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是一项非常普通的临床化验项目,在很多情况下,如因各种疾病而就诊、疾病治疗过程中、健康检查时都可能要进行血常规化验。血常规检查如此普遍应用,所以在各级医疗单位和健康检查机构都可进行这项检查。血常规检查在各种疾病中应用范围之宽、检查频率之高、普及面之广,在所有医学检验项目中可排第一。
其实血常规检查并非一项特异性实验,就是说并非能够用于确诊某种疾病,但是它在许多疾病的诊断中都具有参考价值,无论其某个指标的升高、正常、降低,还是其变化幅度大小,都对某种疾病的初步诊断、确诊诊断、排除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效果观察、预后观察、健康检查等具有参考价值。谈到血常规检查的重要性,作者曾经写过多篇文章并发表在报刊上,现整理、补充修改和新增部分内容后,列在本小节中,也许可以间接说明血常规检查的重要性。
(一)血常规检查对初诊的重要性
血常规检查也被一些患者甚至医生简称为“血象”,它对筛查和排除某些病因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疾病,其病因既可能是细菌感染,也可能是病毒感染。就诊时医生往往首先要求患者做血常规检查,观察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数量是否升高,因为白细胞是体内反应性最为敏感的血细胞。典型的细菌性感染时白细胞数量会迅速升高,中性粒细胞也会升高;而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数量往往不显著增加,甚至减少。医生在治疗细菌性感染时需要使用各种抗生素,而病毒性感染一般使用抗病毒类药物进行治疗。
血液不断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循环,流经身体的各个重要器官,渗透到各组织中,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所以人体各部位稍有异常改变,都可能由血液携带各种相关的信息传达出来。血细胞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血细胞数量或质量的改变可以直接或间接反应身体的一些病理改变,可以很快对身体的基本状况有个初步了解和评价。同时,由于血常规指标变化较快,甚至几个小时内就会因病情的改变而出现明显变化,所以往往需要反复抽血复查,以便于临床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
血常规化验的具体内容一般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小板计数等,还可包括许多计算参数。通过血常规化验,可以很快协助医生判断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所以在许多患病原因未明的情况下都要求做血常规检查。对一些已经明确诊断或治疗过程中的患者,也需要做血常规检查,因为它是观察治疗效果、继续用药或暂停用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或恶化的常用指标。
(二)“健康人”定期查血常规的好处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花钱防病”的重要性。有资料表明,在体检者中发现频率较多的疾病有:某些癌症,如乳腺癌、宫颈癌、肺癌、肝癌、胰腺癌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如食管肿瘤、胃肠肿瘤、溃疡、胃肠息肉等。糖尿病、脂肪肝、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白血病等也有发现。
目前各类医院以及体检中心都广泛开展健康检查,建议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之余,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对早期发现身体异常、自我保健、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不可否认的价值。因此在定期的健康体检中,每年能够进行一次血常规检查,对了解身体整体的基本情况是非常有价值的,可在身体还没有任何不适的情况下,及早发现和治疗某些疾病。
血常规检查是一项最基础的检查,而且检测速度快,应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可迅速测定得出血常规化验结果。血常规检查各种数据的改变往往给临床医生以启发和提示,根据健康体检需求而设计的化验项目多与高发病有关。许多疾病都会引起血常规检查结果的改变,例如贫血检查最基本的数据就是血常规中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等指标。消化系统疾病会造成营养不良性贫血,而肾脏疾病则可导致肾性贫血,月经量过多的妇女常常发生缺铁性贫血。
白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异常对了解身体近期内是否有炎症有很重要的提示作用,有些恶性肿瘤也会在血常规检查中留下痕迹。患有寄生虫感染以及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可通过白细胞分类做初步筛选,如经常出现乏力或抵抗力下降、易发感染等问题,要了解是否和粒细胞减少有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也会出现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多或减少与病毒性感染、自身免疫病、肿瘤、免疫缺陷性疾病等有关。
检查血小板可以初步了解自身出凝血功能是否正常。经常出现口腔和鼻腔出血以及皮肤出血点增多的人,或磕碰以后容易在皮下出现明显的淤血或紫斑的人,更需要了解自己的血小板数量。
血常规检查对发现血液系统疾病最有帮助,例如有口腔出血、鼻腔出血、高热或妇科疾病和一般内科疾病的患者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可能会发现血液细胞明显异常。及时将这些患者转诊到血液专科进行深入检查,对早日发现和治疗有积极意义。
(三)检查白细胞数量的意义
