹肌不发达,反应能力低下,无明显的腹膜刺激症状。有时可能触及坚硬的钙化块,叩诊呈鼓音,并有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多减弱或消失,患儿生后可有少量胎粪排出或无胎粪排出。

2.肠梗阻型 在穿孔已经闭合的病例中,腹腔内遗留广泛的肠粘连,出生后可随时出现呕吐、腹胀和便秘等肠梗阻症状,与一般机械性肠梗阻一样,表现为完全性、不完全性或绞窄性肠梗阻,梗阻是高位的,亦可以是低位的,一般以回肠末端梗阻较多见,本型多于新生儿时期发病,亦可见于婴幼儿时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因为时间越久,粘连在逐渐吸收,发生肠梗阻的机会就越少,另外,与腹腔内钙化逐渐吸收,在临床上失去了诊断本病的根据亦有关系。在儿童期常见的粘连性肠梗阻,如无其他原因造成粘连性肠梗阻时,其中部分病例可能是胎粪性腹膜炎所致。尚有少数胎粪性腹膜炎与肠闭锁同时存在,因而,同时有肠闭锁的临床症状,如生后即无胎粪排出,结肠呈胎儿型等。

3.胎粪性假性囊肿 胚胎期发生肠穿孔后胎粪进入腹腔,胎粪浓缩,外表包绕着纤维素形成囊肿,周围肠襻可粘连成团并构成囊肿的一部分。原始肠穿孔部位也可被包在囊肿内,其他部位无明显粘连,该型穿孔时间较早,假性囊肿壁可能已有钙化。如果包绕在囊肿内的穿孔在出生时仍未闭合,就可能出现局限性气腹,囊内有气液平面,膈下无游离气体,进而发展为局限性脓肿。脓肿破溃,感染扩散可致弥漫性腹膜炎。

4.胎粪性腹水 出生前不久发生肠穿孔,偶尔在出生时穿孔已闭合,但腹腔留有大量的胎粪和腹水。婴儿有明显腹胀。X线检查可发现细小的钙化点。如穿孔时间很短,则见不到钙化点。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自Newbauser(1944)指出X线检查时,可凭腹腔内钙化斑诊断本病以来,其诊断价值得到了普遍重视。潘恩源等通过200例的研究,根据不同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及X线所见,将胎粪性腹膜炎分为四型:

(1)液气腹型:均于生后1个月内就诊,其中94.3%于生后1周内发病,有液气腹、包裹性液气腹的改变,其钙化影常呈团块状,黏附于腹壁某部,由于肠管广泛粘连成团如鸡卵大小或稍大一些的团块,钙化影常呈较宽的大环状或散在的小斑块状。少数为细条状或小点状,包裹性液气腹,周围镶以较宽的大环状影,也是此型的特殊所见。

(2)肠梗阻型:此型因穿孔已闭合,发病较晚,此型的钙化以局限性团块状为多见(63.6%),主要分布在右中下腹部及下腹部。

(3)单纯钙化型:此型均因肺炎,腹部包块在腹部摄片检查时偶尔发现钙化斑块者。

(4)无可见钙化型:此型均为术前未能确诊,而在手术或尸解中证实。

2.腹腔穿刺 对腹膜炎型胎粪性腹膜炎,腹部高度膨隆、呼吸困难、伴有发绀,可考虑腹腔穿刺,根据腹腔渗出液的性状对诊断有参考价值且可改善呼吸,减轻患儿的中毒症状。

3.B超 自B超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B超为胎粪性腹膜炎的产前诊断及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有报道胎粪性腹膜炎的钙化斑在B超图像上出现了高信号的散在的斑点状影,如暴风雪征。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所见,特别见到钙化灶时,明确诊断并不困难。

患儿生后有腹膜炎或肠梗阻症状,X线腹部平片上有特征性的钙化阴影即可确诊。腹膜炎型的患儿多于生后1周内发病,出现呕吐、腹胀、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腹部呈现典型的新生儿腹膜炎的体征,X线摄片可见到包裹性或分隔多房性的液气腹,在侧位片上可见肠管粘连成团固定于后腹壁,肠内仅有少量气体,在包裹的囊壁内或肠团的表面有钙化阴影,一般是由1~2mm大小的钙化点组成的条索、块状或片状影,即可确诊。但腹膜炎型胎粪性腹膜炎尚需与新生儿胃穿孔、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相鉴别。

【鉴别诊断】

1.新生儿胃穿孔 病因不清,可能与新生儿胃酸偏高,胃内压增高及先天性胃壁发育缺陷有关。穿孔多位于胃前壁大弯侧,且多为胃破裂型(即胃穿孔直径大于2cm者)。患儿于生后2~3d内发病,出现典型的新生儿腹膜炎的症状及体征,病情迅速恶化,与腹膜炎型胎粪性腹膜炎极相似,X线摄片可见大量液气腹,其穿孔率占90%~100%,胎粪性腹膜炎气腹的出现率仅为50%左右,胃泡影多消失。

