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是产科常见的传染病,对母婴的影响均较大,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深入发展,从而使该病对母婴的影响,如母婴垂直传播、母婴死亡以及母乳喂养等更受关注。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为0.025%~0.08%,其中妊娠晚期的发病率较高。
(一)妊娠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
妊娠期感染肝炎病毒者,由于胎儿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肝脏内糖原代谢增强,负担加重,若糖原贮备不足,可引起肝功能的障碍,故而较容易发生肝炎。在妊娠晚期患病者,尤其是黄疸型肝炎,发展为重型肝炎或急性、亚急性黄色肝萎缩比非孕期多,病死率也高。在分娩过程中,出血、手术创伤、麻醉以及体力消耗等,均可加重肝炎的症状。如果并发妊高征,则在肝细胞坏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对肝脏的损伤,可引起大面积坏死。
一般类型肝炎,病程及肝功能恢复正常情况与非孕期相同,但重型病例,则恢复较慢。发展为慢性或迁延性肝炎者,与非孕期亦无区别。
(二)病毒性肝炎对妊娠的影响
妊娠早期患病时,可加重妊娠反应。在妊娠晚期患病时,妊高征的发病率高于健康孕妇。妊娠期同时并发妊高征与肝炎后果严重。由于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受影响,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也增高。
在妊娠早期患病,新生儿畸形发病率未见增加,但晚期患病,早产、死胎、死产及新生儿的死亡率明显增加。已证实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新生儿出生时HBsAg阳性者5%~7%,推测可能是经胎盘传播,如在妊娠后半期患病,胎儿及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20%~30%。有些新生儿出生时抗原为阴性,出生后转为阳性并发病,可能是由于胎儿吸入产道的血液或经胎儿受损伤的皮肤传入所致。因此妊娠期患病时间的不同,对胎儿的影响也各异。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妊娠期合并病毒性肝炎的特点是肝炎初期症状与妊娠期的反应类似,容易被病人及医生忽视,待症状严重时才发现,往往影响预后。此外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不能片面强调转氨酶升高的重要性,但妊娠出现肠胃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必须想到肝炎的可能,应详细询问病史,如密切接触、输血、注射史等,并做各项肝功能的测定,才能及时发现并治疗。
病毒性肝炎分黄疸型与无黄疸型两种。后者较为多见,约占80%,多有疲劳、厌食、肝区疼痛等,病程发展较缓慢。黄疸型肝炎在起病后一周左右出现黄疸,巩膜及皮肤黄染,血中胆红素增高,此症应与妊娠期肝脏胆汁淤积症鉴别。后者主诉轻或无主诉,除黄疸外常有皮肤瘙痒,转氨酶一般正常,化验检查血胆红素很少超过5mg/dl。黄疸型肝炎有时症状可突然加剧,于起病后7~10天,黄疸进行性加深、持续剧吐、高热、头痛。特别严重者,起病急,黄疸可不重而发生低血糖等,表示肝实质的严重坏死,病人烦躁不安、谵妄而进入昏迷。这种妊娠期重型黄疸型肝炎又称为妊娠期急性黄色肝萎缩,病死率极高。急性黄色肝萎缩应与妊娠脂肪肝相鉴别,脂肪肝是妊娠期突发的疾病,起病也急,转氨酶增高不明显,血胆红素高而尿胆红素阴性。症状为黄疸、昏迷及脱水,最后出现肝肾综合征。两者严重程度与治疗方法基本相同,预后均差。正确鉴别是做肝活检,妊娠期急性黄色肝萎缩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肝细胞的广泛坏死,脂肪肝是肝小叶的弥漫性脂肪变性。
(四)妊娠及分娩的处理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若不积极治疗,容易发展为重型。因此凡确诊或疑为肝炎者,均应给积极治疗,包括充分休息及营养。妊娠早期是否做人工流产,意见尚不一致。妊娠中期及晚期患病者,均不宜终止妊娠。因此时服用药物或进行人工流产,都会增加肝脏的负担。应注意预防重度妊高征。晚期患病者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均较大,故宜加强治疗及观察。注意预防DIC。分娩期配好新鲜血液,并用维生素K1以加强凝血功能。预防滞产,缩短第二产程,以减少体力消耗,预防产道损伤和产后出血。对重型肝炎要随时注意DIC的征象。注意血压和尿量,以防肝肾综合征。产褥期应预防感染,应用对肝脏无损害的抗生素。新生儿留脐血做肝功能及抗原测定,阴性者仍可能发生病毒性肝炎,故每一个新生儿都必须隔离护理,并密切注意有无肝炎症状出现。不宜母乳喂养。母亲回奶时不宜用雌激素,以防损伤肝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