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儿童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常用医嘱如下:
(续 表)
【概念】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生化特征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糖尿病又可分为①1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②2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③其他特殊类型糖尿如青年成熟期发病型(maturity-onset diabetes,MDDY)。儿童糖尿病是指小于15岁的儿童发生糖尿病者;95%以上为1型糖尿病,极少数为2型糖尿病。本节主要讲述1型糖尿病。
【病因】 1型糖尿病可进一步分为自身免疫性和特发性两类。特发性仅见于美国黑人及南亚印度人,无自身免疫抗体,但仍有胰岛素绝对缺乏。现多数认为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是在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B细胞的损伤和破坏,最终因功能衰竭而发病,占1型糖尿病的绝大多数。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部分患儿常因感染或饮食不当而诱发。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多尿常为首发症状,如夜尿增多,甚至发生遗尿,较大儿童突然出现遗尿应考虑有糖尿病的可能性。
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者占20%~30%,年龄越小酮症酸中毒的发生率越高。表现为精神委靡、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呼吸深长,有酮味,节律不整,口唇樱红,恶心、呕吐、腹痛,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甚至休克等。
2.体格检查
(1)除见体重减轻、消瘦外,一般无阳性体征。
(2)酮症酸中毒时可出现呼吸深长,有酮味,有神志改变和脱水表现。
(3)Mauriac征:病程久、糖尿病控制不好时可出现生长落后、智能发育迟缓、肝大。
(4)晚期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等。
3.自然病程
(1)急性代谢紊乱期: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多在1个月以内。约20%患儿表现为酮症酸中毒;20%~40%患儿为糖尿病酮症;其余仅为高血糖、糖尿和酮尿。
(2)暂时缓解期:约75%患儿经胰岛素治疗进入暂时缓解期,一般持续数周,最长可达半年以上。
(3)强化期:缓解期后患儿出现血糖增高和尿糖不易控制,胰岛素用量突然或逐渐增加。
(4)永久糖尿病期:青春期后病情逐渐稳定,胰岛素用量比较恒定。
4.实验室检查
(1)血糖:以静脉血浆葡萄糖(mmol/L)为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或任意血浆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的血糖≥11.1mmol/L(200mg/dl)。
(2)尿糖:任意尿呈阳性反应。
(3)尿酮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葡萄糖耐量试验:对临床无症状、尿糖阳性,但空腹和任意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的患儿不能确诊为糖尿病时,才需要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葡萄糖用量为1.75g/kg,最大量不超过75g。每克加水2.5ml,在5~15min内服完,于服糖前、服糖后30、60、120、180min分别取血测血糖和胰岛素浓度。
(5)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测定:有酮症酸中毒时可见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等变化。
(6)血脂:胆固醇、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等可增高。
(7)血胰岛素及C肽水平:可用于1型、2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1型糖尿病早期可见轻度下降,随病程延长而愈趋明显。C肽在血中半衰期较长,测定值较稳定,在酮症酸中毒纠正后检测餐前及餐后2h的C肽值以了解患儿残余白细胞功能,对指导胰岛素治疗有帮助。
(8)糖化血红蛋白:作为患儿近期病情是否得到满意控制的指标。
(9)血胰岛细胞自身抗体测定:测血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胰岛素抗体(I-AAh)、胰岛细胞抗体(ICAAb)等,对1、2型糖尿病的鉴别有一定帮助。
【鉴别诊断】 应与其他原因糖尿症、非糖尿病性葡萄糖尿、婴儿暂时性糖尿、其他原因酸中毒鉴别。
【医嘱方案】
1.胰岛素治疗 根据胰岛素的种类及作用时间可分为短效普通胰岛素(RI)、中效珠蛋白胰岛素(NPH)和长效鱼精蛋白胰岛素(PZl)。
(1)剂量:新患儿开始治疗时可用RI 0.5~1.0U/(kg·d);年龄<3岁者用0.25U/(kg·d),总量分3~4次注射。每次于进餐前20~30min皮下注射。参考残余B细胞功能,如空腹C肽过低者及病程较长者,早餐前用量偏大,中、晚餐前用量可相等。
①混合胰岛素(RI/NPH)治疗:每日可注射2次,早餐前注射量占总量的2/3,晚餐前占1/3,一般RI与NPH之比不大于1∶3,残余B细胞功能较好者可用30∶70,一般用50∶50者效果好。先抽取短效胰岛素,再抽取中效胰岛素。用混合胰岛素治疗者,若午餐前血糖经常≥11.2mmol/L,可在午餐前加用小量RI(2~4U)。
