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限性肠炎是一种肠道特发性、慢性非特异性炎症。Crohn于1932年首先对本病进行描述,并命名为局限性回肠炎,后被世界卫生组织于1973年将本病称为克罗恩病,其定义是“本病原因不明,主要见于青年人,为伴有纤维性变或溃疡的肉芽肿性病变”。病变可发生在消化道任何部位,以末端回肠最常见。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男女发病率相近,儿童病例也不少见。
【临床表现】 发病的年龄常较大。有26%的病例发生在20岁以上的青年,3%在10岁以下。男孩发病者较多。临床症状表现不一致,以腹泻(74%)、腹痛(70%)、消瘦(63%)、发热(37%)、肿块(31%)及便血(16%)等最为常见。
1.腹泻 排便次数增加,多数为水样便或不成形的粪便,粪便中并不常含有脓液、黏液或大量血液。水样便可能由于肠壁吸收能力减弱,细菌增殖所致。因胆内合成的胆盐不能代偿其在肠肝循环中的损失,造成胆盐池的缺少,吸收脂肪发生障碍,临床发生脂肪泻。
2.腹痛 常为间歇性腹痛,多系部分肠梗阻所致。有时伴有恶心和呕吐,亦可伴稀便。腹痛时如能排气则腹痛减轻。部分病例亦可表现为便秘。持续腹痛时,可扪到有压痛的肿块。约有25%以上的病例,腹痛位于右下腹部,有类似阑尾炎的临床症状。
3.发热 Crohn等强调不明原因的发热,需考虑本病。小儿患此病者发热更为多见。有时发热提示为肠壁或腹腔形成脓肿,亦可能是“毒素”引起的全身症状。
4.消瘦 在儿童常表现为身材矮小,体重不足,贫血,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等。持续性腹泻,滞留襻综合征(Stagnant Loop Syndrome)均能引起消化和吸收障碍。一旦产生脂肪泻,脂溶性维生素(A、D、E、K)均缺少。肠道细菌繁殖可抑制叶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K等的合成,也消耗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破坏回肠对维生素B12的吸收,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亦因长期应用激素,推迟正常的生长发育。
5.贫血 可为大细胞性和小细胞性贫血,此病可能产生一种对抗骨髓活性的毒性抑制作用,而致小细胞性贫血。缺乏维生素B12、叶酸可引起大细胞性贫血。丢失大量蛋白质及肠道吸收障碍,导致低蛋白血症;也可表现维生素缺乏及电解质钙、钾、镁等的缺少。
6.偶有患儿出现会阴部溃疡或结节性红斑(Erythema nodosum)、关节炎、舌炎等。实验室检查常有血沉增快,少数患儿有免疫球蛋白IgG、IgM增高的现象。
总之,小儿患局限性肠炎可表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偶有急性发病,多半为慢性消耗症状,如面色苍白、低热、心动过速等,常有发育不良。一般病程较长,可延至数年尚未明确诊断,可并发慢性肠梗阻、穿孔、肠瘘或腹腔脓肿,亦可到成年后恶变而致肠癌。
【诊断】 当患儿有不明原因发热,生长发育与同龄儿相比停滞,又伴有腹泻或便秘、腹痛、呕吐等症状,应怀疑本病。
1.X线检查 钡剂胃肠透视或钡灌肠检查有助于诊断。钡剂透视可见肠黏膜平坦,肠壁边缘呈毛刺状不规则,有功能或器质性肠狭窄。晚期可见纵横交错的溃疡形成的瘢痕,其间有黏膜凸出,即“鹅卵石”征,也有形成息肉者。更晚期可见“铅管样”改变,狭窄段近端肠管扩张。有时见到钡剂分流,说明有内瘘。病变也有数段改变。钡灌肠可检查结肠病变。
2.纤维结肠镜检查 可以见到肠黏膜充血、水肿、炎症或溃疡及肠狭窄,并可动态观察病变部肠蠕动情况,同时还可以取病理活检。
3.B超检查 急性期在B超下可见病变肠管黏膜肥厚,肠间粘连及肠腔大量积液。慢性期由于病变肠壁增厚,肉芽肿形成,常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区。
【治疗】 此病在无并发症时,一般均行内科治疗,迄今尚无根治的方法。治疗的目的只能达到减轻症状和减少复发的机会。有并发症者,如肠梗阻,肠穿孔则需行手术。治疗本病需有耐心,在不同患儿和不同病期采取的治疗方法亦不同。
1.非手术治疗 本病在未出现并发症时皆需内科药物治疗,当发生肠梗阻、反复多量血便、肠穿孔及形成内瘘时,需外科手术治疗。由于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内科则无十分有效的根治性治疗方法,治疗的结果大多是减轻症状,控制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改善全身状况,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1)药物治疗:Kiemenn(1989)指出,根据国际性的研究,已进一步统一认识,制定了标准化的治疗方案。首选药物是糖皮质类固醇、水杨酸偶氮磺吡啶及5-氨基水杨酸。第二线药物包括甲硝唑和免疫抑制药(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但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病变的部位决定,小肠的病变,皮质类固醇效果甚佳;单纯结肠罹病时,用水杨酸偶氮磺吡啶效果较好。轻至中度病变用泼尼松,第一次剂量每日0.5~1.0mg/kg;第3周开始减量,改为维持量。水杨酸偶氮磺吡啶的剂量每日20mg/kg。有报道认为甲硝唑对结肠尤其对直肠病变效果更为显著。Nicholis(1994)采用强力免疫抑制药环孢素A(cyclosporin)治疗Crohn病,有效率达87%,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此外,应根据患儿病情进行抗炎、解痉、止泻治疗。同时应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根据生化检查结果适量输入钾、钠、氯等电解质及抑酸药物。
