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天性直肠肛门闭锁

先天性直肠肛门闭锁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率较高,约为1∶2000~1∶5000,男与女之比为4∶1。钡剂灌肠为主要的诊断方法,是确诊先天性巨结肠和判定病变范围的重要依据。②正常直肠在齿线上方有一低神经节细胞区,在该区域内取材可把正常儿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或同源病。缓泻剂适于大便干燥患者,并不适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

先天性巨结肠系指从结肠的某一部位起,到直肠末端的肠壁内肌间和黏膜下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先天性缺如,导致该肠段痉挛性狭窄,产生肠梗阻和便秘,近端结肠发生继发性扩张。1886年,丹麦医生Hirschsprung对此并作了详细描述,因此,先天性巨结肠又称赫什朋病(Hirschsprung disease,HD),以后根据病理又将该病称为无神经节细胞症(aganglionosis)。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率较高,约为1∶2000~1∶5000,男与女之比为4∶1。

【临床表现】 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症状,在新生儿期主要为急性肠梗阻,婴幼儿和儿童期为慢性便秘和腹胀。

1.新生儿 生后胎便排出时间或排空时间延迟,同时有腹胀、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胆汁性或粪便样,直肠指检感到直肠紧缩及壶腹部空虚,拔指后排出大量气便,后腹胀缓解,部分患儿出现小肠结肠炎,出现不排便或腹泻,高热,呕吐,高度腹胀和腹壁发红,严重时刻出现肠穿孔、腹膜炎、感染性休克。

2.婴幼儿和儿童 该时期患儿的临床表现多很典型:有新生儿期肠梗阻史;便秘、腹胀症状逐渐加重,须服用缓泻剂或刺激肛门、洗肠维持排便,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者,腹胀明显,可见粗大的肠型,有的能触及结肠内粪便或粪石;因便秘、腹胀影响,患儿有不同程度消瘦、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表现。治疗得当或轻型患儿,发育和营养可不受影响,甚至腹胀不明显。

【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钡剂灌肠、直肠肛管测压、直肠活检、组织化学等方法。

1.X线钡剂灌肠 腹平片示低位肠梗阻表现。钡剂灌肠为主要的诊断方法,是确诊先天性巨结肠和判定病变范围的重要依据。钡剂灌肠可显示远端直肠和结肠呈痉挛性狭窄,其近段结肠扩张,在狭窄段与扩张段之间为移行段。根据狭窄段的长短可确定为短段型、常见型或长段型,如全结肠均狭窄,结肠框小,小肠扩张,则应考虑为全结肠型巨结肠。新生儿巨结肠确诊较困难,因为在新生儿期,典型的巨结肠改变尚未形成,有的需要3~4周甚至几个月方能形成。钡灌肠前避免洗肠、肛门指检,钡灌肠后观察24h,可提高新生儿巨结肠的确诊率,如新生儿期钡灌肠缺乏典型表现,则应在2~3个月时复查钡灌肠,多能确诊。

2.直肠肛门测压 直肠肛管测压是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有效方法,具有经济、简便、快速、安全以及无损伤性等优点。正常儿直肠壶腹部压力增高时,内括约肌呈反射性松弛,肛管压力下降,而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向直肠内气囊注入很多气体,肛管压力也不变甚至还升高。直肠肛管测压诊断新生儿巨结肠应当慎重。因为在新生儿期,正常的肛门直肠反射尚未成熟且不稳定。

3.直肠肌层活检 取直肠壁肌层活检,证实肌间神经节细胞缺如是诊断先天性巨结肠最可靠的方法,但也需注意:①生后神经节细胞有一发育和成熟过程,直肠肌间丛尤其明显,黏膜下丛又落后几周,如不注意,可把正常儿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或同源病。②正常直肠在齿线上方有一低神经节细胞区,在该区域内取材可把正常儿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或同源病。

4.直肠黏膜活检 直肠黏膜活检仅吸取一小块黏膜,检查方法有组织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1.新生儿期

(1)先天性肠闭锁或狭窄:低位的肠闭锁或狭窄也为低位肠梗阻表现,肛诊后没有胎便或仅有少量灰白色胶冻样便(肠狭窄可有少量胎便)。X线钡剂灌肠显示病变远端结肠细小(胎儿型结肠),主要需与全结肠型巨结肠鉴别。

(2)功能性肠梗阻:功能性肠梗阻常见于早产儿,对这类患儿经诊断认为与肌间神经节细胞不成熟有关。其他疾病也可引起新生儿功能性肠梗阻,诸如呼吸困难、感染中毒、脑组织损伤等。经治疗原发病和对症处理,梗阻缓解,且以后不再出现排便困难。

(3)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与生后窒息、缺氧、休克等原因有关。除没有生后便秘史外,临床症状常不易与新生儿巨结肠肠炎鉴别。