2.新生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本病近年来报道较多,于生后7~10d发病,多见于未成熟儿,主要症状有高热、呕吐、腹膜炎的临床表现,腹部摄片无钙化斑,与胎粪性腹膜炎鉴别。

3.粘连性肠梗阻 肠梗阻型胎粪性腹膜炎多于婴儿期发病,表现为机械性肠梗阻或绞窄性肠梗阻,与其他原因所致的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表现相同,在X线平片上见肠腔充气不均匀,肠襻大小不等,肠腔有多数液平面,钙化阴影多数局限,往往位于右下腹,钙化阴影有时很明显,也有的不清楚,如X线平片上能看到钙化阴影即可确诊,如果没有钙化阴影,也不能否定诊断。应当指出的是,如能摄正侧位腹部平片(包括膈肌及阴囊),摄片条件合适,钙化阴影的出现率是很高的,可达90%以上。根据中国医科大学的经验,当婴儿出现粘连性肠梗阻时,首先应想到本病,腹部摄片有钙化影可确诊。但据本组随访资料,腹部钙化斑于3岁后即消失,而腹腔内粘连尚未吸收,故3岁以上的幼儿出现粘连性肠梗阻,如无腹腔炎症及外伤史时亦应首先想到本病。

4.产前诊断 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提高,胎粪性腹膜炎的产前诊断已有报道,1956年,Harris在产前作骨盆测量时,偶尔发现胎儿腹腔内的钙化影,于生后确诊为胎粪性腹膜炎。潘恩源等发现胎儿期确诊者6例,均系孕妇在妊娠7~8个月时因羊水过多行腹部摄片发现胎儿腹部钙化而确诊,其中在长期观察的4例中,有2例分别于生后6个月及15个月后因粘连性肠梗阻入院,经腹部摄片及手术证实。国外亦有由B超行产前检查而确定本病者。

术后加强基础护理,继续胃肠减压,给予静脉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同时须注意防治感染。

【治疗】 有肠梗阻或腹膜炎症状者,须积极行手术治疗,术前纠正脱水和酸中毒,放置胃管减压,给氧及抗生素。部分性梗阻,可先行非手术疗法,无显著效果时,应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宜根据其临床类型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新生儿肠梗阻型 如临床表现为不全梗阻者,应尽量采用非手术疗法;完全性梗阻者应在积极做好术前准备的情况下及时行手术治疗。开腹后,首先探查粘连情况,如粘连为局限性,可仔细分离解除梗阻。附着在肠壁上的钙化胎粪如与肠壁粘连较紧,不可切除,否则影响愈合。见到凹瘪的肠腔充气饱满时,证实梗阻已解除。如粘连甚广泛,不易分离时,可考虑旷置粘连肠团,再行远近端肠捷径吻合术,吻合口要大些。胎粪性腹膜炎一般不宜行肠造口术,以避免大量肠液外流,维持正常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如系简单的带状粘连带,只需切除粘连带,解除梗阻。

2.腹膜炎型 此型患儿多属危重。术前应积极进行静脉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必要时输血。静脉滴注抗生素,并注意保温。对于弥漫性腹腔积气、液过多,腹胀严重影响呼吸循环者,应行腹腔穿刺放出气液,以减少呼吸窘迫及改善血液循环。剖腹后即有大量气体及脓液流出。肠管常粘连成块不易分开。应仔细操作,分离粘连,修补穿孔处,吸净分泌物。在盆腔和脓腔最低位,放置引流。如穿孔不易找到,不应勉强分离,避免损伤肠壁,亦应尽量吸净脓液,放置引流。

若并发肠闭锁,应尽可能切除闭锁肠襻,若分离困难时,可将近端肠襻与远端肠管行捷径吻合术。

3.隐匿型 此型为肠穿孔已愈合,仅留下腹腔内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肠粘连,但消化道通畅。新生儿期无肠梗阻症状,仅在X线检查时有钙斑。有的因腹腔其他疾病时发现肠管有广泛陈旧性粘连,同时可发现有钙化斑则可诊断为胎粪性腹膜炎后遗粘连。

【术后处理】 术后处理十分重要,特别是新生儿病情危重者,术后应置于温箱中、给氧,继续纠正水、电解质失衡,静脉营养。保持胃肠减压通畅,以减少腹胀。全身应用抗生素以控制或防止感染。有腹腔引流的患儿应严格记录引流量及性质,并作好局部伤口护理。

【预后】 本病病死率高,特别是腹膜炎型的疗效更差,近期病死率可高达48%~50%。若治疗得当,度过手术期存活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腹内钙化影像完全吸收消失,临床无粘连肠梗阻,甚至粘连严重的小肠肠管也逐渐得到缓解,可达到长期治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