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化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ALT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性肝损害;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心肌梗死;轻度增高,见于脂肪肝、梗阻性黄疸及胆道炎症。ALP由胆道排出,因此,肝脏疾病出现排泄功能障碍、胆道疾病、骨骼疾病均可使ALP升高。⑤急性病毒性肝炎及轻型慢性肝炎病人多数正常,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者明显升高,故血清γ球蛋白对判断病人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指导意义。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是诊断肝细胞实质损害的主要项目,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ALT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性肝损害;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心肌梗死;轻度增高,见于脂肪肝、梗阻性黄疸及胆道炎症。ALT活性变化与肝脏病理组织改变缺乏一致性,有的严重肝损害患者ALT并不升高。正常参考值为0~40U/L。

2.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广泛分布于体内多种组织器官,以心肌含量最高,肝、肾次之,由同工酶ASTS和ASTm组成,前者位于胞质内,后者位于线粒体内。AST升高的意义在诊断肝炎方面与ALT相似,在一般情况下,其升高幅度不及ALT。AST显著增高,见于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各种严重的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及酒精性肝病;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轻度增高,见于轻度慢性肝炎。如果AST值高于ALT值,说明肝细胞损伤、坏死的程度比较严重。如果测定其同工酶则意义更大,轻度肝损害时仅有AST升高,而重度肝损害则ASTm明显升高。

测定AST/ALT比值可用于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和肝病类型。急性肝炎或轻型慢性肝炎病人,ALT>AST;酒精性肝病、重型肝炎病人通常AST>ALT。

3.酶、胆分离(血清ALT/胆红素分离) 重症肝炎患者因肝细胞严重坏死与损伤,血清胆红素升高,其黄疸属于肝细胞性黄疸。除重症肝炎早期,血清胆红素均超过170mmol/L(10mg/dl)。

急性和亚急性重症肝炎的胆红素变化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急性重症肝炎患者从发病到死亡病程短(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0天以内迅速出现重症肝炎表现者,可诊断为急性重症肝炎),而亚急性重症肝炎患者从发病到死亡病程较前者长一倍(病程10天以上可诊断为亚急性重症肝炎,在慢性活动性肝炎基础上出现重症肝炎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重症肝炎)。所以后者胆红素逸至血清的浓度高,形成了二者的差异。因此,亚急性重症肝炎者的胆红素浓度与预后有关,而急性重症肝炎者则不完全是正相关关系。

由于血中ALT的半衰期极短,当肝细胞大量坏死或肝衰竭时,随着病程延长,ALT从高水平逐渐下降。与ALT的下降相反,胆红素却不断升高,因而在某一时期形成重症肝炎特有的酶、胆(红素)分离现象。

因酶、胆分离在肝细胞严重坏死10天以后开始显著,这一变化是一动态过程,且并非全部重症肝炎患者都有此现象,如急性重症肝炎的存活病例和早期死亡病例,多数无酶、胆分离现象。亚急性重症肝炎及慢性重症肝炎的早期患者中存活病例也无此现象。因此,酶、胆分离固然是重症和预后不良的指标,但却不是较早的指标,也不是惟一的指标,判断预后仍需结合临床,综合多种因素。

4.碱性磷酸酶(ALP) 由三种以上同工酶组成,即肝脏型、肠型(含量极微)及胎盘型(仅见于中后期孕妇),还有一部分来自骨骼。ALP由胆道排出,因此,肝脏疾病出现排泄功能障碍、胆道疾病、骨骼疾病均可使ALP升高。主要用于鉴别肝细胞性和梗阻性黄疸,可协助诊断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判断肝病的预后。正常参考值30~90U(动态法)。

5.γ-谷氨酰转移酶(γ-GT) 健康人γ-GT水平甚低(<40U),主要来自肝脏,少数由肾、胰、小肠产生。γ-GT在反映肝细胞坏死方面不及ALT,但在黄疸鉴别方面有一定意义。肝脏内排泄不畅(肝内梗阻)和肝外梗阻,以及肝硬化、肝肿瘤、中毒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均可升高。