感冒和发热是常见病,但常见病如不及时诊断和对症治疗,可能会引发大病。人体的正常体温(腋下)为36.0~37.4℃,在凌晨2~5时人体体温最低,下午2~5时达到最高,但一天之间的波动范围应该小于1℃。
一般将体温高于37℃称为发热。发热是一种表面现象,隐藏在发热后面的病因才是需要找出的真正元凶。引起发热的因素或疾病有很多,感染性发热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可由急慢性传染病、急慢性全身或局部发生的感染引起。
发热并不一定就是感冒或流行性感冒,而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也可以不发热。感冒是一种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伴随有呼吸道某一部分或全部的炎症为呼吸道感染,称为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是一种流行性、特异性的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于大多数病毒对抗感染药不敏感,所以感冒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如保证睡眠和休息,增加户外活动或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保证心情开朗和愉快,适当的饮食,多喝水以及减少吸烟或戒烟都可促进感冒的痊愈。
感冒和发热在某些症状上有些相似,但诊断和治疗的原则不同。为判断病因常用的一项化验指标即血常规,特别是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这两项简单快速的指标对感染或发热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发热同时伴有白细胞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及“核左移”现象,是判断化脓性细胞感染的显著特点。发热时如果白细胞的数量不增加或反而降低,则可能与病毒性感染或某些杆菌感染有关。淋巴细胞增加并且伴有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诊断价值。嗜酸性粒细胞增加与变态反应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有关。必要时还应该进行相关的胸部X线摄片、血沉测定、细菌培养和鉴定、尿液常规检查,这样才有助于医生找到真正的原因,以利于发热或感染性疾病的确诊和治疗。
(四)放、化疗期间定期查血常规的意义
在就诊时,医生往往要求病人先做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验虽不是什么特异性的实验,也不是多么复杂的实验,但由于血液在全身不断的循环,流经身体各个重要器官,渗透到各组织中,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和维护人体各处功能活动和内外环境的平衡,在人体各部位稍有异常改变时,都会由血液携带其各种信息传达出来,故检查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的量和质的变化即可协助判断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血常规中的许多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应,其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诊断参考价值,所以,在病因不明时都要做血常规检查。另外,一些已经明确诊断或治疗过程中的患者也需要经常做血常规检查,这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化疗、放疗及血液病等特殊病人中,血常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和经常需要检测的观察指标。
肿瘤患者治疗期间一般要使用多种抗肿瘤药物,这些药物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骨髓的造血能力,出现骨髓抑制现象,对血细胞有很强的杀伤力。肿瘤患者进行放疗或化疗时,物理射线或化学药物也会使血细胞明显受到影响,造成白细胞数量减低,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低,血小板减少和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的减少使严重感染的危险性增加,如果白细胞低于1.0×109/L,并持续7~10d,发生严重细菌感染的机会可明显增加。当血小板数量减少时,病人会有出血倾向,当血小板数量低于30×109/L时,出血危险性很大;当血小板数量低于10× 109/L时,容易发生危及生命的中枢神经系统出血、胃肠道大出血和呼吸道出血。
为了保证放疗和化疗的顺利进行,减少和避免继发性感染和出血,应随时查验血常规,且须遵医嘱要求的频率检查。在白细胞、血小板数量显著减低期间,其检查频率会有所增加。血细胞数量低于一定数值时,例如当白细胞低于4.0×109/L或血小板低于70×109/L时,应减少药物剂量;如白细胞低于3.0×109/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2.0×109/L,血小板数量低于50×109/L时则应停止治疗,此时应及时应用刺激骨髓升血细胞的药物,甚至进行输血来升高各种血细胞的数量,以适应下一阶段的治疗。应用升血药物后也应及时复查血常规,了解血细胞升高情况,以确认是否达到继续治疗的标准。
(五)妊娠期间定期检查血常规的意义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分为生理性贫血和病理性贫血,而妊娠期所出现的贫血多属于生理性的,但是也有病理性的,甚至可能会因为妊娠而导致病理性贫血。要检查和预防这种情况发生其实很简单,只要遵医嘱在妊娠期间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即可。
