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常用医嘱如下:
【概念】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ofvitaminDdeficiency)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病因及高危因素】 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日照不足,生长速度快,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各种肝胆肾脏疾病及某些药物影响,如婴儿肝炎综合征、先天性胆道狭窄或闭锁、脂肪泻、胰腺炎、慢性腹泻等,可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1,25-(OH)2D生成不足而引起佝偻病。
【诊断依据】 有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日照不足,生长速度快,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以及各种影响维生素D产生或吸收的疾病等病因;有各期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血生化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及骨骼X线初期常无骨骼病变,骨骼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激期X线显示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2mm);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应注意早期的神经兴奋性增高的症状无特异性,如多汗、烦闹等。因此仅据临床表现的诊断准确率较低。以血清25-(OH)D3水平测定为最可靠的诊断标准,血清25-(OH)D3在早期明显降低。但在一般医院无条件进行该项测定,故多数以血生化与骨骼X线的检查来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应与粘多糖病、软骨营养不良、脑积水、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肾性佝偻病、肝性佝偻病等鉴别。
【医嘱方案与禁忌】 目的在于控制激期,防止骨骼畸形。治疗的原则应以口服为主,一般剂量为维生素D2每日50~100μg(2 000~4 000U),1个月后改预防量400~800U/d。大剂量维生素D与治疗效果无正比例关系,不缩短疗程,与临床分期无关;且采用大剂量治疗佝偻病的方法缺乏可靠的指标来评价血中维生素D代谢产物浓度、维生素D的毒性、高钙血症的发生以及远期后果。因此大剂量治疗应有严格的适应证。当重症佝偻病有并发症或无法口服者可大剂量肌内注射维生素D 20万~30万U一次,3个月后改预防量。治疗1个月后应复查,如临床表现、血生化与骨骼X线改变无恢复征象,应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鉴别。除采用维生素D治疗外,应注意加强营养,及时添加其他食物,坚持每日户外活动。如果膳食中钙摄入不足,应补充适当钙剂。
【疗效及预后评估】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一自限性疾病,有研究证实日光照射和生理剂量的维生素D(400U)可治疗佝偻病。因此,现认为确保儿童每日获得维生素D 400U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1.围生期 孕母应多户外活动,食用富含钙、磷、维生素D以及其他营养素的食物。妊娠后期适量补充维生素D(800U/d)有益于胎儿储存充足维生素D,以满足生后一段时间生长发育的需要。
2.婴幼儿期 预防的关键在日光浴与适量维生素D的补充。
早产儿即可开始补充维生素D2800U/d。足月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2400U/d,至2岁。冬季也要注意保证每日1~2h户外活动时间。夏季户外活动多,可暂停服用或减量。一般可不加服钙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