6.总蛋白(TP)、清蛋白(A)、球蛋白(G) 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的血清清蛋白下降或球蛋白升高,表现为血清清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

7.血清蛋白电泳 正常参考值:清蛋白0.54~0.73,α1球蛋白0.03~0.05,α2球蛋白0.06~0.10,β球蛋白0.05~0.11,γ球蛋白0.12~0.20。临床意义:①白细胞每日合成11~14.7g。肝细胞受损害时,清蛋白合成及其在细胞内的运输和释放均可发生障碍,而分解代谢受影响较少,故血清中清蛋白含量减少。急性肝炎病人,清蛋白轻或中度减少,但在亚急性肝坏死、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清蛋白可明显降低,其减少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常呈正相关。故对肝炎病人,清蛋白可作为判断肝炎严重程度的依据和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②肝细胞严重坏死和肝硬化病人,α1球蛋白减少,故测定α1球蛋白对于判断肝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参考价值。③病毒性肝炎初期,α2球蛋白多为正常,以后可逐渐增加;但肝细胞严重受损害时,常减少。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α2球蛋白多数降低。④肝细胞严重受损害者,β球蛋白明显降低,如进行性降低提示预后不良。β球蛋白升高常提示有胆汁淤积。⑤急性病毒性肝炎及轻型慢性肝炎病人多数正常,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者明显升高,故血清γ球蛋白对判断病人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指导意义。

其他一些血清蛋白质检测。为了判断肝实质损害程度,可选用前清蛋白、运铁蛋白、结合球蛋白、运血红素蛋白等作为指标。血清蛋白质降低越明显,说明肝脏损害越重。对急性肝损害病人,可选用清蛋白、前清蛋白、运血红素蛋白、结合珠蛋白、运铁蛋白等作为指标,如恢复正常,为预后良好的标志;对慢性肝炎病人,可判断是否为急性期,若结合珠蛋白、运血红素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降低,提示有活动性病变存在。

8.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 通常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肝细胞坏死程度有关,但需与肝内和肝外胆汁淤积所引起的胆红素升高鉴别。出现黄疸时,两者均可不同程度升高,如果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提示梗阻性黄疸。肝衰竭患者血清胆红素常较高,且呈进行性升高,每天上升≥1倍正常值上限(ULN),可≥10×ULN;也可出现胆红素与ALT和AST分离现象。

9.血清胆固醇 可了解肝病时脂质代谢障碍情况。血液中的胆固醇主要是由肝脏合成,为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正常人血清胆固醇含量为3.38~5.72mmol/L,胆固醇酯含量为2.34~3.38mmol/L。临床意义:①梗阻性黄疸病人的血清胆固醇含量升高,主要是游离胆固醇升高而胆固醇酯正常,如并发肝细胞损害,则胆固醇酯绝对值降低。慢性胆道梗阻者胆固醇升高较急性胆道梗阻者更为明显。②急性肝炎及轻型慢性肝炎病人血清胆固醇多数正常,严重肝细胞坏死及肝硬化病人的血清胆固醇浓度降低;伴有胆汁淤积的病人也可升高,胆汁性肝硬化病人的血清胆固醇可明显升高;胆固醇/胆固醇酯比值降低,提示肝细胞退行性变。

10.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正常参考值80%~110%。<40%提示有肝细胞坏死,预后不良。

11.甲胎蛋白(AFP) 正常参考值为25ng/ml以下。明显升高往往提示原发性肝癌。可用于监测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在排除妊娠、胚胎性肿瘤后,>500ng/ml,3周以上,或200~500ng/ml,6~8周,可诊断为原发性肝癌。

