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性、溃疡性疾病,以腹泻、脓血黏液便、腹痛为临床特征。男女发病无差异,在白种人发病率较高,有家族倾向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者多见。我国儿童发病极少见。
【临床表现】 症状轻重不一,轻症起病缓慢,无明显腹泻,有时每日稀便3~5次,大便中有少量血性黏液或血液。有的患儿没有腹泻只有便血,有的则只有腹泻而无便血。腹痛多为阵发性,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部,有腹痛-便意-便后腹痛缓解的规律。重症则发病急,婴幼儿较多见。多以急性腹泻开始,最初每日3~4次,病情进展每日可达十几次,呈血水样稀便或黏液血便,有里急后重感,甚至大便失禁。小儿可出现腹胀、呕吐、高热、脱水电解质紊乱,中毒性休克,肠穿孔者出现腹膜炎表现。慢性过程表现为营养不良、食欲缺乏、贫血、体重下降、精神萎靡。肛门外括约肌痉挛,直肠黏膜有粗糙颗粒或多发性息肉样物。
本病常伴有一些肠道外的症状,关节炎如四肢关节炎和脊柱关节炎;皮肤病变如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坏死性丘疹性病变等;其他少见并发症,如口腔溃疡、虹膜炎等。
【诊断】 本病的临床表现与肠道其他疾病相似,故凡长期反复发作的脐周或左下腹痛,排血性黏液便的患儿,均可疑为溃疡性结肠炎,应进一步检查。
1.内镜及活组织检查 用直肠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其典型病变为:黏膜有多发性浅表溃疡伴出血、水肿,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弥漫性分布;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容易出血,或附有脓血性分泌物;可见假息肉,结肠袋变钝或消失。黏膜活检为慢性非特异炎性改变,杯状细胞减少,腺体萎缩变形,上皮细胞间中性粒细胞浸润。
2.钡灌肠双重造影 早期可见结肠黏膜紊乱模糊,结肠袋加深,结肠痉挛激惹征。有溃疡时肠壁边缘有小锯齿状突出改变。晚期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缩短、狭窄。如有息肉可见充盈缺损。
3.抗神经细胞抗体阳性试验 这是对溃疡性结肠炎与局限性结肠炎(Crohn病)等在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的特异性检查。溃疡性结肠炎患儿抗神经细胞抗体阳性和间接免疫荧光核周型反应阳性者占98%。
【治疗】
1.非手术疗法
(1)饮食和支持疗法:宜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多种维生素、易消化的少渣饮食,避免冷饮和刺激性食物,如牛奶。可给要素饮食。应及时静脉补液,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
(2)药物疗法:主要是抗感染、止泻、免疫抑制药的应用。常用抗感染药物有甲硝唑、水杨酸偶氮磺吡啶(SAAP),免疫抑制药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泼尼松,在急性暴发性或早期严重的患儿可静脉给药。6-羟基嘌呤常与激素合用可减轻症状。同时可对症给予解痉止痛、止血、退热药物等。局部用药可用0.25%~0.5%普鲁卡因100~200ml,氢化可的松100mg,5%磺胺噻唑20ml,混合后保留灌肠,每日1~2次。
2.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出现并发症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指征:①并发中毒性巨结肠、结肠穿孔或大出血者;②结肠狭窄者;③有假性息肉形成及癌变可能者;④病程长、反复发作,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停顿者。手术方法如下。
(1)急诊手术:并发中毒性巨结肠、结肠穿孔或大出血者需急诊手术。因病情危重不允许做较大手术,可行全结肠切除、回肠和乙状结肠造瘘术。
(2)择期手术:近年来采用全结肠切除及直肠黏膜剥脱,经直肠肌鞘拖出做回肠肛管吻合术,同时在吻合口上方做回肠贮粪袋。这种手术能切除病变肠段,防止复发和残端癌变,又保留肛门括约肌以保证良好的排便功能。但该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是回肠贮粪袋炎症。如果病变局限于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可行次全结肠切除,将升结肠拖出与肛门做吻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