在妊娠过程中,母体的血液发生一定的变化。血容量增加,而其中血浆量的增加比红细胞数量的增加相对明显,因此血液被稀释,产生生理性贫血。另外因胎儿的生长发育迅速,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此时母体要负担两个人的血液供应,除了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以外,血液的成分也有变化,易出现生理性贫血。因此妊娠期间,特别是中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非常必要,特别需要留意血红蛋白的改变。妊娠期生理性贫血血红蛋白一般不会低于100g/L,如果低于100g/L,和(或)红细胞数低于3.3×1012/L时,则可疑出现病理性贫血,应该积极寻找贫血原因,及时纠正。
妊娠期间易发生的病理性贫血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其中以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约占90%。病理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往往低于100g/L,同时伴有红细胞数量和血细胞比容(HCT)的降低。
因妊娠导致的缺铁性贫血是因为妊娠期铁的需要量增加,母体需要供给胎儿、胎盘和脐带铁元素。妊娠期铁需要量较平时多1 000mg,每天的需铁量约为4mg。但实际上孕妇由于妊娠反应,食欲不佳,胃酸分泌降低,从食物中摄入的铁还是不能满足需求,因而易发生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时血常规中变化明显的几个指标为血红蛋白明显降低,平均红细胞体积变小,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加大。
妊娠期所发生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多属营养不良所致,其中95%以上都是由于叶酸缺乏引起的。孕妇对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需要随着子宫、胎盘和胎儿的生长而增加。通常叶酸在体内的贮备量小,妊娠期每日叶酸需要量可增加10倍以上,而妊娠反应期间孕妇的消化功能不佳,均使叶酸的吸收减少。而维生素B12在体内贮存量大,所以妊娠期一般不会发生维生素B12缺乏。妊娠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病情较重者,对母体和胎儿的影响都较大,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早产和胎盘早剥,胎儿出生体重低,患病孕妇还常有水肿、呕吐、高血压、蛋白尿等“子痫”的早期症状。妊娠期患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妇女血常规中的血红蛋白量减低、红细胞数量降低显著、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大是其特点,此外还需配合骨髓穿刺检查确认。
孕妇的轻度贫血对妊娠和胎儿影响不大;但重度贫血会使胎儿发育迟缓,甚至引起早产或死胎;重度贫血孕妇在分娩时易出现宫缩乏力,产后易发生乏力性子宫出血,有时少量的出血即可引起孕妇休克或死亡,产后易感染;甚至会引起孕妇出现贫血性心脏病。贫血还会使孕妇抵抗力降低,在妊娠期、产时或产后易发生其他炎症。故应积极预防和治疗贫血,这期间最易于做到的就是血常规检查,出现轻度贫血时应及时加强营养;出现中度贫血时一定要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严重的贫血则需要立即查明病因,立即进行治疗,防止不良现象发生。
妊娠期如果有出血不止现象还应进行凝血实验检查,关注血常规中的血小板数量和进行血涂片检查,了解白细胞形态和红细胞形态正常与否,必要时进行骨髓穿刺以确认是否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孕妇在妊娠期间还应进行血型鉴定,目的在于如生产时发生意外及手术失血可给予及时的输血,挽救产妇的生命。
(六)血常规检查取血部位的说明
指尖血或耳垂血被称为末梢血,因试验条件的限制,以前血常规检查多为手工法和显微镜计数,因此多采用末梢血检查。一般情况下末梢血液循环较差,受环境温度影响也较大。特别是在冬季,检查时应使身体尤其是耳垂和手暖和后再采血,否则结果不够稳定。末梢采血因采血量少或出血困难,因此经常要施加一定的压力,容易使组织液混入血液当中,造成血常规测定中某些结果异常升高或降低。此外它的波动较大,采血量少,检查项目少,不易进行复查,存在人工检查中的精密度和准确性差、操作的检验员之间的差异较大等不利因素。因此这种末梢血、人工计数法的血常规检查目前已经很少使用。
指尖取血疼痛感比较明显,因为人的指尖分布着非常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末梢采血前应将皮肤清洗干净,采血后用消毒棉块或其他消毒止血物品压紧针刺处,不要接触脏物,不要立即浸水、洗手,否则容易引起感染。指尖有伤口、甲沟炎、红肿或皮肤病时最好避开采手指血。耳垂采血虽痛感不明显,但同样由于血液循环较差、取血量少、影响因素较多等问题,在许多医院逐渐不再采用。
而许多化验检查都需要采静脉血,血常规检查当然也可以使用静脉血,其应用与实验室引进的大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有关。静脉血用作血常规检查在国外已实施多年,具有采血穿刺时痛感较轻(相对指血来说)、抗凝剂添加规范等优点。特别是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后,采血量虽然略大,但在仪器上易于将标本混合均匀。同时,由于在处理和分析标本上采用的技术越来越先进,人为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少,使得测定结果更加稳定和准确。测定后的标本还可保存一段时间,如果有疑问时,可取出复查,大大减少了试验误差和错误的发生。
目前,国内各医院和实验室的条件不同,在儿童医院因面对大量的儿童,静脉血取血有一定困难;某些化疗患者静脉反复穿刺而造成的取血困难;在社区医疗单位还缺乏比较好的设备时,仍然可以使用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查。
(张时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