(4)新生儿腹膜炎:也分原发性腹膜炎和续发性腹膜炎。新生儿原发性腹膜炎少见,多为脐源性感染,有的为血源性,与败血症有关。续发性腹膜炎见于新生儿巨结肠穿孔、胃穿孔、胆道穿孔及阑尾炎等。

2.婴幼儿和儿童期

(1)继发性巨结肠:巨结肠继发于先天性肛门直肠狭窄、直肠外肿物压迫、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或外伤后形成的肛门瘢痕性狭窄。与长期排便不畅或受阻有关。经肛门检查可以确诊。

(2)特发性巨结肠:一般2~3岁时发病,便秘程度较轻,钡灌肠见直肠扩张,其远端无狭窄段,直肠肛管测压为正常反射,直肠肌层活检为正常神经节细胞。

(3)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详见本章第七节)。

(4)其他原因便秘:

①饮食性便秘。婴幼儿可因母乳不足,代乳品过于浓稠或稀少,或未及时添加辅食;年长儿则为食物过少或过精,较少进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所致。

②神经性便秘。为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缺陷所致,如大脑发育不全、小头畸形、脑瘫及脊髓栓系症等。

③内分泌性便秘。甲状腺功能不良(呆小症或克汀病)时,因胃肠道蠕动减弱,在新生儿期就可出现腹胀、便秘,并进行性加重。患儿特征为智力障碍、面部臃肿、鼻梁宽平、全身肌肉张力低下。基础代谢率和血清蛋白结合碘降低可以确诊。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也可有慢性便秘及结肠扩张。

④维生素缺乏。维生素B缺乏能破坏肠壁中神经节细胞,引起便秘。

【治疗】 手术是根治本病的有效方法。在患儿年龄或身体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可采用非手术治疗或肠造瘘术。

1.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通便、扩肛、洗肠和中医药等方法。

(1)通便:是用手指、肥皂条、开塞露等刺激肛门直肠,引起患儿排便。

(2)扩肛:扩张肛门和直肠,不仅可刺激排便,也可强力扩张肛门内括约肌和痉挛段直肠使之弛缓而有治疗意义。

(3)洗肠:洗肠是有效而可靠的维持排便方法,应教给患儿家长掌握:购买洗肠用注射器和导管,生理盐水可用精盐与开水配制。为使用方便,配制2%盐水备用,洗肠时加等量开水。洗肠用导管的插入深度,一定要超过痉挛段;用虹吸法洗肠,切忌每次注入大量盐水,甚至于期待患儿自动排出。

(4)缓泻剂:缓泻剂种类较多,其作用主要为增加粪便中水分含量,扩充肠管而加速肠内容物排泄。缓泻剂适于大便干燥患者,并不适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缓泻中药的成分和作用较复杂,虽然对新生儿期巨结肠有一定效果,但可持续泻而影响患儿的消化、吸收。缓泻剂的作用不能除外与新生儿巨结肠的缓解期有关。

2.肠造口术 肠造口是在非手术治疗无效、又不能实施根治性手术时的过渡性治疗措施,尤其在出现小肠结肠炎、肠穿孔或为全结肠型巨结肠时。在扩张段行暂时性造瘘。

3.根治性手术 关于根治性手术的年龄,以3~6个月为宜。此时诊断较明确,手术操作也较方便。主要有四种基本术式。

(1)拖出型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Swanson术):在腹腔内游离结肠和直肠,扩张的结肠切除后残端缝合,将结肠和直肠从肛门翻转拖出,于肛门外作结肠直肠吻合;Swanson术盆腔游离广泛,创伤较大,吻合口为一平面,术后尿潴留、吻合口感染及狭窄等并发症也较多。

(2)经腹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Rehbein术):经腹切除扩张结肠和部分直肠,余留的直肠约4~6cm,作结肠直肠吻合。该法操作简单、不解剖盆腔,但只是将普通型变成了短段型。

(3)结肠切除、直肠后结肠拖出术(Duhamel法):保留直肠前壁、近端结肠从直肠后壁拖出,将结肠与直肠的后壁缝合,结肠前壁于直肠后壁用环钳钳夹。该法缩短了手术时间,创伤较小,但术后肛门拖带钳子,患儿活动受限,不易护理,且钳夹处常遗留中隔,以后形成闸门。

(4)直肠黏膜切除,结肠鞘内拖出术(Sovaes术):不游离直肠,仅剥离直肠黏膜,在腹腔切除直肠以上病变结肠,把正常结肠从直肠肌鞘内拖出与肛门缝合。该术式不解剖盆腔,故操作较简单。

以上各种术式经不断改进,衍生出多种改良术式。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Sovaes术的改良术式,即经肛门直肠黏膜切除,结肠经直肠肌鞘内拖出术,该术式大多不需开腹,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也大大减少,随访效果十分令人满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