②短效与长效胰岛素(RI/PZl)混合治疗:儿科应用较少,一般用于病程较长、使用胰岛素剂量较多及需要长效胰岛素提供胰岛素基础量的患儿,可以在RI一日注射3~4次的基础上,在早餐前或晚餐前的注射液中加入PZI混合注射;二者的比例需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一般需RI∶PZI≥3∶1。
以普通注射器改为胰岛素笔时,应减少胰岛素用量的15%~20%,检测血糖和尿糖,适时调整。
(2)剂量调整:根据血糖和尿糖检测结果按需调整胰岛素剂量。
(3)注射部位:双上臂前外侧、大腿前外侧、腹壁等部位。应按顺序成排轮换注射,每针每行间距均为2cm。以防止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发生局部皮下组织的纤维化或萎缩。
(4)胰岛素治疗中的注意事项:①低血糖;②胰岛素过量:出现Somogyi现象;③胰岛素不足:出现黎明现象。
2.计划饮食 原则是应该满足其生长发育和日常活动的需要。根据患儿家庭饮食习惯进行适当限制和灵活掌握。
每日所需热量=4 184+年龄×(290-420)kJ即1 000+年龄×(70-100)kcal。年龄偏小、较瘦的儿童应选择较高的热量,而年龄偏大、较胖,特别是青春期女孩则宜用较低的热量,运动量特大者可用较高热量,饮食能源的分配为:糖类占50%~55%、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5%~30%。
食物成分中蛋白质应以动物蛋白为主;脂肪应选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每日最好摄入足够的蔬菜或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每日每餐的热量分配应基本固定,早餐占1/5,午餐和晚餐各占2/5,每餐中留少量作为餐间点心,并按时定量进餐。不能按时进餐时必须测餐前血糖以便调整胰岛素或进餐量。
3.运动治疗 初诊的糖尿病儿童在糖代谢紊乱阶段,必须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根据年龄、运动能力安排适当的项目,每天定时定量进行运动。运动时需做好胰岛素用量和饮食的调整或运动前加餐(如在第四节上体育课时),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在酮症酸中毒时不宜进行任何运动。
4.糖尿病患儿的教育及心理治疗 应贯穿于糖尿病诊治的整个过程,对患儿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及心理教育,使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住院期间应对家长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教育。首先是治疗的必需技能,如胰岛素注射、饮食安排、血糖及尿糖监测等,针对患儿及家长的焦虑、恐惧、紧张情绪等进行细致的解释和安慰,长期治疗控制好血糖的重要性等,糖尿病教育应逐步加深内容,使患儿及家长配合治疗,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以防止、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处理
(1)诊断依据
①血浆葡萄糖浓度多数在发生酮症酸中毒时高达16.8mmol/L(300mg/dl)以上。
②血pH<7.3,HCO3-<15mmol/L。
③阴离子间隙(AG)增高(正常值8~16);计算公式为AG=[K++Na+]-[Cl-+HCO3-]。
④血酮体或尿酮体及尿糖阳性。
(2)治疗:治疗包括纠正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控制高血糖。开放2条静脉通道,分别用于纠正脱水、酸中毒和小剂量胰岛素的输注。
①脱水、酸中毒的纠正
a.累计丢失量
估计脱水程度:轻度60~80ml/kg,中度80~100ml/kg,重度100~120ml/kg;多数患儿以中度脱水为主。首先以0.9% NaCl溶液20ml/kg,于1h内输入,然后根据血钠浓度开始用NaCl溶液或0.45%NaCl溶液输注。
累积丢失的1/2量于开始治疗后8~10h给予,其余1/2量于后14~16h匀速输入,速度以10~20ml/(kg·h)为宜。
b.生理维持量:按60~80ml/(kg·h)计算,一般输入1/3~1/2等渗液体,可根据病情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加以调整。
c.含K+液的应用:患儿一旦有尿即可在每批液体中加入含K+溶液,总量为每日3~6mmol/kg,输入液内K+浓度≤40mmol/L,24h内补入。
d.碱性液的应用:需严格掌握,血pH<7.1,CO2CP<5.4mmol/L(12vol%)时,为应用NaHCO3的指征。5%NaHCO3补充量=(15-所测HCO3)(mmol)×体重(kg)×0.6。开始用计算量的一半,以注射用水稀释成1.4%浓度(等渗),于1~2h内输入,复查血pH>7.2时,即应停止。血pH越低纠正酸中毒越慢。
②小剂量胰岛素滴注法纠正糖代谢紊乱:剂量一般主张用RI 0.1U/(kg·h)。以0.9%NaCl溶液60ml稀释,利用输液泵控制速度为1ml/min,每1~2h监测血糖1次,根据血糖下降情况逐渐调整输液速度,使血糖维持在11.2~14.0mmol/L(200~250mg/dl)为宜。当患儿清醒可以进餐时,在停止小剂量胰岛素滴注之前半小时,皮下注射RI 0.25U/(kg·次),以防止血糖过快回升。
当血糖下降至11.2~14.0mmol/L(200~250mg/dl)时,患儿仍呕吐或难以进食,或合并严重感染,而不能停止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时,可给予含糖2.5%~5%的溶液滴注,但同时应按每2~4g葡萄糖加用1U胰岛素的比例,加入RI。
③感染的治疗:酮症酸中毒时常伴感染,根据可能诱发感染的病原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