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炎保肝治疗只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并不能取代抗病毒治疗。对于ALT明显升高者或肝组织学明显炎症坏死者,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可适当选用抗炎和保肝药物。
1.葡萄糖:肝脏是人体主要的解毒器官,而解毒能力的大小,与肝内糖原储备量有关。肝脏有充足的糖原储备时,对病毒感染的抵抗能力增强,反之则下降。葡萄糖吸收后增加肝糖原储备,能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利于受害肝细胞的恢复。体内有足量葡萄糖的情况下,肝组织可以迅速除去大量氨。但部分病毒性肝炎病人的糖代谢有障碍。长期大量使用葡萄糖有发生糖尿病和形成脂肪肝的可能。
2.维生素:肝脏是人体储存维生素的主要器官。肝脏受损时,肝内维生素含量下降。同时,某些维生素对肝病还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常用的维生素有维生素C、B族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有人认为维生素B12可能是合成胸腺嘧啶核苷的辅酶,而参与核酸的代谢,因此,维生素B12可能与病毒增殖有关。因而应用维生素B12时需考虑是否会促进病毒增殖。许多资料证明,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维生素B12含量往往增高,故用维生素B12似无必要。而且,过多服用维生素,可造成体内维生素代谢失调,可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疲乏,甚至过敏现象。
3.酶与辅酶:临床上常用复合磷酸酯酶、溶菌酶、辅酶A、辅酶Q、三磷腺苷、细胞色素丙、能量合剂、肌苷等。但也有人证明,能量合剂治疗肝炎效果不好,试用其治疗7例肝炎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但肝功能出现不同程度恶化,甚至有使用能量合剂引起黄疸的报告。也有报告用辅酶A治疗肝炎7例,4例发生黄疸,肝功也有不同程度恶化;未出现黄疸者,其肝功也无明显改善。
其他药物如蛋氨酸、胆碱、肌醇、硫辛酸、二异丙胺、葡醛内酯、肝荣等也都曾被治疗肝炎,以葡醛内酯应用广泛。
4.五味子:从五味子仁乙醇提取物已分离出7种降酶有效成分,它有助于损害的肝细胞恢复,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加肝细胞解毒能力,促进肝糖原的生成,有利于调节机体免疫力,发挥保肝作用。有报道,收集国内应用五味子制剂治疗病毒性肝炎1 773例,转氨酶复常率为84.6%,急性肝炎转氨酶复常率为92.2%。对清除病毒似无作用。随访五味子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复发率为96.5%,并不比其他药物治疗者为高,也有人认为“复跳”较高,为52.5%。
5.联苯双酯滴丸:为合成的治疗肝炎内服药。对慢性肝炎病人有显著降低ALT作用,且副作用小,并能改善病人肝区疼痛、乏力和腹胀等症状。长期服用对清蛋白/球蛋白比例异常、黄疸及甲胎蛋白升高亦有一定疗效。
联苯双酯滴丸剂型(每丸含联苯双酯1.5g)比片剂生物利用度好,吸收好。滴丸剂量为片剂用量1/3时,亦能得到上述同样的治疗效果,长期服用对乙肝病毒复制亦有一定抑制效果。常用量为每次5丸,3/d,口服。必要时可增至每次10丸,连服3个月。转氨酶降至正常后改为2/d,每次5丸,再服用3个月或更长时间。
用药过程中极少数病人有转氨酶回升现象,加大剂量可使之降低。部分病人停药后转氨酶有回升现象,继续服用仍有效。服药1~3个月后如转氨酶仍不能降至正常者,可适当加大剂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