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脏与维生素A
自然的维生素A主要以维生素A醇的形式存在。它是维持高等动物生长、健康和生命;维持视觉、生殖功能、上皮分化和黏液分泌不可缺少的因素。若维生素A醇的摄取不足,将导致维生素缺乏症,严重时可致机体陷于死亡。
出现在高等动物组织内的维生素A(即全反维生素A)称为A1,之后在淡水鱼类的肝脏内又发现另一种维生素A也是全反型,但比A1多含一个双键,故称为维生素A2。A1与A2均可为人体所利用,但A2的活性较低,仅为维生素A1的40%。
动物性食物如肝脏、肾脏、鱼肝油、奶制品等均含丰富的维生素A(视黄醇酯),故人们可自上述食物中获取充足的维生素A。同时人们也可从植物性食品中获取维生素A原即类胡萝卜素。
从动、植物食品中可以摄入多量的类胡萝卜素,若同时有维生素E存在,不仅能防止视黄醇被氧化,还能防止类胡萝卜素被氧化破坏。人主要由小肠黏膜吸收维生素A原,但吸收速度远较视黄醇酯低。维生素A的新合成主要在肝脏内进行(肠黏膜亦存在此过程)。
当靶细胞需要时,肝脏储存的视黄醇酯即按需要动员。在视黄醇脂酸酯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视黄醇和脂酸两部分。至于视黄醇自肝细胞的动员释放、通过血浆交给靶组织的全过程,尚需特殊的“视黄醇结合蛋白”参与。
(二)肝脏与维生素K
人和动物对维生素K的储存能力极有限,仅少量储存于肝内,并在肝内被利用,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妊娠期维生素K可由母体进入胎儿,也有相当量进入妇女的乳液内。但并不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而粪便中却有较大量的出现,可能部分来自小肠黏膜的排出,部分来自小肠细菌生物合成。
维生素K在机体内重要生理作用是促进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保持机体的正常凝血功能。肝脏在合成这四种凝血因子时需要少量维生素K的参与。当人或动物缺乏维生素K或给动物输入维生素K拮抗药(双香豆素或华法林)时,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会相应地减少,凝血时间明显延长或发生出血。
药物中的双香豆素型抗凝血药、水杨酸类、头孢菌素与N-甲基硫四唑等药均引起出血性疾病。广谱抗生素能清除肠道正常菌群而使人发生维生素K缺乏。另外,有报告大剂量维生素E可干扰维生素K的作用,但机制尚不清楚。
1.肝脏疾病 依赖维生素K的各种凝血因子均在肝脏合成。许多肝脏病变如胆汁淤积性黄疸或胆管瘘、中毒性或传染性肝炎、急性肝衰竭、肝硬化等均可引起维生素K缺乏和低凝血酶原血症。注射维生素K可获得迅速和良好效果。若肝细胞受到严重损害,对维生素K的治疗反应较差。
2.胃肠道疾病 慢性肠炎和结肠炎、溃疡病、痢疾、广泛性肠切除或肿瘤等,常伴有低凝血酶原血症和出血倾向,这可能由于维生素K吸收障碍所致。另外,对上述疾病若采用了抗菌药物治疗,也可能使肠中合成维生素K的菌株减少。肠中有蠕虫或原虫寄生时,亦可造成体内维生素K不足。
维生素K广泛存在于苜蓿、菠菜、白菜、番茄、甘蓝、南瓜等蔬菜中,动物的肝脏和蛋黄也是很好的来源,因此正常成人膳食只要蔬菜供应充分,维生素K就不会缺乏。
(三)肝脏与维生素C
维生素C,又叫抗坏血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也是人们熟悉且常常服用的一种维生素。它能参加人体内的很多生化反应,可部分氧化生成去氧维生素C,这一过程又是可逆的,所以维生素C也是一种氧化还原剂。它能直接改善肝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大剂量应用可提高体液免疫,促进抗体形成,加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轻肝脏脂肪变性,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再生和肝糖原的合成,改善新陈代谢,增强利尿作用,促进胆红素排出,从而起到解毒、退黄、恢复肝功能、降低转氨酶的作用;同时还能改善肾上腺皮质功能。此外,尚有结合细菌内毒素的能力,可减少内毒素对肝脏的损害。因此,肝炎病人应该经常服用维生素C。
有人曾经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肝炎,获得显著疗效,使疗程从平均64.9天缩短到31.8天,而且未见并发症。
还有人主张将人工合成的维生素C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合用。其理由是食物中含有维生素C氧化酶,这种酶是维生素C在人体内氧化过程所不可或缺的,否则就会导致人工合成的维生素C失效。因此,让肝炎病人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与蔬菜,才能更有效的吸收人工合成的维生素C。
(四)肝脏与维生素D
维生素D有多种型体。从营养和临床的观点看来,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活性最高、最重要。肝脏是摄取血中维生素D最主要的器官,它不单纯起储存作用,还是将维生素D初步羟化,以供肾脏第2次羟化代谢前体的场所。经肝、肾的作用,对维生素D进行两次极性羟化修饰,使无活性的维生素D转变成活性二羟维生素D,即“变类固醇激素”,对钙、磷代谢发挥调节作用。此外,多余维生素D的解毒或失效均在肝脏进行,所以肝脏又是维生素D的生物转化器官。
不论是光化学合成的或自食物摄取进入血循环的维生素D,均以“DBP”结合形式运输至肝、肌、皮肤、肺、脑、脾和骨等组织,其中肝脏是最有效的摄取器官,1h可摄取输入总量的60%~80%,肝脏还是维生素D进行初步羟化反应的场所。首先通过D3-25-羟化酶的作用,使D3转变成为25羟维生素D3,然后释放入血,完成羟化反应的第一阶段。25-(OH)-D3被肾脏摄取并进行1-羟化反应,将其转变成1,25-(OH)2-D3,这是羟化反应的第二阶段。1,25-(OH)2-D3是维生素D生物活性最高的形式,比25-(OH)-D3活性高3倍。维生素D3的两种羟化修饰产物,均与血浆内特殊结合蛋白(DBP)结合而转运。25-(OH)-D3从肝脏运转至肾脏,而1,25-(OH)2-D3则从肾脏运转至小肠、骨等靶组织发挥作用。
肝脏还可使多余的维生素D解毒或失效,转变成极性化合物维生素D3葡萄糖醛酸酯和维生素D硫酸酯,经胆道排出体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