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病是指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肝病的患者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均称为“药物性肝病”。因黄疸而住院的病人中有2%是由于药物性肝病引起的。在暴发性肝衰竭的病人中有25%被认为与使用药物不当有关。其中,以老年人为多见。近年来,随着各种新药的广泛使用,以及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日益增多,药物性肝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药物本来就是治疗各种疾病的,为什么还会引起肝炎呢?这是因为肝脏是药物进入人体后最主要的代谢、解毒的场所,特别是来自胃、肠等消化道和门静脉的药物,首当其冲受害的就是肝脏。
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药物对肝脏的损害程度,二是身体对药物的反应。因此,药物性肝病的发病可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早期发现肝脏损害与药物有关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出现症状或ALT升高后继续使用这种药物治疗,则肝损害的程度将大大增加。不同的药物可以引起相似的肝脏损害,一种药物引起的肝损害也可能不止一种表现,并且可以出现肝炎、胆汁淤积等重叠表现。因此,任何肝病患者都应该慎重用药,并且应尽量寻找线索,找到引起肝脏损害的药物。
常见的可引起肝病的药物:
1.抗生素 抗生素的滥用目前仍比较普遍。大量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体内各种敏感细菌被抑制而条件致病菌及真菌则乘机繁殖。同时,抑制肠内有助消化的非病原性细菌,如双歧杆菌的繁殖,可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2.解热镇痛药 由于是非处方药,滥用现象比较普遍。被滥用最多的是索米痛片(去痛片)等。这类药物如果滥用,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间质性肾炎等。
3.中药 中药内也有剧毒药,如服用不当,一样会引起不良反应。这些中药包括:苦杏仁、木薯、广豆根、艾叶、毛冬青、黄独、大枫子、鱼苦胆、千里光、天花粉、巴豆、苍耳子、六神丸、雷公藤、甜瓜蒂、木通、牵牛、苦楝子等。
4.补药 补药是一般人对维生素及其他营养药、补血药或某些中药补益药的俗称。人体对于这些药物的需要大都有一定限度,因此不是多多益善。例如滥用维生素D可导致高钙血症。以药性平和著称的人参,如长期多量应用,亦可出现兴奋、失眠、欣快感、神经衰弱、咽喉刺痒、高血压等症状。
5.激素 如果应用过多,会使睾丸功能减退,生殖器官萎缩。雌性激素长期使用可能引起卵巢的退化、萎缩。大剂量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高血压、骨质疏松、溃疡、糖尿病、阳萎等。
【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不一,与损伤肝脏的药物及其引起肝病的机制不同有关。根据临床特征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以过敏反应为主的急性药物性肝病,症状常表现为发热、皮疹、黄疸、淋巴结肿大,伴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和ALP中度升高,药物接触史常短至4周以内。
以胆汁淤积为主的急性药物性肝病,其临床与实验室表现与肝内淤胆、肝外胆道梗阻相似,有发热、黄疸、上腹痛、瘙痒、右上腹压痛及肝大伴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ALP明显升高(2~10倍),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34~500μmol/L),胆盐、脂蛋白X、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胆固醇升高,而抗线粒体抗体阴性。一般于停药后3个月至3年恢复,偶尔胆管损害为不可逆,进展为肝硬化。
药物引起的慢性肝病与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似,可以无任何症状,但也可能严重到发生肝功能衰竭。生化表现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相同,有血清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的升高,进展型可导致肝硬化伴低蛋白血症及凝血功能障碍。
【诊断】 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可根据服药史、临床症状、血象、肝功能试验、肝活检以及停药后的反应做出综合诊断。诊断药物性肝病前应了解①用药史:发病前3个月内服过的药物,包括剂量、用药途径、持续时间及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②肝病史:有无病毒性肝炎和其他原因肝病;③药物过敏史或过敏性疾病史。
以下几点对诊断药物性肝病有帮助:
(1)给药后1~4周内出现的肝损害。
(2)可能伴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肝外表现。
(3)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大于60%。
(4)有肝内胆汁淤积或肝细胞损害的临床或病理征象。
(5)各种病毒学指标均阴性。
(6)偶尔再次给药又发生肝损害。
【预防】 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用药前要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特别是过敏体质或以往有过药物过敏史的人,如药物有肝损害不良反应,在用药期间要注意定期检测肝功能。各种慢性病患者需长期、大量服药时,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已有肝病或肾病的患者,在用药时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减少药物剂量。
【治疗】 药物性肝病的治疗是特异的,立即停用有关可疑药物是最关键的步骤。但是如果某些病人的药物不能停用,甚至不能改用其他药物,应权衡利弊,通过减少剂量、改变用法等措施达到目的。对于一些严重的药物性肝病,仅仅停用相关的药物远远不够,这时的治疗还应包括:适当休息,加强营养,支持疗法,给予高蛋白、高糖低脂饮食,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和维生素E。特殊的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可用相应的解毒药物。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有利于药物的生物转化。
淤胆者可试用苯巴比妥,有利于肝细胞内运载蛋白Y和Z的生成,使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改善胆红素代谢,也可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强力宁。此外,腺苷蛋氨酸是一种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的新药。
绝大多数病人停药后肝功能可恢复正常,发生临床和组织学的改善,快者仅需几周,慢者则需几年。少数病人发生严重和广泛的肝损伤后,引起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或进展为肝硬化,如不进行肝移植,将导致死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