AFP升高也可提示大量肝细胞坏死后的肝细胞再生,可能有助于判断预后。但应注意AFP升高的幅度、持续时间、动态变化及其与ALT、AST的关系,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B超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12.血清腺苷脱氨酶(AD)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胞质水溶性部分,是嘌呤核苷酸循环中一种重要的酶,在核酸代谢中有重要意义。正常人的AD活性为5.3~20.1U/L,平均值为14.6U/L。临床意义:①可用于判断急性肝炎恢复情况。急性肝炎病人AD与ALT一样,常早期升高,但幅度不及ALT。ALT恢复正常而AD持续升高的病人常易复发或易迁延为慢性肝炎。故测定AD较ALT更能反映急性肝炎病人的恢复情况。②协助诊断慢性肝病。AD活性在慢性肝病中普遍升高。③鉴别黄疸。AD在梗阻性黄疸时很少升高,即使升高也属轻度;而在肝细胞黄疸时普遍升高。

13.血氨 氨主要来自肠道的尿素氮及食物蛋白质分解,肾脏谷氨酰胺和骨骼肌中腺苷酸分解产生。氨的主要清除途径是经过肝脏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因此,测定血氨的浓度,可用于估计肝病病人肝脏损害程度及其预后。肝脏受损越重,代谢氨的能力越差,血氨浓度越高。急性肝炎病人血氨浓度正常或仅轻度增高;重型肝炎病人以及肝硬化病人,血氨可明显增高,是肝性脑病的原因之一。

14.血浆游离氨基酸 肝脏是体内氨基酸代谢的重要场所,门静脉内的氨基酸在肝内主要经脱氨基及转氨基的作用,使游离氨进一步合成为尿素,其他大部分进入体循环,即成为血浆氨基酸。包括支链氨基酸(BCAA):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芳香族氨基酸(AAA):酪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正常的支、芳比值为(3~3.5)/1。肝炎病人常有血浆氨基酸代谢紊乱,支、芳比值下降。故认为测定肝病病人血浆氨基酸及支、芳比值有助于了解肝细胞的功能和(或)肝细胞的坏死程度,并可借以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

15.脂蛋白X(LP-X) 正常人的血清中不会出现LP-X,它是一种异常的低密度脂蛋白。目前认为LP-X是脂蛋白中唯一具有临床意义的鉴别胆汁淤积的标志物,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肝外胆汁淤积病人其敏感性为100%,对肝内胆汁淤积病人其敏感性为97.7%,而无胆汁淤积的各种肝病病人LP-X阳性者仅为2.3%。LP-X可分为三种亚型:LP-X1、LP-X2、LP-X3,各亚型含量不同。LP-X测定对各种肝胆疾病引起的胆汁淤积有鉴别意义。

16.肝脏凝血功能的检测指标 肝脏能合成大多数凝血因子,在维持正常凝血功能中起重要作用。肝病病人的凝血因子合成均减少。一般认为,最早出现、减少量最多的是因子Ⅶ,其次是因子Ⅱ和Ⅹ,最后出现,减少量最少的是因子Ⅴ。①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反映肝脏凝血因子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较正常对照延长3秒以上有意义。急性肝炎及轻型慢性肝炎PT正常,严重肝细胞坏死及肝硬化病人PT明显延长。PT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较敏感的指标。②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正常值为80%~100%。PTA是PT测定值的常用表示方法,对判断疾病进展及预后有较大价值,近期内PTA进行性降至40%以下为肝衰竭的重要诊断标准之一,<20%者提示预后不良。亦有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表示此项指标者。INR值的升高同PTA值的下降有同样意义。③肝促凝血活酶试验(HPT):是测定肝脏储备功能的方法之一,能敏感而可靠地反映肝损害所造成的凝血因子Ⅱ、Ⅶ、Ⅹ合成障碍。临床检测表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亚急性重型肝炎病人在病程的各个阶段,其HPT均有降低;病情越重,HPT越低;当肝病发展到肝功能衰竭时,其HPT均显著下降,多低于0.5;若HPT逐渐恢复,则预后良好。

17.HBV血清学标志 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抗-HBc IgM,目前常采用酶免疫法(EIA)、放射免疫法(RIA)、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或化学发光法等检测(表6-1)。

表6-1 HBV血清学标志与病理的关系

18.HBV DNA定性和定量检测 反映病毒复制情况或水平,主要用于慢性HBV感染的诊断、血清HBV DNA及其水平的监测,以及抗病毒疗效评价(表6-2)。

表6-2 慢性肝炎的实验室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