(2)肠道外营养:因患儿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应用静脉高营养,既可提高机体抵抗力,又可防止和改善营养不良而导致的发育障碍,同时对将来进一步的手术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Shand认为Crohn病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的原因,归于术前的大量的准备工作,尤其是肠道外静脉高营养,使患儿达到极佳的营养状况,增加了抗手术打击及术后愈合能力。同时,因减少了食物对肠管的刺激,可以缓解痉挛性腹痛,亦有利于肠道炎症、水肿的吸收和功能恢复。
(3)饮食:由于长期的消化功能障碍可引起小儿发育障碍这一严重后果,而且久用静脉营养液大多难承受经济上的负担,故很多学者开始重视肠道喂养,并认为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环节之一。Beattie(1994)提出配制高蛋白少残渣饮食,可明显改善患儿营养状态,利于恢复肠道功能。
2.手术治疗 本病约有50%以上的病例需手术治疗。近年来手术病例逐渐增加,很多学者认为90%以上的病例最终需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在于切除病灶,减轻中毒症状,解除肠梗阻,建立正常的肠管通道。
(1)手术适应证:①有肠穿孔腹膜炎或肠瘘形成者;②肠狭窄或粘连引起肠梗阻者;③消化道出血,经非手术治疗无效;④腹部包裹性脓肿,经抗炎治疗不吸收;⑤已形成穿透性溃疡并形成内、外瘘者;⑥经内科治疗无效,长期存在消化道症状,并伴营养不良及发育障碍者。
(2)手术前准备:对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及贫血者,术前应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输血,同时应用静脉营养液,待周身状态改善,能耐受手术打击时,再进行手术,以利于术后肠吻合口及切口愈合。
(3)手术原则
①对病变局限的病灶:可单纯行病灶肠段切除,肠对端吻合术。切除肠段应距病灶10cm以上,以免残留病变组织术后复发。
②对很分散或跳跃式病灶:既应考虑到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又要想到术后复发的可能性。若每一间隔的病灶较为孤立,病灶间肠管正常,可做多段肠切除肠吻合手术,此法既可切除病灶,又有利于维持消化功能。
③广泛性肠管病变:应根据临床表现及肠管病变的程度等综合因素决定切除肠段的范围,若术前腹泻严重,病变肠段炎症、水肿、坏死及肉芽肿严重,肠管僵硬,肠系膜水肿、淋巴结肿大明显,病变肠管难以恢复功能,应行广泛性病变肠段切除术。文献报道表明,小儿广泛性小肠切除术保留70cm以上肠管,经一段代偿期后,可恢复到正常或近于正常的消化功能。其理由是:a.小儿肠管正处于生长中,可随年龄增长而延长;b.肠管代偿性扩张,增加了消化吸收面积;c.肠道代偿性吸收能力增强。然而,临床上一旦形成短肠综合征,治疗上是十分艰难的。尤其术后3个月内主要靠肠道外静脉营养液提供机体需要的基本物质;d.广泛性肠粘连、梗阻且肠壁炎症、水肿严重,无法行肠切除手术,多数学者亦不主张采用外置造瘘手术,而主张行腹腔内捷径吻合,改善暂时的肠梗阻,待腹腔内炎症水肿消退后再二次行病变肠管切除手术。
(4)手术方法:多采用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进入腹腔后进行全面的探查,以免造成多发性病灶的遗漏。然后将病变肠段提出切口外,结扎拟切除的系膜血管,与此同时尽可能切除病变肠段系膜缘的肿大淋巴结。用肠钳斜行钳夹肠管,切除病变肠段,行对端全层肠吻合,再以浆肌层包埋。检查肠吻合口通畅后,冲洗腹腔,按顺序做肠管复位,再逐层关腹。
(5)术后处理:除常规性术后治疗外,应继续应用静脉营养液,以保证患儿处于良好的营养状况,有利于吻合口与手术切口的愈合,同时可避免因过早进食,对肠道的机械性刺激,不利于肠管炎症水肿的吸收及功能恢复。若为广泛性肠切除术,术后近期应用静脉营养液,2周后应配制高蛋白少残渣性饮食。同时应用助于消化的药物。对有短肠综合征者,应避免因腹泻造成肛周皮肤的腐蚀,应加强护理。
【预后】 本病的复发率较高,但多数为晚期患者。Plauth报告的60例复发率为57%;Sadoun报告的38例患儿中,术后5年内有40%做了二次手术。有人主张早期手术以降低复发率。近年来由于静脉营养液的应用,手术前营养状态的提高,增强了对手术打击的耐受性,加之麻醉及手术技术的提高,手术病死率及术后复发率皆明显降低。
总之,内、外科结合治疗局限性肠炎,可在很大程度上延长生命和改善患儿的日常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