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急性肝炎发展而成为慢性肝炎约占成年急性乙型肝炎的5%。大多数慢性肝炎患者没有明显不适症状或症状轻微。急性起病,伴消化道症状,类似急性乙型肝炎,病程小于6个月。1.急性丁型肝炎 急性HDV、HBV同时感染者,符合急性肝炎的临床症状、体征;HDV、HBV重叠感染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肝炎体征基础上出现急性肝炎的症状。1.急性重型肝炎 又称暴发型肝炎,发病多有诱因。3.慢性重型肝炎 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症肝炎。

(一)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根据是否出现黄疸,临床上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后者占急性肝炎的90%以上。

本病急性起病,大多数病人伴发热。消化道症状明显,如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黄疸型病人可有尿色加深,似浓茶样。少数病例有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类似感冒。黄疸型病人可有皮肤、巩膜黄染,部分病人有肝大,约10%的病人脾大。大多数病人伴有肝区叩击痛阳性。病程多在3个月内。

(二)乙型肝炎

1.急性乙型肝炎 急性起病,大多数病人不伴有发热。消化道症状明显,如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黄疸型病人可有尿色加深,似浓茶样。少数病例有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类似感冒。黄疸型病人可有皮肤、巩膜黄染,部分病人有肝大、脾大。大多数病人伴有肝区叩击痛阳性。病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大多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乙肝病毒指标阴转并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需半年至2年时间。

2.慢性乙型肝炎 肝功异常超过半年伴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由急性肝炎发展而成为慢性肝炎约占成年急性乙型肝炎的5%。大多数慢性肝炎患者没有明显不适症状或症状轻微。常见症状为乏力、厌油腻、恶心、呕吐、食欲缺乏和肝区不适等,亦可伴有关节不适、皮疹等肝外表现。常见的体征是肝病面容(面色晦暗,毛细血管扩张)、肝掌、蜘蛛痣、脾大。部分患者可进展至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乙型肝炎与肝细胞性肝癌关系密切。

慢性肝炎临床上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度:临床症状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者。

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

重度:有明显和持续的肝炎症状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而排除其他病因,且无门脉高压者。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清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此之外,凡清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为40%~60%,胆碱酯酶<2 500U/L,四项指标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

(三)丙型肝炎

1.急性丙型肝炎 半年内有输血或输血制品史,或有经血感染的高危因素(共用注射器、医疗器械消毒不规范)。急性起病,伴消化道症状,类似急性乙型肝炎,病程小于6个月。

2.慢性丙型肝炎 急性丙型肝炎超过50%进展为慢性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易进展为肝硬化并与肝细胞性肝癌关系密切。肝功异常超过半年,抗-HCV阳性。其突出的临床特点是无明显的不适症状,很多患者因体检发现肝功异常并做进一步检查时诊断为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的体征同慢性乙型肝炎。

(四)丁型肝炎

1.急性丁型肝炎 急性HDV、HBV同时感染者,符合急性肝炎的临床症状、体征;HDV、HBV重叠感染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肝炎体征基础上出现急性肝炎的症状。

2.慢性丁型肝炎 急性丁型肝炎约70%转为慢性。症状、体征同慢性乙型肝炎。

(五)戊型肝炎

急性起病,伴消化道症状,黄疸较深,淤胆多见。症状、体征同急性甲型肝炎。本病在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中较多见,其特点是黄疸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易被误诊为梗阻性黄疸;临床以合并胆汁淤积多见,并发症较多,病死率较高,预后较差。

(六)己型肝炎

己肝病毒的特征和引起的肝炎症状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七)庚型肝炎

庚型病毒感染后临床上可能有8种转归。

1.一过性的病毒血症 病毒很快被人体清除,称为隐形感染。

2.出现急性肝炎表现 单纯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的ALT增高程度及黄疸程度可能比急性丙型肝炎轻,但临床上常与丙型肝炎,甚至乙型肝炎合并感染,多数患者很快康复。

3.病毒持续存在 部分患者始终处于低滴度感染状态,少部分患者血清里含有中到高滴度的HGV,但均无临床症状,称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4.病情迁延 转氨酶随血中病毒滴度的波动而出现间歇性增高。

5.少数反复发作成为慢性肝炎

6.可能引起暴发型肝炎 多以亚急性重型肝炎为多见。

7.庚型肝炎慢性感染到发生肝硬化需较长时间 一旦发生肝硬化,病情往往急转直下,发展迅速。

8.庚型肝炎是肝癌的相关因素 但大多数情况下,肝癌的发生是乙肝或丙肝病毒与庚肝病毒协同作用的结果。

(八)重型肝炎

占全部肝炎中的0.2%~0.4%,是最严重的一类肝炎,病死率高。所有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我国以乙型肝炎最多。重型肝炎发生的病因及诱因复杂,包括重叠感染(如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机体免疫状况、妊娠、HBV前C区突变、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饮酒、应用肝损伤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有其他合并症(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

1.急性重型肝炎 又称暴发型肝炎,发病多有诱因。其临床特点是急性起病,有明显的消化道及全身中毒症状,肝进行性缩小;黄疸迅速加深;肝性脑病出现在病程14d之内;有明显的出血倾向,PTA<40%。后期可以出现急性肾衰竭(肝肾综合征)、脑水肿及脑疝的表现。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即使黄疸很轻,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若有上述表现者,亦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本型病死率高,但如能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则好转的机会很大。

2.亚急性重型肝炎 又称亚急性肝坏死。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病程在15d至24周内出现极度乏力、食欲缺乏、腹胀、厌油腻等症状;胆红素每天上升≥17.1m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以上;出现出血倾向,PTA<40%;部分患者伴有腹腔积液及精神、神经系统症状。此型预后极差。本型病程可超过3周至数月。

3.慢性重型肝炎 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症肝炎。是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亚急性肝坏死。与亚急性重症肝炎相比消化道症状较轻,水肿、腹水出现较早且量大,昏迷发生早,易合并各种并发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